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海梁

作品数:44 被引量:474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6篇冻融
  • 5篇砂岩
  • 3篇单轴
  • 3篇冻融循环
  • 3篇岩石力学
  • 3篇核磁
  • 3篇核磁共振
  • 3篇磁共振
  • 2篇单轴压缩
  • 2篇地铁
  • 2篇地铁隧道
  • 2篇第四纪
  • 2篇冻融作用
  • 2篇载力
  • 2篇三维数值分析
  • 2篇隧道
  • 2篇隧道影响
  • 2篇自动化
  • 2篇自动化监测
  • 2篇晚第四纪

机构

  • 20篇西安科技大学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西京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交第一公路...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28篇贾海梁
  • 6篇项伟
  • 6篇唐丽云
  • 5篇杨更社
  • 4篇赵涛
  • 2篇姚远
  • 2篇张慧梅
  • 2篇曹权
  • 2篇张卫强
  • 2篇郎林智
  • 2篇奚家米
  • 2篇李帅
  • 2篇高志刚
  • 2篇郭义
  • 1篇侯丕吉
  • 1篇申艳军
  • 1篇骆进
  • 1篇王生全
  • 1篇于永堂
  • 1篇陈建波

传媒

  • 7篇冰川冻土
  • 4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岩土力学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低温建筑技术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铁道标准设计
  • 1篇第七届全国基...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压桩残余应力对极限承载力影响
2024年
为研究静压桩回弹特性,明确静压桩残余应力性状,使静压桩承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通过静压桩沉桩及静载荷试验,结合有限元模拟方法,对不同沉桩速率和卸荷速率作用下静压桩的回弹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桩端残余应力对静压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卸荷过程中桩体回弹量占桩体总沉降量的80%,卸荷完成桩体回弹位移逐渐稳定;沉桩结束后,桩周土体应力最大达到被动土压力的4.5倍,卸荷后浅部土体桩周侧压应力消散程度大于深部土体;桩端土体应力消耗越多,桩端残余应力越小,卸荷后桩端土体回弹量越多;沉桩速率和卸荷速率增加都会导致桩端残余应力减小,从而桩端土体能够提供的承载力降低,致使桩体承载力降低。研究认为静压桩残余应力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卸荷速率对静压桩残余应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高志刚黑榆浩贾海梁侯丕吉兰哲
关键词:静压桩残余应力回弹变形极限承载力有限元模拟
不同低温与加载速率下冻结饱和砂岩Ⅱ型动态断裂特性
2025年
【背景】研究动力扰动下冻结饱和砂岩Ⅱ型断裂,包括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断裂韧度)变化特征以及能量耗散机制,对煤矿冻结井筒安全钻爆掘砌至关重要。【方法】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加载速率下进行一系列动态SCC试验,分析了冻结饱和砂岩应力强度因子-时间曲线、断裂韧度和能量耗散机制随温度和加载速率的演化规律。总结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砂岩剪切断裂面特征,并利用核磁手段揭示了冻结效应的微观影响机制。此外,基于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断裂特性的加载速率效应。【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随温度下降,冻结饱和砂岩断裂过程中岩石断裂韧度增大,相应地砂岩吸收的能量增加,能量利用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随加载速率增加,砂岩断裂韧度呈线性增加,岩石断裂吸收的能量也呈现增加趋势,而能量利用率呈现减小的趋势。(2)试件剪切面存在2种不同的断裂模式:“阶梯状”剪切滑移和“断口状”剪切滑移。(3)依据核磁数据总结了孔隙水冻结的3个阶段:过冷阶段,此阶段未冻水含量不变;快速冻结阶段,此阶段自由水与毛细水基本相变,大部分结合水冻结,断裂韧度迅速增加;缓慢冻结阶段,此阶段少部分结合水冻结,断裂韧度缓慢提升。(4)模拟应变-时间曲线与试验应变-时间较为吻合,表明模拟结果合理可靠,经模拟发现岩桥上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且随加载速率的增加剪应力呈现增加趋势,砂岩的断裂韧度与断裂吸收能均存在加载速率强化机制。研究成果对西部富水软岩地层冻结井筒的钻爆掘砌具有指导作用。
赵涛崔朝贾海梁杨光宇
关键词:断裂韧度能量耗散加载速率
基坑群开挖对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影响的自动化监测研究被引量:32
2012年
