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作品数:71 被引量:542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综合性艾滋病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水利工程 更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及ST-4821序列群的发现 邵祝军 徐建国 王建军 梁晓峰 阚飙 陆美娟 徐丽 刘丹青 李艺星 陈霞 李伟 李马超 任红宇 崔志刚 朱兵清 该项目研究应用领域为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疾病的预防控制。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膜炎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病死率高。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A、B、C、W135、Y等13个血清群,我国历史上是流脑的...关键词: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 引发脑膜脑炎流行的柯萨奇B_5病毒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6 2003年 安徽省明光市 2 0 0 1年 6~ 7月发生了一起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 ,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 17株柯萨奇 (Coxsackie ,Cox .)B5病毒 ,血清学实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 2株病毒 (MG/ 18/ 2 0 0 1和MG/ 39/ 2 0 0 1)测定了VP1区全基因核酸序列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 2株病毒VP1区核苷酸长度均为 849bp ,两毒株之间仅有 1个核苷酸不同。这两株病毒与从 (GenBank)检索到的Cox B5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约为 82 %,氨基酸序列亦有改变。从进化树上看 ,这两株病毒同在一个小分支上 ,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从一疑似脊髓灰质炎的儿童分离到的AF114383 -Cox B5病毒 ,而与从手足口病患者分离到的X6 770 6-Cox B5病毒相对较远。表明此次脑膜脑炎的病因病毒与同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Cox B5的原型株 -AF114383 -Cox B5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但核苷酸已经发生了 >18%的变异 ,可以认为其是Cox B5新亚型病毒。 陈立 赵月萍 张礼璧 朱晖 祝双利 马明英 王建军关键词:脑膜脑炎 流行病学 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探索适用于该类地区的更加可行、有效的疟疾传染源控制对策。方法以皖北的涡阳县、颍上县和固镇县为试点,根据当地疟疾发病情况、自然村的病例和水体分布情况,每组5个自然村,共选取3组试点村,于2007年分别采取现症病人治疗(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2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3组)3种传染源控制对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率为100%;对策2组和对策3组现症病人治疗率分别为96.55%和81.25%,休止期治疗全程服药率分别为99.10%和78.67%,休止期治疗全人群覆盖率分别为17.25%和40.23%。2007年3组疟疾发病率分别较2006年下降41.67%(χ2=1.32,P>0.05)、19.44%(χ2=0.77,P>0.05)和60.00%(χ2=10.50,P<0.01)。结论在皖北疟区,采取单纯现症病人治疗或现症病人治疗+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措施无显著效果。在未分清休止期治疗对象的情况下,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措施并提高休止期治疗的人群覆盖率是当地行之有效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夏志贵 王建军 沈毓祖 黄芳 周水森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方法回顾全省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Map Info Professional 7.0软件分析和制图。结果 1999-2013年,疫情经历了逐步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99-2006年为疫情上升期,年发病率从1.32/10万上升至57.16/10万;2007年为疫情转折期,年发病率为44.69/10万,2008-2013年为疫情下降期,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本地感染病例均为间日疟,病例数1999年为814例,2006年上升至34 982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13年又减至仅3例。病例集中于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区,上升期疫情由中部向北部推移,下降期北部疫情下降速度快于中部,夏秋季发病高峰明显。输入性病例2009年后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18例逐年增至2013年的191例。1999-2010年,所有病例均为恶性疟,2011年起,感染虫种呈多样化。病例在全省散发,但更集中在出国务工人员较多的县,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结论安徽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逐年上升。 许娴 李卫东 姜静静 张滔 王建军关键词:疟疾 疫情特征 安徽省2004-2006年疟疾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安徽省2004-2006年疟疾传播的相关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安徽省乡镇尺度疟疾疫情环境影响因素空间数据库,综合应片j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004--2006年安徽省疟疾疫情呈现地区聚集性,淮北地区疫情逐年加重。乡镇尺度疟疾疫情主要与当地温度、降雨量、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和海拔等因素有关。