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景立
- 作品数:62 被引量:27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Bortezomib与EGCG协同抑制KM3细胞生长和促细胞凋亡作用
- 目的:疾病复发及耐药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生存的重要因素。为了寻求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提高单药或联合用药对MM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药物EGCG((-)epigallocatechin...
- 王清李娟谷景立刘俊茹曾丽金罗绍凯彭爱华许多荣郑冬
- 关键词:BORTEZOMIB细胞凋亡KM3细胞生长
- 文献传递
- 多发性骨髓瘤1号和11号染色体异常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国内初治及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号、11号染色体异常及其与临床血清学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3例MM患者进行1q21、CCND1、ATM(11q22.22)特异序列探针FISH检测,同时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CC,R显带)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结果 43例MM患者FISH检测结果,41.86%(18/43)检测出染色体异常,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q21扩增14例(32.6%),ATM异常10例(23.3%),CCND1扩增4例(9.3%)。常规染色体核型成功分析40例患者,8例核型异常(20%),核型异常患者(100%)均伴有≥1种FISH探针异常,涉及11号异常5例62.5%,1号异常5例62.5%。疗效观察中1q21扩增14例,其中CR/n CR患者4例,PR患者4例,MR患者1例,PD患者4例,未治出院1例。CCND1扩增异常4例,其中CR患者1例,PD患者2例,死亡1例。ATM缺失异常3例,CR患者2例,PD患者1例。结论对于初治及复发难治MM患者,FISH检测异常率高于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核型为超二倍体及11号染色体三体MM患者预后可能较好,化疗完全缓解率较高;伴有1q21扩增、CCND1扩增且核型异常MM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 郭锐李娟庞缨谷景立冯莹谢玮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畸变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病灶发病率、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
- 目的 分析初诊MM伴发髓外浸润患者发病率、临床特点、对治疗反应及生存,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目、不同位置髓外浸润病灶发病率、临床特点、对治疗反应及生存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8月~ 2014年8月期间...
- 谷景立刘星辰李娟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疗效
- 乳酸脱氢酶A乙酰化修饰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耐药的初步机制探索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乙酰化调节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对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在骨髓瘤患者中检测LDHA表达与BTZ敏感性的关系。构建对BTZ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株,检测耐药株与敏感株LDHA的表达情况。用CCK8检测BTZ处理后骨髓瘤耐药和敏感株的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TZ处理后耐药和敏感株的凋亡率。在iHypoxia数据库中对LDHA可能的翻译后修饰位点进行预测,并对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进行检测。为了探索LDHA上游调控机制,使用不同的抑制剂处理骨髓瘤细胞后检测LDHA的表达情况。结果:MM患者肿瘤组织的LDH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BTZ耐药患者LDHA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BTZ敏感的患者。成功构建BTZ诱导耐药的MM1.s-_(BR)和NCI-H929-_(BR)耐药细胞株。CCK8检测细胞活性证明BTZ耐药细胞株在BTZ处理后存活率高于敏感细胞株,而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BTZ敏感细胞株在BTZ处理后凋亡率高于耐药细胞株,以上结果证实BTZ耐药细胞株的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DHA在BTZ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通过数据库预测,LDHA常见的翻译后修饰位点为磷酸化、乙酰化和泛素化。BTZ耐药细胞株中乙酰化水平较敏感株明显下降,而其他翻译后修饰程度耐药株和敏感株无明显差异。组蛋白脱乙酰酶类Ⅰ和Ⅱ的共同抑制剂trichostatin处理BTZ耐药细胞株后LDHA蛋白含量下降,乙酰化水平上调,且可以克服耐药株MM1.s-_(BR)对BTZ的耐药,但不能克服高表达LDHA的MM1.sLDH high对BTZ的耐药。结论:组蛋白脱乙酰酶类Ⅰ/Ⅱ可能通过促进LDHA的去乙酰化提高LDHA水平,促进MM对BTZ耐药。
- 黄蓓晖李娟谷景立邝丽芬陈美兰刘俊茹李晓哲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乙酰化
- 重组人血小板生长素促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
-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澳)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造血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从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共纳入22例初治MM经新药诱导化疗序贯ASCT...
