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泽辉

作品数:87 被引量:415H指数:12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82篇玉米
  • 23篇性状
  • 19篇种质
  • 17篇基因
  • 15篇育种
  • 14篇相关性状
  • 13篇选育
  • 13篇杂交
  • 13篇自交
  • 12篇自交系
  • 11篇候选基因
  • 11篇QTL定位
  • 10篇QTL
  • 9篇杂交种
  • 8篇玉米育种
  • 8篇玉米种
  • 8篇玉米种质
  • 8篇热带
  • 7篇玉米自交系
  • 7篇杂种

机构

  • 85篇贵州省农业科...
  • 32篇贵州大学
  • 2篇贵州省农业生...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贵州省油菜研...
  • 1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贵州省毕节地...
  • 1篇贵州省农业厅
  • 1篇桐梓县农业局
  • 1篇鹤壁市农业科...
  • 1篇四川华龙种业...

作者

  • 85篇陈泽辉
  • 62篇祝云芳
  • 52篇王安贵
  • 51篇郭向阳
  • 13篇高翔
  • 6篇王天宇
  • 5篇陈华璋
  • 4篇赵晓燕
  • 4篇王小利
  • 3篇郑常祥
  • 3篇沈建华
  • 3篇曹绍书
  • 3篇潘敏娜
  • 2篇朱英
  • 2篇刘作易
  • 2篇宋吉轩
  • 2篇罗仕文
  • 2篇陶刚
  • 2篇杜月红
  • 1篇卫晓轶

