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颅内
  • 13篇动脉瘤
  • 13篇血管
  • 11篇血管造影
  • 11篇造影
  • 8篇栓塞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7篇数字减影
  • 7篇颈动脉
  • 6篇DSA
  • 5篇动脉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影像
  • 5篇造影术
  • 5篇数字减影血管...
  • 5篇减影血管造影
  • 4篇弹簧圈
  • 4篇血管成像
  • 4篇栓塞治疗

机构

  • 27篇天津市环湖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脑系科...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作者

  • 29篇闫世鑫
  • 22篇靳松
  • 18篇崔世民
  • 16篇高满
  • 14篇戴伟英
  • 13篇范一木
  • 11篇张蕾莉
  • 8篇田超
  • 7篇杨天昊
  • 7篇刘梅丽
  • 4篇焦德让
  • 2篇刘力
  • 2篇尹龙
  • 2篇孙立军
  • 2篇王世波
  • 2篇李涛
  • 2篇宋一鸣
  • 2篇陈俊华
  • 2篇陈俊华
  • 1篇雷静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5
  • 5篇2002
  • 6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 ,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 ,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 ,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 ,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 4类。结果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 ,A型瘘 88例 ;B型瘘 11例 ;C型瘘 2 3例 ;D型瘘 12例。 88例直接瘘造影确定瘘口位置 ,瘘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Ⅰ段 5例 ;Ⅱ段 2 9例 ;Ⅲ段 11例 ;Ⅳ段 34例 ;Ⅴ段 9例。根据DSA表现 ,10 2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栓塞 ,2 2例经眼上静脉途径。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和大小 ,同时 ,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功能 ,为其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CCF的治疗中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靳松崔世民张蕾莉闫世鑫戴伟英高满陈俊华范一木焦德让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DSA栓塞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07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
田超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ENDOSCOPY螺旋CT血管造影
颅内肿瘤3740例分析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 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崔世民张蕾莉刘梅丽靳松闫世鑫韩彤刘力李涛戴伟英高满雷静
关键词:脑肿瘤病理学住院病人流行病学术前诊断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 ,6例为高密度 ,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 ;增强后 ,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 7例MRI检查 ,在T1WI上 ,3例为等信号 ,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 ;T2 WI上 ,4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 ;增强后 ,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 ,并在静脉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在CT、MRI、DSA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 ,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靳松戴伟英闫世鑫高满张蕾莉刘梅丽崔世民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HPC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分析及栓塞治疗(附96例报告)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ICCF)占全部CCF的80%以上.TCCF多为高流量瘘,一般是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直接损伤所致,瘘口大,血流快.低流量瘘一般是由邻近...
靳松崔世民闫世鑫张蕾莉戴传英陈俊华范一木焦德让
关键词: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DSA
文献传递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杨天昊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术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对比DSA、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行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并加以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进行对比,了解经CTA检查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空间征象...
宋一鸣杨天昊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关键词:特异度颅内动脉瘤DSA三维血管成像
文献传递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戴伟英靳松田超闫世鑫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3D-CTA与3D-DSA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后循环动脉瘤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6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8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岁。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它们的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16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共213个病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5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9个,椎基底交界及基底动脉瘤18个,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9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瘤各2个。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三维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三维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二维影像的测量值。
戴伟英闫世鑫范一木靳松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结合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其中28例致密栓塞,7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2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5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适用于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高满范一木闫世鑫靳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