- 谷景立李娟
-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评估65岁以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接受含新药诱导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2例65岁以上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接受移植的老年患者均在移植前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自2016年起同时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虚弱评分评估移植适应证。结果22例患者接受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66.75(IQR 4.50)岁。共20例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动员,中位采集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数为4.53×10^(8)/kg,CD34+细胞数为3.37×10^(6)/kg,中位采集次数2次。造血干细胞回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1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3 d,移植后100 d治疗相关死亡率为0。中位随访48.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1.8个月。结论对于经过筛选的≥65岁老年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黄蓓晖李娟邹外一刘俊茹谷景立李晓哲陈美兰邝丽芬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老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毒副作用
- 硼替佐米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感染风险
- 目的 分析接受硼替佐米方案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带状疱疹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接受硼替佐米方案化疗的MM患者化疗后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并对比其与86例接受传统方案化疗的MM患者的差...
- 李娟李滢刘俊茹黄蓓晖谷景立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髓外浸润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髓外浸润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7例MM患者中并发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结果:共有43例患者在初诊或治疗过程中出现髓外浸润,发生率为12.0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M蛋白类型与是否浸润相关(P<0.05)。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软组织(19例次)。共有可评价疗效患者35例。有2例达到接近完全缓解(nCR)(5.7%),7例部分缓解(PR)(20.0%),9例最低限度缓解(MR)(25.7%),总有效率为51.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5(1~18)个月。其中初治组25例,21例可评价,总有效率为61.9%。复发组18例,17例可评价,总有效率为29.4%。髓外浸润患者的预计总生存期(OS)为31.0个月,无髓外浸润患者的OS为42.4个月(P<0.05)。其中初治组(n=25)的预计OS为19.1个月,复发组(n=18)预计OS为42.7个月(P<0.01)。结论:MM并发髓外浸润可能与M蛋白类型相关,总体疗效欠佳,预后不良,尤其是初诊时即并发髓外浸润者。
- 黄蓓晖李娟刘俊茹谷景立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预后
- 年轻骨髓瘤患者临床特点和生存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年轻骨髓瘤(<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对化疗的反应及长期存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40岁(24例)和≥40岁(206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化疗疗效和存活情况等。结果230例骨髓瘤患者中,<40岁者24例,占10.4%。与中老年患者(≥40岁)相比,<40岁患者的骨髓瘤类型以IgG型为主(54.2%对45.1%),IgA型少见(4.2%对21.8%),孤立性或髓外骨髓瘤比例高(12.5%对1.9%)。年轻患者伴髓外浸润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23.8%对3.0%,P<0.01),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较低(P=0.032),白蛋白低于正常的患者较少(P=0.023)。<40岁和≥40岁患者对化疗的部分缓解率(PR)(69.2%对55.6%,P=0.3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总存活时间分别为39.6个月和29.3个月,前者存活期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伴髓外浸润的年轻患者对化疗反应较差,存活期短。结论我国年轻骨髓瘤患者的比例高于国外,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伴有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尽早给予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延长存活期。
- 赵莹邹外一李娟黄蓓晖罗绍凯谷景立王清
- 关键词:骨髓瘤年轻病人化疗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经验性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合并感染146例,其中68例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每8小时1次;78例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每6小时1次,两组均联合依替米星。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有效率为75.0%,细菌清除率为73.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的有效率为80.8%,细菌清除率为72.2%,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低且轻微,但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相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少见(5.9%和17.9%,P<0.05),二重感染发生率低(13.2%和26.9%,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疗效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似,二重感染较少发生,可以作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
- 赵莹李娟黄蓓晖罗绍凯谷景立
- 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恶性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