传媒

  • 27篇种子
  • 14篇玉米科学
  • 9篇贵州农业科学
  • 8篇农技服务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山地农业生物...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5
  • 9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10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9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辐射诱变技术的骨干玉米自交系ZH6218改良及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2024年
【目的】对骨干玉米自交系ZH6218辐射后代进行改良及表型性状变异分析,以期解析辐射后代的表型多样性,为利用辐射诱变技术改良骨干玉米自交系及创制优势新基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南区广泛应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ZH6218为材料,利用20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其种子进行处理,对获得的1300个辐射后代进行产量、株型和生育期相关性状变异分析,并通过计算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析辐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辐射后代的11个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为6.93%~45.79%,平均为19.69%,其中苞叶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且除粒长和粒宽外,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11个表型性状的H'为1.19~2.10,平均为1.97,其中穗位和行粒数的H'最高,穗行数的H'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1个表型性状中,大部分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下同),其中百粒重与株高、叶夹角、穗长、穗粗、粒长、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辐射后代被划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含3份材料,可作为高产种质进一步筛选;第Ⅱ类群包含2份材料,穗位高、百粒重低,综合性状较差;第Ⅲ类群包含511份材料,百粒重较重,综合表现中等,具有一定高产的潜力;第Ⅳ类群包含365份材料,株高和穗位最矮,可作为矮秆材料基因资源进行后续改良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10份优异辐射后代。【结论】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可快速实现骨干自交系的改良及创制新的基因资源,辐射后代除粒长和粒宽外,其余性状变异丰富,多样性高。筛选出的10份表型性状优异的辐射后代,可作为ZH6218的衍生新材料用于玉米育种研究。
吴舟涂亮刘鹏飞蒋喻林郭向阳王安贵祝云芳陈泽辉乔光吴迅
关键词:玉米骨干自交系辐射诱变表型性状多样性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05年
分析了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塘四平头、黄早四、515、444、昌7-2等和杂交种掖单2号、掖单4号、烟单14、鲁玉3号、京早7号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塘四平头杂优群与Lan.杂优群Mo17亚群和改良Reid杂优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高翔曹绍书罗仕文王进祝云芳沈建华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杂优模式
关于适合机械化收获玉米育种的思考被引量:3
2019年
玉米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玉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逐渐增高已经成为当前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介绍现代玉米产业发展中的育种目标的变化,揭示了玉米机械化收割的重要性及其限制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原因,从育种角度提出了适于机收玉米的育种方法。
赵强赵满义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祝云芳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育种机械化种质创新生物技术
优质高产广适玉米杂交种金玉579选育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金玉579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的适宜西南山区种植的高产、广适、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玉米杂交种。2015—2016年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为10 221 kg·hm^(-2),比对照增产7.02%,2年分别比对照增产(黔单16号) 5.66%和8.41%;云南省中海拔区试平均产量11 776.5 kg·hm^(-2),较对照增产15.2%,2年分别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11.9%和18.8%。生产试验贵州平均产量9 087 kg·hm^(-2),较对照增产8.61%;云南平均产量10 354.5 kg·hm^(-2),较对照增产20.7%,增产点率100.0%。2017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和云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黔审玉2017003号和滇审玉2017022号。另外,在湖南省已成功引种,其公告号为(湘)引种2017第2号。说明该品种在西南山区玉米主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祖文龙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吴迅郭向阳刘鹏飞陈华璋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品种选育
玉米温热种质改良后代籽粒脱水相关性状的评价被引量:1
2018年
玉米热带种质在具有诸多育种优势性状的同时,具有籽粒脱水较慢的不足。利用温带种质改良热带材料的籽粒脱水性状已经成为育种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以温带玉米自交系HCL645和热带玉米自交系ZHL908所组配的105个F2:3家系为材料,通过对F2:3分离家系在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籽粒含水量的测定,计算相关的籽粒脱水速率,评价后代的籽粒含水量相关性状的变异情况,揭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过程中的籽粒含水量变化类型和改良方向。结果表明,温热改良F2:3家系的籽粒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拟合方程为y=-17. 9 In(x)+47. 83,其中R2=0. 987。相关的籽粒脱水速率表现为逐渐减小,拟合方程为y=-1. 22 In(x)+1. 980,其中R2=0. 978。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热带玉米种质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
吴文强吴迅郭向阳王安贵陈泽辉ZHAO Qiang
关键词:籽粒含水量
贵州地方玉米种质群体在改良中的遗传潜势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贵州地方玉米种质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在贵州省玉米育种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剖析贵州玉米地方种质在玉米改良中的遗传优势,本研究以9个贵州地方玉米种质群体与我国六大类型玉米种质代表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组配获得54个杂交组合。以这些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对株高、穗位高及产量配合力进行遗传评价,分析产量、抗性、配合力等方面的遗传潜势。结果表明,贵州地方种质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性差异,一般配合力高、抗穗腐病能力强,可作为育种基础材料进行改良利用。
王天宇郭向阳祝云芳吴迅王安贵刘鹏飞曹绍书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地方种质遗传潜势
基于^(60)Co-γ辐射的玉米自交系T32改良与表型多样性分析
2025年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T32为受体材料,利用20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1 500粒种子进行辐射处理,评价968个辐射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并分析相关的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主成分和类群划分等。结果表明,辐射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其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62~2.09,其中行粒数最高,穗行数最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4.86%~34.45%,平均值为11.74%,其中行粒数变异最丰富,粒长变异最小;百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长、粒宽极显著正相关。类群划分结果显示,所有辐射后代被划分为四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含698份,占参试材料的90.77%;第Ⅱ类群包含14份,占总材料1.82%;第Ⅲ类群包含53份,占总材料6.89%;第Ⅳ类群包含4份,占总材料0.52%。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主成分因子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8.82%,PCⅠ贡献率为38.56%,特征向量值为3.86;PCⅡ贡献率为16.11%,特征向量值为1.61;PCⅢ贡献率14.16%,特征向量值为1.41。综合得分F值分析发现,辐射后代中,共筛选出10份综合性状优于T32的材料,表现出穗位较低、穗长长、行数多和百粒重大等优势。利用^(60)Co-γ辐射诱变技术可为玉米骨干自交系改良提供帮助,创制的10份新种质资源可作为T32衍生材料利用。
黄一吴舟陈宝肖平方肖逸飞涂亮刘鹏飞蒋喻林王安贵祝云芳陈泽辉吴迅郭向阳
关键词:辐射诱变表型性状多样性
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的选育与应用被引量:9
2020年
QB 506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提出采用群间选系理论,以生产上种植的优良玉米杂交种辽丹933 F 2代(丹9046×91-95)为基础材料,按系谱选择法,经过多代自交分离育成的Reid/P群(PR)自交系。以QB 506作为亲本育成了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金玉818(T 32×QB 506)和金玉506(QB 506×QR 273),在我国西南地区生产上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以QB 506及其姊妹系QB 512为主要基础材料,加入不同类型的玉米种质进行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衍生系,用其中12个衍生系组配出15个优良杂交组合。同时,对PR×(Lan./Reid)选系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郭向阳吴迅刘鹏飞
关键词:玉米主成份分析
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形成、改良及育种潜势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和杂种优势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发掘优异种质,获得突破性育种材料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基础与前提,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引入、改良和应用对促进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形成、改良以及演化进程。采用群体改良方法对玉米Tuxpeno-Reid种质进行4次轮回选择,构建温热人工合成Tuxpeno-Reid 1号(简称墨瑞1号)C0、C1、C2和C3群体,回顾玉米Tuxpeno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中的应用,为有效地利用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拓宽与丰富我国现有种质基础。
郭向阳王安贵吴迅祝云芳刘鹏飞李秀诗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TUXPENO
基于F_(2∶3)家系的玉米籽粒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2024年
本研究以热带玉米骨干自交系T32和QR273构建的F_(2∶3)家系为材料,运用高通量GBS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结合该群体在两个不同环境下的籽粒相关性状评价结果,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定位到52个控制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其中粒长相关QTL 17个,粒宽相关QTL 24个,百粒重相关QTL 11个,可解释1.44%~14.48%的表型变异。其中3个主效QTL分别位于第1、2、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4.48%、12.00%、10.21%。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控制籽粒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3个,分别是Zm00001d02010、Zm00001d023914、Zm00001d020418,通过参与和调控植物体内各项生理活动和信号传导从而影响籽粒的大小。
何玥聂蕾郭爽王栋涂亮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祝云芳吴迅陈泽辉
关键词:玉米QTL候选基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