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国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毒
  • 3篇疫情
  • 3篇发病
  • 2篇疫情调查
  • 2篇预防接种
  • 2篇诺如病毒
  • 2篇现场流行病学
  • 2篇现场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麻疹
  • 2篇接种
  • 2篇病毒感染
  • 1篇毒病
  • 1篇毒性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性
  • 1篇野病毒
  • 1篇疑似

机构

  • 12篇江门市疾病预...
  • 3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福州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广州市天河区...
  • 1篇珠海市疾病预...

作者

  • 12篇黄国
  • 4篇陈茂余
  • 4篇张艳红
  • 3篇叶秀华
  • 2篇张翠媚
  • 2篇李一鹏
  • 1篇贾海梅
  • 1篇杨玉芳
  • 1篇郭青云
  • 1篇钟豪杰
  • 1篇文美贞
  • 1篇朱宇平
  • 1篇宋铁
  • 1篇叶新
  • 1篇周小涛
  • 1篇李剑森
  • 1篇管大伟
  • 1篇郑文梅
  • 1篇王立华
  • 1篇倪锡河

传媒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学校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调查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江门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及发病危险因素;对学校教室、食堂、饮水等开展卫生学调查,标本送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共报告病例69例,罹患率为5.66%。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呕吐为主(98.55%)。疫情从2014年11月3日至11月9日,持续6 d,发病高峰时间为11月5日。病例全部为学生,在年级、班级空间分布上有集聚性,一年级报告病例数最多(61例,占88.41%)。在学校午托(RR=2.80,95%CI:1.52~5.26)和相连座位有同学患病(OR=3.12,95%CI:1.14~8.52)是发病的危险因素。4份病人肛拭子标本中检测出诺如病毒GⅡ型。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学校胃肠炎暴发,在学校午托、相连座位有同学患病是发病危险因素,传播方式为人传人。
黄国陈茂余张艳红李一鹏
关键词:诺如病毒
2013年广东省江门市麻疹发病特点及流行因素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江门市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江门市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病例交叉研究对病例发病前7~21天和37~51天医院暴露率进行比较,分析医院暴露对麻疹发病的影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患者接触史和疫苗接种因素对麻疹流行的影响。结果江门市2013年麻疹发病率为6.22/10万,发病时间高峰为7-11月。≤14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7.97%。外来人口(χ^2=238.50,P〈0.01)、医院暴露(OR=6.64,95%CI:3.88~11.43)、麻疹患者接触史(OR=6.67,95%CI:2.75~16.96)是本次疫情流行的危险因素,接种疫苗(OR=0.07,95%CI:0.04~0.14)是保护因素。麻疹病例24 h流行病学调查率95.31%,48 h检验报告率80.00%,64.06%病例诊断时间超过7 d。48 h疫苗补种率仅13.67%,每起疫情平均补种6.79针次。结论外来人口、医院暴露、麻疹患者接触史和未进行疫苗接种是麻疹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黄国陈成连张艳红梁均和
关键词:麻疹病例对照研究
江门市200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和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和报告质量。方法对2005―2013年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按照初步定义的时效性、完整性和调查控制质量评价指标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 2005―2013年江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6起,总报告病例1 614例,死亡5例,平均罹患率为2.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为主,共报告43起,占总起数的76.79%;51.79%(29/56)发生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24 h内被发现的占50.00%,网络直报及时率为41.51%。16.07%事件缺进程报告或结案报告,53.57%事件报告信息不完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查明率为71.43%,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率为73.21%。结论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总体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黄国张艳红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医院暴露与麻疹发病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医院暴露对麻疹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交叉研究方法,通过专门设计的问卷对25例麻疹病例的监护人进行电话调查,选取2013年1—2月江门市所有报告的麻疹病例,对比发病前7~21d(2周期间)和发病前37~51d(2周期间)是否到过医院的发病情况。应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处理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病例交叉研究显示,医院暴露为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OR=7.11,95%CI:1.7—31.77);配比X^2检验结果显示,麻疹疫苗接种为控制疫情的保护因素(X^2=14.28,P〈0.01)。结论避免医院暴露和按程序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
陈茂余黄国王立华杨玉芳
关键词:麻疹病例交叉研究
