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仰山 作品数:13 被引量:5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南省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水利工程 更多>>
利用航空影像对商丘地区独特人工沟渠遗迹的初步研究 利用老航片研究古代遗迹是遥感考古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1972年的航摄资料,对商丘地区一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独特人工遗迹进行航空影像判读解译,通过室内工作和野外实地踏查,初步认证了一种呈锯齿状长度近170公里连续存在的沟渠... 杨瑞霞 郭仰山 王超 张宁关键词:航空影像 文献传递 禹荥泽——古黄河的一块天然滞洪区 被引量:7 2012年 荥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湖泊,是我国经典地理著作《禹贡》记载的湖泊之一,其产生年代、形成环境及地理位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以文献记载为线索,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古地理环境诸方面,对荥阳地区槽状洼地内的湖相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该地层的14C测年数据,认为这一湖相地层是由《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的古湖泊所形成,因此将这个古湖泊称作禹荥泽.这个古湖泊实际上相当于当时黄河的一块天然滞洪区. 王德甫 王超 王朝栋 郭仰山关键词:湖相地层 《禹贡》 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分布特征与河湖变迁的关系 被引量:4 2019年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李双权 马玉凤 郭仰山 杜军 王德甫伊洛河盆地环境遥感考古初步研究 杨瑞霞 詹志明 郭仰山 刘树人 陈嘉秀 冯德显 王超 郑光 彭云秀 张震宇 张宁 周真 张继红 宋金叶 王国灵 该项目采用1958年航摄的1:25000图像四十余幅,利用计算机图像增强技术与镶嵌处理,并应用古河道和古遗址判读标志,研究分析了伊洛河夹河滩地古河道现象。经遥感解译、考古分析夏商时期古河道走向;隋唐时期同通济渠有关的古河...关键词:关键词:环境考古 遥感考古 黄河中下游河势及河道清障调查航空摄影设计 介绍了黄河中下游河势及河道调查航空摄影方案,对航摄涉及的众多因素如航摄时间、区域航摄比例尺、摄影种类、航摄飞行路线、飞行飞机、航摄仪、航摄的纵向和旁向重叠率、航摄相机规格、航摄胶片规格等技术要求作了分析研究,以期总结经验... 王超 郭仰山 杨瑞霞 马浩录 张宁关键词:航空摄影 河道清障 飞行路线 航摄仪 文献传递 河南黄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黄土是记录新生代晚期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最好载体。河南黄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详实地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短周期的演替旋回。首先,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研究,对河南黄土发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阐述了河南地区黄土分布及其地貌类型、黄土地层的划分、全新世黄土的研究以及黄土与考古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河南地区黄土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 马玉凤 李双权 杜军 王朝栋 郭仰山关键词:黄土地层 气候环境 航空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1990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要,航空遥感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我所近几年对航空遥感技术,初步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现就航空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问题,结合我们在工作中的经验谈一些体会。 一、航空遥感的特点 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探测到各种地面目标,是以地面目标本身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辐射或反射特性为根据的。不同地物波谱特性的差异便成为遥感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各种物体不同波长的反射率差异而产生的在彩红外或多光谱相片上色调的变化,便能准确地将各种不同的地物区分开来。即可以通过图像对各种地物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到大量地面实况信息。 我所自1979年建立遥感室以来,已进行过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从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航空遥感技术在应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量大。 樊超 郭仰山关键词:地理学 航空象片 比例尺 自然灾害 航摄 禹荥泽古地理环境研究 被引量:9 2010年 “禹荥泽”是指记载于我国最早地理学专著《禹贡》中的分布于今荥阳地区的一个古湖泊,距今约7000—3000年。由于《禹贡》的有关记载过于简略,时间又久远,所以,后世文献中关于荥泽的地理位置、存在时代、产生与消亡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2年多来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从地质、地理和水文角度论证了禹荥泽的存在、产生条件、赋存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将它和《禹贡》之后历史文件中出现的荥泽作了多方面对比,厘清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郭仰山 张松林 王德甫 王朝栋关键词:《禹贡》 湖相沉积 淮河上游出山店库区桥头遗址存续前后的古环境背景 2025年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马玉凤 武志江 李双权 刘洪妍 任萧 郭仰山 王朝栋 郭丽华关键词:淮河上游 古环境 古洪水 遥感技术在河南省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01年 根据遥感技术在河南省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探讨了河南省遥感考古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内容 。 杨瑞霞 郭仰山 詹志明 王超关键词:遥感技术 考古 航空遥感 遥感图像 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