城市中基坑群的开挖必然改变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从而造成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和位移,最终对地铁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影响。鉴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采用自动化技术实时监测地铁隧道的变形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三维数值法模拟基坑群开挖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定性的分析其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隧道监测方面的系统构成、监测原则、监测范围、测点布置、监测精度和监测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三维数值分析和自动化监测的结合为合理制定基坑群开挖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保护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曹权李清明项伟贾海梁
关键词:地铁隧道三维数值分析自动化监测
基于电阻的冻结砂砾土孔隙冰压融效应研究
2024年
为验证冻结砂砾土压缩过程中是否存在压融效应,对不同含水(冰)状态与不同冻结温度的砂砾土进行无侧限压缩试验和电阻测试,通过核磁共振测定饱和砂砾土的未冻水含量。结果表明:(1)砂砾土压缩过程电阻均先快速降低后趋缓,仅有干燥样品在应力峰值点后出现电阻增大的现象;(2)电阻快速降低阶段干燥样品的电阻降低率小于饱和冻结样品,−4℃饱和样品该值为26.8%,其值为相同温度下干燥样品的4倍;(3)随温度降低,电阻快速降低阶段的降低率先增加后减小;(4)随温度降低,自由水与毛细水的相对含量快速减小,吸附水的相对含量先小幅增加后缓慢降低。分析认为:冻结砂砾土压缩过程中存在压融效应,这导致样品在受荷过程中高应力区未冻水含量增大,而融水会沿未冻水膜向低应力区的孔隙迁移、复冰进而改变孔隙结构;冻结温度在−2~−4℃区间附近,压融效应更容易发生。
贾海梁王亚彪魏尧胡彬华金龙金龙董元宏
关键词:电阻
基坑群开挖对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影响的自动化监测研究
城市中基坑群的开挖必然改变周围上体的应力状态,从而造成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和位移,最终对地铁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影响。鉴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采用自动化技术实时监测地铁隧道的变形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三维数值法模拟基坑群开挖对...
CAO Quan曹权LI Qin-ming李清明XIANG Wei项伟JIA Hai-liang贾海梁
关键词:地铁隧道三维数值分析自动化监测
文献传递
岩石内孔隙/裂隙冻胀力模型及其适用性评价被引量:22
2019年
开展含缺陷空间(孔隙、裂隙)岩体内部冻胀力发生机制及演化规律分析,是岩体冻胀损伤、断裂评价研究的基础。孔隙、裂隙冻胀损伤发生空间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冻胀损伤机制及冻胀力演化分析也不尽相同,可将孔隙介质冻胀损伤理论归纳为四类:①基于水冰相变体胀的冻胀损伤模型,包括体积膨胀理论、静水压理论等;②基于水热迁移的冻胀损伤理论,包括分凝冰理论、全过程冻胀理论等;③基于孔隙水相变热力学平衡分析的损伤理论,包括毛细管理论、结晶压理论等;④孔隙介质力学理论。裂隙介质冻胀损伤一般认为发生在宏观空间尺度上,着重关注裂隙的冻胀扩展过程。其损伤理论可分为体积膨胀理论(包括水压致裂理论)和分凝冰理论,而裂隙介质冻胀损伤对微观过程(如未冻水迁移、岩/冰界面受力特性等)关注度有待深入。藉此分别讨论上述冻胀损伤理论原理、适用条件及局限性,并对不同缺陷形态(孔隙、裂隙)引起的冻胀力演化机制差异性进行简要分析。
申艳军杨更社杨更社贾海梁贾海梁奚家米王永志
关键词:孔隙裂隙
煤炭开采地球关键带响应及减损开采技术体系
2025年
【研究目的】破解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当前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面临重大难题。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在引起地质条件快速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矿区地球关键带结构和功能。地球关键带是指从地下水底部或者土壤−岩石交界面一直向上延伸至植被冠层顶部的连续体域。【研究方法】围绕如何理解地球关键带运行与煤炭开发地质条件演化的关系,基于煤炭采动地质条件解析与关键带响应阐明了煤炭开采影响区地球关键带的响应模式、监控技术、预测方法和保障策略及减损工程。立足“煤炭资源开采地质条件演化与地球关键带保护”,从关键带对煤炭开发响应的科学内涵、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保障方案四个方面,系统剖析了煤炭开发地球关键带减损保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结果】关键带对煤炭开采响应研究思路主线是“煤炭采前地质条件和关键带结构及要素→地质条件变化和关键带响应模式及演化状态判识→全时空主被动多源信息响应及动态监控→关键带结构−功能动态演化模型及智能预测评价→关键带减损地质保障策略及修复−重构一体化技术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查明煤炭赋存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岩层组合、地应力等开采地质条件因素综合特征,揭示地球关键带和下部煤层、岩层及地下水的空间关系特征,进行对关键带多要素、多模态、多场景的精细表征,形成包括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承载力分区在内的快速查询、智能分析数字化平台;(2)解析开采影响下岩(土)层裂隙场与关键带水文循环的连通关系,揭示地质条件和关键带的协同演化机制,提出地球关键带对煤炭开发响应模式的判识方法;(3)研究开采因素下岩层结构、裂隙网络、渗流通道、应力−能量集中特征、物质循环、能
王双明王双明耿济世孙强贾海梁王生全贾海梁胡建军王生全
关键词:煤炭开采地质条件
