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清除
  • 1篇血肿清除术
  • 1篇哑铃型
  • 1篇哑铃型肿瘤
  • 1篇入路
  • 1篇入路治疗
  • 1篇手术方式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死亡率
  • 1篇随机对照研究
  • 1篇清除术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管内外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微创

机构

  • 3篇怀化市第二人...

作者

  • 3篇李卫峰
  • 3篇文建平
  • 3篇陈冬萍
  • 1篇倪云
  • 1篇刘建标
  • 1篇赵铁鹏
  • 1篇吴宗平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60例,根据患者病灶的特点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疾病预后良好,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须根据患者肿瘤病灶的部位、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姚净龚晴勇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颅脑肿瘤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和内科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0
2006年
目的探讨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高血压脑出血116例随机分为微创术组(n=60),内科治疗组(n=56)。以死亡率及3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微创术组死亡率10%(6/60)及ADL1 ̄3者为83.33%(45/54);内科治疗组死亡率46.43%(26/56)及ADL1 ̄360.00%(18/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手术时机影响微创治疗的效果。
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赵铁鹏吴宗平刘建标倪云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内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
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3—2012-03收治的89例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取分期或联合入路方式切除肿瘤;研究组45例采用一期显微手术后正中入路经瘤颈扭转娩出法切除肿瘤。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管狭窄处脊髓面积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术后第1周末,2组患者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末,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术后1周和3个月的脊髓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个月末的脊髓面积分别为(199.77±32.73)mm2、(189.98±33.76)mm2,对照组分别为(146.37±39.32)mm2、(139.72±37.98)m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8,P<0.05;t=6.311,P<0.05)。(3)2组患者术后1周末,成角畸形和脊柱不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6、12个月末的成角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5.55%,对照组分别为15.91%、29.55%、5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6、12个月末的脊柱不稳发生率分别为6.67%、15.55%、20.00%,对照组分别为25.00%、52.27%、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而言,采取一期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杨常用姚净
关键词:手术方式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