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寒冰

作品数:1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艺术
  • 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审美
  • 3篇审美品格
  • 3篇品格
  • 3篇文化
  • 3篇现实主义
  • 2篇电视连续剧
  • 2篇电影
  • 2篇人文
  • 2篇人文精神
  • 2篇社会主义现实...
  • 2篇戏剧
  • 2篇连续剧
  • 2篇媒介
  • 1篇电影研究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介环境
  • 1篇喧哗
  • 1篇学派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创作

机构

  • 14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作者

  • 17篇黄寒冰
  • 1篇朱晓军
  • 1篇顾秀丽

传媒

  • 5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中国电视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新美术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娄底师专学报
  • 1篇云梦学刊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未来传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下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通常指1950年代中期出现的《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箫横吹》等剧本,这些剧本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之后相对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中产生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它们坚持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概...
黄寒冰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路径选择被引量:2
2021年
最近几年,电影研究领域热度最高的议题,非"中国电影学派"莫属。这是新文科与国家哲社领域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战略的先声。有学者甚至认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一种国家战略、国家品牌、国家理论。然而,实现这一顶层设计的宏大愿景,需要直面新媒介、后电影的技术变革下后现代、后理论的学理困境,尚有诸多亟待突破的理论瓶颈。相较于当下热度不减的"电影工业美学""电影伦理学"等鲍德维尔意义上的"中层理论"而言,面向未来的科幻电影研究,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从而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另辟蹊径。
朱晓军黄寒冰
论沈从文文化审美品格的空间包容性及其生成
2001年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 ,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 ,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黄寒冰
关键词:审美品格人性民族品格小说
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大数据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也进入了大数据校园的时代。大数据为高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学管理的理性化和学生学业管理的有效性等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建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挖掘、分析和研判,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使高校已经形成的海量数据在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黄寒冰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决策教学管理
网络影视传播:众声喧哗与涅槃重生被引量:4
2018年
网络影视作品从诞生伊始至今,毁誉参半,掌声与谩骂齐飞,点击量与票房共振。横空出世的网络影视作品,何以呈井喷之势?会否与之前沸沸扬扬的微视频一般陷入没落?从影视美学的维度而言,网络影视作品存在哪些问题?从影视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网络影视传播当下遭遇了哪些瓶颈?本文将立足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整体形态,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出发,诊脉网络影视的产业症候,针对其美学缺陷和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网络影视的产业前景和转型路径。
黄寒冰
关键词:影视产业产业链产业转型
出位之思 郎静山集锦摄影的跨媒介话语实践
2023年
一从摄影与绘画之争说起摄影术在西方诞生后,随即引发一个争议: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术传入中国,也有相应的论争产生,即摄影与绘画是什么关系?关于摄影与绘画关系的论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摄影和绘画能否互补?摄影是否和绘画一样是艺术?。
董卫民黄寒冰
关键词:摄影术话语实践出位之思跨媒介
现实残缺与永恒追求——论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被引量:1
2005年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影视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市场机制下的大众文化转型时期,影视作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越来越被强调,观众的关注焦点越来越被重视,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悄然从深度开掘转为通俗娱乐,从崇高化转为平民化,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形态.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就是在这种审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诚关怀、对现实生活的诗意阐述、对地方风味和地域文化的准确把握,既赢得了市场,又受到了观众的青睐.本文试图从现实主义的回归、风格化的审美形态、诗意化的人文关怀等方面阐释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寒冰
关键词:电视连续剧审美品格永恒残缺文化转型时期人物内心世界
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之论争被引量:1
2008年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论争进行梳理,对194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形成的几次历史剧问题讨论的高潮进行考察,对论争涉及到的什么是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剧与现实、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等诸多历史剧创作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来反观现实。
黄寒冰
关键词:历史题材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被引量:2
2005年
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在审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但它不追踪流行时尚,而是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真诚关怀、对现实生活的诗意阐述、对地方风味和地域文化的准确把握,赢得了市场和观众。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回归、风格化的审美形态、诗意化的人文关怀等方面阐释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寒冰
关键词:审美品格现实主义人文精神
权力·性·话语——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建构
2011年
沈从文常自称"乡下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民间话语描述"他者""乡下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又着力立足于历史文化的角度,把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和比较,通过传达一种对比性的深刻体验和高度抽象性的文本实验中主体性的失落而试图在揭示出人生悲剧的结构之下,映象出民间话语与知识权力的媾和。
黄寒冰顾秀丽
关键词:话语权力审美乌托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