“年最低气温(温度系列指标的第4主成分)”每升高1个单位,疟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33%;“年降雨总量(降雨量系列指标的第1主成分)”每增加1个单位,疟疾发生的可能性将减少27%;“海拔”每升高10m,疟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2%;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与疟疾发生可能性的关系与前3个因素不同,每增加1个单位,疟疾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加3.28倍。结论2004-2006年安徽省淮北地区是该省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回升后出现的新时空聚集区,淮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温度、降雨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疟疾发病水平,这将为进一步探索研究2000年后以安徽省为代表的中国中部地区疟疾回升的主要原因提供重要参考。 王丽萍 方立群 许娴 王建军 马家奇 曹务春 金水高关键词:疟疾 发病率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铜陵县鼠类种群结构及鼠密度调查 2004年 张家林 王建军 吴家兵 顾莉莉 刘春生关键词:鼠类种群 鼠密度 安徽省医疗机构丙型肝炎诊断能力及其对病例报告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2004-2013年安徽省医疗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HC,简称丙肝)诊断能力的变化,分析其对丙肝病例报告的影响,并预测丙肝报告发病趋势。方法对2004-2013年安徽省丙肝网络报告病例数与具有分型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对各级医疗机构报告丙肝病例构成比进行x2趋势检验。结果至2013年,省级医疗机构已全部具有丙肝分型诊断能力,市、县区和乡级具有丙肝分型诊断能力的报告单位分别占应报医疗机构数的96.43%、77.09%和13.30%。2004-2013年,安徽省丙肝报告医疗机构数增加与报告发病数上升呈正相关(r=0.992,P<0.001)。结论安徽省丙肝报告病例数上升与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提升有关,且安徽省市、县区和乡级医疗机构丙肝报告病例数在未来将继续上升。 崔利利 苏斌 程晓莉 吴建军 王建军关键词:病例报告 既往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状况研究 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既往有偿供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其对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以招募的安徽省既往有偿供血员HIV阳性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弓形虫抗体。同时检测CD4T细胞和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结果在招募的367例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11例,感染率为3.0%,主要存在于CD4+T细胞数量低于200/mm3的感染者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的CD4+T细胞数低于HIV单一感染者,而病毒载量则呈相反趋势。结论对晚期HIV感染者的管理,在监测CD4+T细胞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弓形虫的混合感染,以把握预防用药的合理时机,降低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 马燕 徐臣 邬超 陈家旭 周晓农 汪宁 丁心平 苏斌 王建军 徐建青 阮玉华 张晓燕 邵一鸣关键词:艾滋病 弓形虫 PulseNetChina数据库在安徽省4起霍乱疫情溯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PulseNetChina数据库对安徽省2012年4起霍乱疫情进行溯源分析。方法应用PCR扩增霍乱弧菌CT和TCP毒力基因,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分型,使用BioNumericsV4.0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与PulseNetChina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16株菌经PCR扩增,CT和TCP基因均出现目的条带。菌株经NotI和踊I酶切,PFGE聚类分析显示,13株菌的同源性〉98%。其中2株菌与PulseNetChina数据库中湖南、四川、浙江、上海、湖北5省(市)同年霍乱疫情菌株同源性达100%。结论安徽省2012年4起霍乱疫情均源自食用霍乱弧菌感染甲鱼。PulseNetChina数据库能有效、快速地对霍乱疫情溯源和预警。 胡守奎 郑田利 胡万富 王建军 李伟 崔志刚 周海健 逄波 阚飙关键词:霍乱 不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及剂次保护效果比较 被引量:54 2013年 目的评估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保护效果,为制定控制腮腺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6月学校暴发病例120例,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保护效果。结果暴发病例主要集中在7~14岁的学龄儿童,占78.33%。2组平均年龄、免疫史来源以及明确的接种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预防接种证(卡)记录统计,1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61%,95%CI为11%~83%;≥2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83%,95%CI为37%~96%。≥1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69%,95%CI为40%~84%。估计接种率分别为73.41%,32.01%和82.43%。结论较低的疫苗接种率和/或较少的疫苗接种剂次是导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并维持高水平2剂次接种率是预防暴发的关键。 张磊 王建军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 疾病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