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旭

作品数:55 被引量:320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污染
  • 8篇硝化
  • 7篇水质
  • 7篇反硝化
  • 7篇废水
  • 6篇水华
  • 6篇水体
  • 6篇水源地
  • 6篇太湖
  • 6篇蓝藻
  • 6篇蓝藻水华
  • 5篇氮磷
  • 5篇水质改善
  • 5篇湖泊
  • 4篇营养盐
  • 4篇水处理
  • 4篇磷酸盐
  • 4篇降解
  • 4篇教学
  • 4篇河道

机构

  • 42篇江南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东南大学
  • 5篇无锡工源环境...
  • 3篇无锡市政设计...
  • 2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合肥市市政设...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无锡市霄鹰环...
  • 1篇无锡市智者水...
  • 1篇无锡工源机械...

作者

  • 55篇詹旭
  • 15篇许海
  • 14篇朱广伟
  • 11篇朱梦圆
  • 10篇吕锡武
  • 9篇邹路易
  • 5篇邵帅
  • 5篇邹伟
  • 4篇李大成
  • 2篇张一波
  • 2篇秦伯强
  • 2篇张运林
  • 2篇李先宁
  • 2篇纪荣平
  • 2篇朱光灿
  • 2篇郑建中
  • 2篇涂凯
  • 2篇王翔
  • 1篇傅金祥
  • 1篇王晓波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5篇工业水处理
  • 5篇环境工程学报
  • 4篇环境科技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湖泊科学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2篇科技资讯
  • 2篇中国产业
  • 1篇净水技术
  • 1篇江苏环境科技
  • 1篇化工环保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水利渔业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出流河道藻颗粒变化及其水质效应被引量:2
2021年
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但对于蓝藻水华严重的湖泊,湖泊出流携带的藻团颗粒会对河道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引水对受水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以太湖梅梁湾连通河道梁溪河为例,连续3a开展夏季河道蓝藻颗粒通量及其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著降低了梁溪河的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叶绿素a浓度与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μg·L^(-1)和84.7 t·d^(-1),显著低于2017年;②连通河道调水工程对改善受水水体的水质效果显著,除DTP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调水工程将湖水外排后,对梁溪河水质有一定改善效果;③携带大量蓝藻水华颗粒物的湖水进入河道后,显著增加了河道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PN和PP为主,分别占TN和TP的62.5%和70.8%;④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等其他河道产生水质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⑤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
郭宇龙许海陈旭清郑建中詹旭朱广伟朱梦圆
关键词:调水工程蓝藻水华
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动态微电解/水解酸化/好氧生化法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Cr为2 160.0 mg/L,BOD5为613.0 mg/L,SS为310.0 mg/L,色度为560.0倍,氨氮为38.0 mg/L时处理后出水的CODCr为64.5 mg/L,BOD5为18.6 mg/L,SS为11.8 mg/L,色度为35.1倍,氨氮为5.1 mg/L,可达到GB 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要求。
詹旭陈艳红李大成涂凯邵帅
关键词:印染废水微电解水解好氧
MBR+反渗透处理园区再生水工程实例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MBR/反渗透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园区再生水,一期处理规模为1 500 t/d。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p H为6~9、COD≤1 200 mg/L、SS≤400 mg/L、TN≤100 mg/L、NH_3-N≤35 mg/L、TP≤8 mg/L时,处理出水p H为6~9、COD≤30 mg/L、SS≤5 mg/L、TN≤1.5 mg/L、NH_3-N≤1.5 mg/L、TP≤0.3 mg/L,出水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Ⅳ类标准。该工程运行成本为2.76元/t。
詹旭詹俊伟
关键词:再生水膜生物反应器反渗透
生态植物对水质净化示范应用研究
2014年
在长三角地区,利用紫根水葫芦对水体进行净化工程示范研究。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紫根水葫芦对溶解氧最高改善率达到了51.5%,对总氮、总磷、CODMn、蓝藻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1.5%、63.2%、60.4%、97.6%。结果表明,紫根水葫芦在南方地区,工程应用情况下,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对水环境生态系统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
王益群张光生那中元詹旭颜志俊
关键词:水质净化
