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全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7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水土
  • 8篇水土保持
  • 8篇减沙
  • 7篇淤地坝
  • 4篇水保
  • 4篇水沙
  • 4篇水沙变化
  • 4篇水土保持措施
  • 4篇黄河中游
  • 4篇河龙区间
  • 3篇水保措施
  • 3篇泾河流域
  • 3篇流域
  • 3篇减水
  • 3篇减水减沙
  • 3篇河流域
  • 2篇淤地坝工程
  • 2篇支流
  • 2篇水土流失
  • 2篇泥沙

机构

  • 16篇水利部黄河水...
  • 7篇黄河水利科学...
  • 6篇黄河水利委员...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黄河上中游管...
  • 1篇黄委会天水水...

作者

  • 22篇罗全华
  • 19篇冉大川
  • 13篇刘斌
  • 10篇张志萍
  • 4篇李占斌
  • 3篇常文哲
  • 3篇王存荣
  • 2篇许小梅
  • 2篇刘勇
  • 2篇李鹏
  • 2篇王宏
  • 1篇柳林旺
  • 1篇田世民
  • 1篇周祖昊
  • 1篇李欣
  • 1篇王存荣
  • 1篇刘海燕
  • 1篇寇权
  • 1篇姚文艺
  • 1篇马勇

传媒

  • 6篇人民黄河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利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土壤侵蚀与水...
  • 1篇第三届黄河国...
  • 1篇第十六届海峡...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可持续减沙途径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显著,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降低趋势,如何实现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值得探讨。以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最多的黄河二级支流大理河流域为例,采用"水保法"计算了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四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量,分析了淤地坝减沙总量及其变化过程,探讨了淤地坝工程实现可持续减沙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平均每淤1hm2坝地需要泥沙75 000t;要达到1km2流域面积发展坝地3.33hm2的目标,需要17a左右的时间;实现淤地坝可持续减沙作用的布坝密度为2.5座/km2;未来大、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为1∶2.5∶5.5;进行坝系建设时应尽量采用自下游向上游的建坝时序。要实现黄河中游淤地坝的可持续减沙作用,应从坝地发展速度、布坝密度与大、中、小型淤地坝配比、建坝时序及坝体加高5大技术途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实施。同时,还应从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坡沟兼治、预防超标准洪水、明晰产权制度和加强管理养护等方面,完善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尤其要重视淤地坝建设的相关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
冉大川李占斌罗全华李鹏田世民
关键词:淤地坝
河龙区间晋西北地区水保措施核实率的调查与计算
1999年
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法,对河龙区间晋西北地区8 条一级入黄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核实,结合1996年各县土地面积变更调查资料,分析确定了各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实率,为正确计算各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保存面积及减洪减沙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斌冉大川罗全华柳林旺
关键词:水保措施
泾河流域水沙变化水文分析被引量:26
2001年
1990 1996年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为 :①年输沙量及洪水输沙量比 80年代明显增大 ,增幅分别达 47%和 49% ;②“96·7”洪水干流泾川和杨家坪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 3 3 2 0和 5 0 60m3 /s ,均为建站以来的最大值 ;③单位毫米汛期降水产洪产沙量为 5 0年代以来最大。“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 :1970~ 1996年 ,泾河流域年均总减水量 7.85 1亿m3 、总减沙量 0 .70 9亿t ,其中人类活动减水减沙居主导地位 ,年均减水 5 .487亿m3 、减沙 0 .5 5 9亿t ,分别占总减水、减沙量的 70 %和 79% ;降水影响年均减水 2 .3 64亿m3 、减沙 0 .15 0亿t。
冉大川刘斌罗全华张志萍王存荣
关键词:水沙变化水文分析减水减沙泾河流域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被引量:23
2001年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 ,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截至 1996年底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 2 7.3 2万hm2 ,其中梯田 4.64万hm2 、林地18.2 6万hm2 、草地 3 .98万hm2 、坝地 0 .44万hm2 。北洛河流域 (氵状头以上 ) 1970~ 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年均减少洪水 8417万m3 ,减洪效益 2 1.4% ;年均减水 2 7793万m3 ,减水作用 2 4.7%。 1970~ 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洪沙 12 46万t ,减洪沙效益 15 .4% ;年均减沙 15 43万t,减沙效益 16.4%。
