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娜
- 作品数:18 被引量:20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机械通气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影响机械通气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患者的预后因素 ,为提高机械通气抢救危重病成功率寻找途径。方法 :收集 12 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及 MODS发生率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比较 MODS存活组与非存活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 APACHE 评分 )、是否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其它部位感染、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 :12 0例中有 10 5例 ( 87.5 % )并发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分离出 486株细菌 ,其中 G-杆菌 35 0株 ( 72 .0 % ) ,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 ( 2 12株 ,43.6 2 % ) ;79例 ( 6 5 .8% )发生 MODS,其中 48例 ( 6 0 .8% )死亡 ;未合并感染者死亡 2例 ,单一细菌感染者死亡 15例 ,混合细菌感染者死亡 5 6例 ( P<0 .0 0 5 ) ,且 MODS存活组与非存活组患者在年龄、APACHE 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 3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或 P<0 .0 0 1)。结论 :虽然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病患者抢救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和 MODS是这类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中感染病原菌种类、数量、年龄、APACHE 评分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可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顾茵宋志芳潘祝平王树云殷娜张悦李文华谢伟朱贇琳单慧敏
- 关键词: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
- 人工通气在非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评价人工气道建立和有效通气在非心脏疾患引起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真正价值 ,分析与总结有效人工通气与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之间关系 ,探讨对这类患者采取CPCR的抢救步骤和时机 ,为临床采取切实有效CPCR步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停止行CPCR患者 2 6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心肺复苏(CP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CAB组 (12例 / 12例次 )和ABC组 (14例 / 18例次 )。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为 <5min、5~ 10min、>10min组 ;ABC组中 ,部分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以前 ,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和接受有效通气治疗 ,一旦心搏骤停发生后 ,在AB措施已经存在条件下进行心脏复苏。统计与计算各组复苏成功率(% ) ,χ2 检验各组差异显著性。结果 CAB组患者接受C -AB间隔时间不等 ,Ⅰ、Ⅱ期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但Ⅲ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P <0 0 5 )。ABC组Ⅲ期复苏成功率分别为 83 3% (15 / 18)、77 7% (14 / 18)、6 6 7% (12 / 18) ,与CAB组总体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虽然CAB对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也是可取的CPCR抢救步骤 ,但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效通气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 ,尤其当 5min内?
- 郭晓红宋志芳潘祝平王树云顾茵谢伟霖张悦殷娜朱云琳单慧敏李文华谢伟陈列彬
- 关键词:心搏呼吸骤停心肺脑复苏有效通气
-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被引量:21
- 2002年
- 目的 :评价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抢救步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70例心搏、呼吸骤停行 CPCR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4 4例 )和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2 6例 )患者在实施 CPCR过程中采取的 A、B、C顺序及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 (<5分钟、5~ 10分钟和 >10分钟 )所分组的各期复苏成功率。结果 :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C组 (11例32例次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均 <0 .0 1) ;CAB组 (2 4例 )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同 ,<5分钟组各期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 >5分钟组 (P<0 .0 5或 P<0 .0 1) ;AB组(3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6 6 .7%,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33.3%,均显著高于 CAB组 (P均 <0 .0 1)。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ABC组各期复苏成功率与 CAB组总体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一、二期复苏成功率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三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10分钟组明显低于 <10分钟组 (P均 <0 .0 1)。结论 :CAB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 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分钟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王树云顾茵朱赟琳谢伟殷娜谢伟霖张悦单慧敏陈列彬李文华
- 关键词:心搏骤停人工气道通气心脏复苏