蓝藻生长与衰亡对太湖水体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氮是控制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的关键元素之一,反之蓝藻水华也会对氮的浓度变化和形态转化产生影响.通过采集太湖竺山湾蓝藻、沉积物和水样,设立湖水对照组(A0)、湖水加藻避光培养处理组(A1)、泥柱避光培养处理组(A2)、泥柱加藻避光培养处理组(A3)、湖水加藻光照培养处理组(A4)、泥柱加藻光照培养处理组(A5)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探究在蓝藻生长和衰亡的不同时期中氮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蓝藻生长会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溶解态氮,最终A4和A5处理组中DTN浓度分别降低46.4%和60.7%、NO_(3)^(−)-N浓度分别降低61.7%和80.6%.②蓝藻的衰亡会降低水体DO浓度,加速底泥氮素脱除,试验结束时A0和A1处理组中NO_(3)^(−)-N浓度基本无变化,A2和A3处理组中NO_(3)^(−)-N浓度分别降低40.8%和56.6%.③蓝藻衰亡时会释放大量NH4+-N,大幅提高水体中DTN浓度,并因试验期间的低溶氧条件使得NH4+-N无法转换成硝酸盐,抑制氮素的脱除,试验结束时DTN浓度分别升高77.6%和59.2%.研究显示,蓝藻的生长可以通过吸收水体中的NO_(3)^(−)-N来降低反硝化作用的底物浓度,从而会在短期内降低反硝化脱氮效率;而蓝藻水华的衰亡则会促进沉积物的反硝化脱氮作用,但当NO_(3)^(−)-N被完全脱除后,水华降解导致的低DO浓度会阻碍硝化作用的发生,短期内打破耦合硝化-反硝化的脱氮过程.对于浅水湖泊而言,频繁的风浪扰动作用,会使水体处于厌氧-耗氧交替过程,强化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因此,尽管蓝藻水华的大量生长会与反硝化竞争NO_(3)^(−)-N,短期内抑制湖泊脱氮过程,但从蓝藻生长-衰亡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蓝藻水华的发生则会促进湖泊氮素的脱除.
李昌杰许海詹旭朱广伟肖曼朱梦圆邹伟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反硝化
人工富集微生物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1.引言目前,仅人工合成的化学品总数已超过4万种,而且每年有上千种新物质被合成。这些物质通过人类的活动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其中不少杀虫剂、工业化学品等引起了水中微量有机物污染水体,直接导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恶化...
邹路易詹旭
关键词:微量有机污染物人工介质微量有机物微生物降解
文献传递
有机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实例
2010年
无锡某工程开挖过程中发现不明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流出,经专家组确认为有机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其有机磷、CODCr质量浓度最高时分别超过GB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64倍、3倍。在经过多种小试方案的实验室论证,最终确定了Fenton试剂+氢氧化钙联合处理的方法作为现场处置方案,处理后的废水中有机磷、CODCr质量浓度分别低于0.5,100mg/L,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詹旭邹路易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有机磷废水
水源地藻类及藻毒素同时去除的效果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组合载体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体中藻类及藻毒素的同时去除试验表明:检测水源地水体中藻量、Chl-a、TMC的含量各为(31.67~78.27)×106个.L-1、32.58~102.67μg·L-1、1.79~11.97μg·L-1.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d、组合载体的密度为13.1%的条件下,组合载体AP对藻量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59.78%,对Chl-a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80.82%,对TMC-LR、TMC-RR、EMC-LR、EMC-RR的降解率最高能达到99.73%、97.10%、100%、75.44%.对其去除机制的研究表明,组合载体AP对总细菌的富集能力达到了8.3×1011~35.6×1011cells.g-1,比湖水本底值中细菌的总数高出了8~9个数量级.对除藻及藻毒素过程中的优势菌种,经过培养、分离,考察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经鉴定确认该优势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组合载体AP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它们的协同降解作用是去除藻及藻毒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詹旭吕锡武
关键词:水源地藻毒素
论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被引量:2
2012年
论述了环境风险评价与污染责任保险产生的背景,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类型和因素,重点讨论了"三时态"、"四状态"的评价方法。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进行了概述,从立法、宣传、政策、赔偿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方法和措施,阐释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涂凯詹旭丁菲王慧顾维娣曹蒙
关键词:环境风险责任保险
活性炭对挥发酚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活性炭对挥发酚进行吸附实验,通过测定挥发酚在水中的浓度变化情况,考查了在不同吸附剂用量、pH值、吸附时间、温度、起始浓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挥发酚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而分析活性炭对挥发酚的吸附特性,为含挥发酚废水处理方案的设计提供参数。结果表明,在12℃下,吸附时间20min、活性炭的用量为0.7g/50mL,在不改变水样pH值条件下,挥发酚的去除率最高达96.04%,而且低起始浓度下挥发酚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高浓度下的去除效果。活性炭吸附挥发酚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式。
詹旭邹路易邵帅李靖
关键词:活性炭挥发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