刘斌冉大川罗全华张志萍王存荣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保法
人类活动对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被引量:9
2001年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较为突出的项目有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修路、开矿等。根据典型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 ,对北洛河流域的水沙基本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量随年代有较大的增加 ,1990~ 1996年人类活动年均增沙 1768万t,分别是 70、80年代的 2 .3和 1.7倍 ;增沙量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是毁林开荒 ,其次为陡坡开荒。
刘斌冉大川罗全华张志萍李欣
关键词:水土流失河流泥沙
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甘陕段土壤流失预测被引量:1
2004年
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甘陕段全长 5 3 8km ,建设中损坏原地貌和地表植被 ,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经分析计算 ,新增土壤流失量为 3 3 5 5万t,其中弃土弃渣流失量 2 3 19万t ,占流失总量的 69% ;损坏原地貌和植被新增土壤流失量 10 3 6万t。弃土弃渣是土壤流失防治的重点。
常文哲罗全华王向辉许小梅
关键词:土壤流失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根据水利部第二期水沙基金研究成果,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减洪减沙 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淤地坝减洪量及拦泥量计算方法进行了重大改进:将淤地坝的减洪量分 为淤平坝地的减洪量和仍在拦洪时期淤地坝的减洪量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将淤地坝的减沙量分为拦 泥量和减蚀量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在拦泥量计算中又分为已淤成坝地拦泥量和未淤成坝地拦泥量两 部分,考虑因素比较周全。计算结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减洪减沙作用,可供黄土 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参考。
冉大川罗全华刘斌王宏白志刚马勇
关键词:淤地坝减沙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黄河中游地区
晋西北地区人类活动增洪增沙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人类活动增洪增沙作用分析是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分析了开荒、开矿、修路、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及其增洪增沙的机理 ,并计算了晋西北地区 8条入黄一级支流 1970~1996年人类活动的增洪增沙量。结果表明 :人类活动增洪量占水保措施总减洪量的近 3 % ,增沙量约占水保措施总减沙量的 9% 。
刘勇冉大川刘斌罗全华张志萍
关键词:水土保持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被引量:73
2008年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植被覆盖度以40%~60%分界明显;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建设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应不小于60%和50%。
刘斌罗全华常文哲许小梅
关键词:林草措施植被覆盖度降水
不同库容配置比例淤地坝的减沙效应被引量:13
2013年
根据调查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不同配置比例的淤地坝减沙效应分析和影响因子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大、中、小型淤地坝的坝地保存面积依时序增长的趋势比较显著,但近期明显变缓。1960-2002年流域淤地坝年均减少洪水1840万m3,年均减沙1290万t;流域大、中、小型淤地坝减沙量占总减沙量的比例分别为80.1%、14.6%和5.3%;90年代以来淤地坝的减沙效益最大,达到30.2%,对应的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为1.84:2.37:5.79;大型淤地坝(含骨干坝)减沙量是中型淤地坝的5.5倍,是小型淤地坝的15倍;未来流域实现持续减沙作用的淤地坝优化配置比例可按1:3.0:7.0选取。流域不同类型淤地坝的减沙量与汛期降雨和最大1日降雨密切相关,在淤地坝减沙能力范围内,汛期降雨量和最大1日降雨量越大,其减沙量越大,具有"多来多拦"的显著特点。不同年代淤地坝减沙量与洪水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20世纪70、80年代单位立方米洪水对应的淤地坝减沙量约为0.19t/m3,90年代以后约为0.23t/m3。淤地坝减沙模数随着3个主要影响因子的增大而增大。各影响因子对流域淤地坝减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洪水量>汛期降雨量>最大1日降雨量。
冉大川姚文艺李占斌罗全华
关键词:降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