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龙
-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瘢痕疙瘩的注射治疗现状及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瘢痕疙瘩是一种难治性的病理性瘢痕,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后容易复发,临床医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瘢痕疙瘩的传统注射药物治疗作一简要综述,并介绍了治疗新进展。
- 李珍玲金哲虎李莲花黄晓迪李永来郑振龙
- 关键词:瘢痕疙瘩注射治疗
- 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22年
-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修复过程的异常产物。目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存争议,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组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参与介导瘢痕疙瘩中的炎症反应,其中IL-6、TGF-β、TNF-α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且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炎症因子激活或者抑制相应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诱导炎症反应。对各种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将为瘢痕疙瘩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李永来李莲花郑振龙李珍玲黄晓迪金哲虎
- 关键词:瘢痕疙瘩炎症因子信号通路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 2023年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激素核受体家族中的配体激活受体,包含3个不同亚型--PPARα、PPARβ/δ和PPARγ。PPARs分布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当其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调节基因表达,细胞的增殖、分化,影响皮肤的免疫、炎症和脂质代谢等。该文中对PPARs和PPAR激动剂及PPAR拮抗剂在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赵国花金珊郑振龙金哲虎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角质形成细胞皮肤屏障皮肤炎症
- 微波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微波对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微波治疗 35例血管瘤病人 ,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 结果 :治愈 31例 (88.6 % ) ,有效 4例 (11.4% ) ,总有效率为 10 0 %。 结论
- 金哲虎王鹏李莲花郑振龙
- 关键词:血管瘤微波
- 微针在病理性瘢痕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 2024年
-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异常修复的结果,常引发疼痛、瘙痒、外观缺陷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困扰。目前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生物治疗等,但诸多治疗手段常伴随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费用昂贵等问题,导致患者依从性不佳。微针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既可单独应用,又可作为递送系统将药物直接送达表皮或真皮层,具有无痛、微创、高效、安全、便捷等优势,在病理性瘢痕的治疗和预防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阐述了微针在病理性瘢痕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推动病理性瘢痕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
- 任哲生郑振龙金哲虎
- 关键词:微针药物递送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其使皮肤在外观和功能上的显著改变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生活质量。因此,瘢痕疙瘩已成为创伤、烧伤、皮肤病学和整形外科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学界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有了许多进展,关于TGF-β/Smad通路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前较为清晰,TGF-β/Smad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瘢痕疙瘩的发展。本文讨论了TGF-β和Smad家族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今后更深入研究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高蕊金哲虎郑振龙
- 关键词:瘢痕疙瘩转化生长因子ΒSMAD细胞外基质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2024年
- 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过度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过多。目前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治疗策略相对有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与多种器官的纤维化有关。RAS是一个激素系统,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主要激素,而AngⅡ的主要受体为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和血管紧张素受体2(AT2R)。现有研究表明RAS不仅存在于表皮和真皮层,也存在于皮下脂肪组织、微血管和附属物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中。本文综述了RAS在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并讨论了靶向调控RAS系统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的转化潜力。
- 金铉盛金哲虎任哲生李相雨郑振龙
- 关键词:RAS瘢痕疙瘩
- 皮肤影像技术在病理性瘢痕分类及诊疗中的应用
- 2025年
- 病理性瘢痕是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与降解代谢失衡的结果,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医生的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在临床诊疗中,这种方法存在短期精细评估受限及长期判断不一致等问题,难以准确评估瘢痕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近年来,皮肤影像技术凭借其无创、实时、动态观察的特性,可协助医生观察肉眼难以捕捉的瘢痕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和病理改变,为病理性瘢痕的分类和诊疗开辟新路径。本文旨在阐述常见皮肤影像技术在病理性瘢痕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病理性瘢痕的分类及诊疗提供新方向。
- 金玥郑振龙金哲虎
- 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疗效评估
- 瘢痕疙瘩的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应基因治疗被引量:3
- 2024年
-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在损伤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结缔组织瘢痕,通常由创伤、手术或炎症引起。其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成纤维细胞通过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分子诱导瘢痕疙瘩的形成。新生血管的形成为瘢痕疙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促进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这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有关。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文以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的表达情况,并重点讨论了瘢痕疙瘩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机制。此外,还介绍了针对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方法。对瘢痕疙瘩信号传导路径和基因疗法的深度探索,有可能为瘢痕疙瘩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手段。
- 金俊杰郑振龙金哲虎
- 关键词:瘢痕疙瘩信号传导通路基因治疗细胞因子
- 瘢痕疙瘩潜在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 2024年
- 瘢痕疙瘩以细胞外基质沉积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过度增殖、抗凋亡和侵袭和恶性肿瘤相关等特性。目前对其病因学研究主要围绕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细胞因素和免疫因素。这些因素破坏了正常的伤口愈合,导致成纤维细胞持续激活和过量的细胞外基质产生。关于目前对瘢痕疙瘩免疫病理机制的理解,探讨免疫通路特异性治疗法的潜在作用,为治疗瘢痕疙瘩提供了新思路。
- 李相雨金哲虎郑振龙
- 关键词:瘢痕疙瘩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