江门市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收集江门市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320例AEFI,2009年报告率2.6/10万剂次,2010年报告率2.7/10万剂次,2011年报告率2.8/10万剂次。男女性别比为1.4∶1(189/131),≤1岁占53.1%(170例),9月份(52例,占16.3%)和11月份(37例,占11.6%)病例数最多。AEFI总报告发生率为6.7/10万剂次,甲流疫苗(38例,报告率35.3/10万剂次)报告发生率最高。一般反应160例,占50.0%;异常反应126例,占39.4%。58.4%发生在接种疫苗1 d内,53.4%发生在接种该种疫苗的第1剂次。40.3%出现发热,30.0%出现局部红肿,13.4%出现局部硬结。结论 2009—2011年江门市AEFI常发生在≤1岁儿童以及接种第1剂次、接种后1 d内。
黄国叶秀华陈成连宋美爱郑文梅
关键词:免疫规划接种
4例预防接种偶合病毒性脑炎的鉴定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 探讨通过详细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鉴定预防接种偶合病毒性脑炎。方法 对江门市2003~2005年发生的4例引起争议的预防接种后偶合病毒性脑炎个案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4病例均为预防接种偶合病毒性脑炎病例,与预防接种无关。结论 各地在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利提高接种人员素质的同时,必须明确诊断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和提高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另外还须对种儿童家长和公众做出明确的解释,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文美贞叶秀华卢关平黄国郭青云
关键词:预防接种病毒性脑炎
季节性ARIMA模型在江门市手足口病疫情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构建时间序列ARIMA乘积季节性模型,预测江门市手足口病发病趋势,探讨该模型在预测手足口病发病率中的应用。方法根据2009年1月~2017年6月手足口病月报告发病率时间序列构建模型,以2017年7~12月手足口病发病率为验证数据,验证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模型ARIMA(1,0,1)(0,1,1)_(12)为最优模型,其BIC=9.87,Ljung-Box=21.76,P=0.11,2017年7~12月手足口病月发病率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14%,实际值都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内。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预测手足口病发病变化趋势,模型预测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
黄国朱宇平黄焕莺
关键词:手足口病ARIMA模型
2010~2011年福建省某乡镇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①调查判定该中毒事件的性质,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②调查其流行病学病因、中毒途径及其影响因素;③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类似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按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统一的调查表,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福建省某乡镇3个村庄8个家庭共报告病例26例,确诊18例,可能病例5例,疑似病例3例。患者主要症状有皮肤瘀斑(83%)、牙龈出血(78%)和关节酸痛(72%)。患者男性13例,女性13例,男女性别比1:1;年龄最大87岁,最小4岁。首发病例在2010年2月份,末例在2011年8月,26例病例发病时间散发,同一家庭病例发病时间聚集。符合病例定义者鼠药大隆成分检出率95%(18/19),病例家庭无症状者大隆成分检出率58%(7/12),非病例家庭无人检出(0/27)。结论这是一起由抗凝血类杀鼠剂大隆通过消化道途径引起的中毒事件,人为入室投毒的可能性很大。
黄国闫磊张翠媚
关键词:出血性疾病中毒
2016年广东省寨卡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了解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我国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6年广东省11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11例病例和3例隐性感染者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11例病例均发生皮疹,6例眼结膜充血,4例咽部充血,2例发热(体温>37.3℃),均无肌肉关节痛表现;9例病例以皮疹、2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皮疹持续2-8天,中位数6天,发生部位以胸部和背部为最多,成人与儿童的皮疹形态不同。病原学检测,血清PCR阳性占45.45%(5/11),唾液阳性占90.91%(10/11),尿液阳性为100%(11/11);隐性感染者中,血清检测阳性1例,唾液阳性1例,尿液阳性3例。结论寨卡病毒病症状较轻,早期发现较困难;建议采用血液、唾液、尿液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并作为诊断依据,同时在伊蚊活跃期常态下做好蚊媒密度控制工作,降低本地传播风险。
张萌贾海梅杨治文陈茂余李剑森叶新管大伟岑小莉黄国冯绮雯倪锡河钟豪杰宋铁
关键词:皮疹
江门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估江门市各辖市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科学指导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方法根据输入风险、AFP病例监测、人群免疫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评价,评估江门市各市区脊灰野病毒输入与传播的风险。结果2009-2011年报告35例AFP病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为97.14%;各市区脊灰疫苗接种率和脊灰疫苗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2010年随机抽查56人进行脊灰抗体检测,脊灰Ⅰ型、Ⅱ型、Ⅲ型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07%、94.64%、92.86%。3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51/10万,最高的是蓬江区2.21/10万,其他市区均<1/10万;开平市、江海区风险评估的综合评分为45、42分,为高风险地区。结论江门市存在脊灰野毒株输入的风险,各市区尤其是高风险市区应完善AFP病例监测工作。
黄国叶秀华陈成连
关键词:脊灰野病毒风险评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