长江某水电站坝基剪切带发育规律与抗滑稳定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坝基剪切带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常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研究剪切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空间发育与分布特征,对红层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某水电站为例,从坝基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入手,通过对坝基岩性组合、矿物组成、结构和粒度标志、沉积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恢复坝基古沉积环境,进一步确定原生软弱夹层的沉积微相;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剪切带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开展坝基抗滑稳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剪切带的发育及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控制;坝基层间剪切带大多发育在半韵律层的顶部,即发育在软硬岩层接触面及厚层软岩内;由于岩相变化快,所以同一剪切带的空间分布常不连续,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剪切带是具多种黏土矿物成分且含量不同的高分散体系,其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强度参数;剪切带空间分布特征与性状的不连续性,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常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建设工期与造价。因此,以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为切入点,能够清晰的认识剪切带的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可用于指导红层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项伟柳景华贾海梁黄伟
关键词:剪切带空间分布特征抗滑稳定
基于细观结构演化的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研究
2024年
冻结岩石热融过程中强度会出现软化,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阶段。研究冻结岩石的热融软化规律对冻结地层解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开展了不同融化温度下冻结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在还原岩石孔隙结构及对细观参数进行精确标定的基础上,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模拟了冻结岩石的压缩破坏过程。基于微裂纹起裂规律和微裂纹扩展规律分析,探讨了孔隙冰对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冻结岩石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两阶段变化趋势,在-4℃至-2℃之间存在某一温度,使得试样的强度及变形参数发生骤降。(2)当温度低于-15℃时,微裂纹的起裂扩展主要由矿物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当温度在-2℃和-15℃之间时,主要由冰颗粒之间和冰-矿物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而当温度大于-2℃时,则主要由冰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3)通过分析孔隙冰在冻结岩石受荷破坏过程中所起的“支撑作用”和“黏结作用”,发现在-6℃至-4℃之间,冰颗粒之间黏结强度和冰-矿物黏结强度均迅速衰减,导致冰的支撑和黏结作用弱化,是该温度区间力学性质快速弱化的本质原因。
贾海梁王振阳赵涛孙强唐丽云
关键词:细观结构PFC2D
不同负温对冻结饱和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寒区工程普遍面临低温带来的各种工程灾害问题,其中岩土体冻结后强度特性的变化是核心诱因之一。岩土体冻结后强度提高,有利于岩土体的稳定。但在其解冻过程中强度会发生显著弱化,可能会引发工程灾害,因此必须研究不同负温下冻结岩石的力学特性。对常温(20℃)及不同负温条件下(-2,-4,-6,-8,-10,-12,-15,-20℃)砂岩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特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温度低于-10℃时,岩石主要出现脆性破坏;冻结温度高于-10℃时,岩石以塑-弹性破坏为主。冻结温度对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有显著影响,冻结温度越低,强度越大,-20℃时抗压强度是常温下的3倍,抗拉强度是常温下的4.8倍。不同温度范围内,抗拉强度和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速率不同,-2~0℃时其变化速率均达到最大值,抗压强度变化速率为6 MPa/℃,抗拉强度变化速率为0.6 MPa/℃.冻结温度越低,弹性模量越大,0^-8℃时弹性模量变化速率为1.125 MPa/℃,-10^-20℃时变化速率为0.15 MPa/℃.综上分析,不同冻结温度下孔隙冰和未冻水的含量不同,导致不同温度下岩石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差异巨大。
赵涛杨更社任俊童韩力贾海梁
关键词:砂岩冻结温度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