-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
- 宋志芳朱赟琳王树云郭晓红谢伟张悦殷娜李文华单慧敏陈列彬谢伟霖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顽固性休克
-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1.6岁 ) ,按照CPC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ABC先后顺序不同 ,将患者分为C、CAB、AB、ABC组。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 <5min、5~ 10min、>10min组。统计各组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 (% ) ,χ2 检验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性。结果 C组 (32例次 ,11例 )中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1)。CAB组 (2 4例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等 ,C -AB <5min组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 >5min组 (P <0 .0 5~ 0 .0 1)。AB组 (3例 )与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 33.3%~ 10 0 % ,显著高于CAB组 (P <0 .0 1)。结论 CAB是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王树云顾茵朱赟琳谢伟殷娜谢伟霖张悦单慧敏陈列彬李文华
-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
- 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顽固性休克治疗中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致顽固性休克的价值。方法 :收集DIC致顽固性休克应用肝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肝素治疗时机、用量与休克、出血倾向、实验室指标、直接死亡原因等之间关系。结果 :11例患者 ,年龄 6 0 .0± 11.6岁 ;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 1~ 5mg/h)后缓解 10例 ( 90 .9% ) ;8例治疗前有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 87.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出院 3例 ( 2 7.3% ) ,仅 1例直接死亡原因与DIC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 ( 1~ 5mg/h)持续静脉滴注试验性治疗有效 ,不但是DIC致顽固性休克综合救治的主要措施 ,也是DIC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 宋志芳朱赟琳王树云郭晓红谢伟张悦殷娜单慧敏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顽固性休克肝素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病死率居高不下因素。方法 :收集 1年 8个月中因ARDS收入ICU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原发病或诱发因素、APACHEⅡ评分、严重程度、机械通气治疗和PEEP水平、糖皮质激素 ) ,分析各种特定危险因素与病死率之间关系 ,χ2 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 :4 4例中 ,年龄 5~ 84岁 (5 4 .5± 2 1.5 )岁 ;肺内组病死率 93.3% (14 /15例 ) ,肺外组 4 4 .8% (13/2 9例 ) ,肺内组高于肺外组 (P <0 .0 1) ;APACHEⅡ评分≤ 2 0分组病死率低于≥ 31分组 (P <0 .0 5 ) ;以PaO2 /FiO2 和 Qs/ QT判断严重程度 ,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PEEP水平 6~ 10cmH2 O组病死率低于≥ 11cmH2 O组 (P <0 .0 5 ) ;机械通气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组 ,P <0 .0 5 ;34例接受不同类型激素治疗病死率 (70 .6 % )高于未接受激素治疗组 (30 .0 % ) ,差异显著 (P <0 .0 1) ,应用时间与剂量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直接死亡原因为ARDS未得到纠正者仅占 11.1% (3/2 7例 ) ,明显低于感染性休克和MODS(P <0 .0 1)。结论 :在及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前提下 ,肺内疾病和APACHEⅡ评分≥ 31可能是预报ARDS病死率高的指标。
- 宋志芳郭晓红王树云谢伟单慧敏殷娜张悦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重症肺炎机械通气
- 糖皮质激素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综合救治中价值讨论
-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3年2月所有因SCAP致ARDS 入住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APA...
- 宋志芳郭晓红王树云谢伟殷娜张悦单慧敏李文华
- 关键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综合救治
- 文献传递
- 地尔硫注射液治疗心、脑、肾血管疾病的疗效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地尔硫注射液治疗高血压伴急性左心衰竭、伴快速房颤及左心功能不全、伴蛋白尿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偏头痛急性发作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 (组1) 2 8例 ,高血压伴发快速房颤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病人 (组 2 ) 14例 ,原发性高血压伴蛋白尿病人 (组 3) 3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组 4 ) 32例 ,偏头痛急性发作病人 (组 5 ) 34例。分别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 ,静脉注射为 8min注射 10mg ,静脉滴注为每小时 10mg ,总剂量每日 1次 ,每次 30~ 5 0mg。结果 :有效率组 1为 89% ,组 2为 10 0 % ,组 3为97% ,组 4为 88% ,组 5为 85 %。结论 :地尔硫注射液治疗心、脑、肾血管疾病安全、有效。
- 张懋贞王瑛蒋锦琪杨洁颖殷娜荣烨之
- 关键词:静脉内输注充血性心力衰竭蛋白尿不稳定型心绞痛
- 机械通气在心脏疾患中的应用被引量:2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因各种心脏疾病所致严重心力衰竭和14例致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并与60例非心脏疾病(以呼吸衰竭为主)的患者比较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死亡率。结果16例急性左心衰组患者心率和呼吸明显减慢(P<0.05),血气分析各指标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组、致命性心律失常组、呼吸衰竭组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81.3%、35.7%、41.6%;死亡率为18.8%、64.3%、58.3%。结论 及时进行机械通气不仅适宜于呼吸衰竭的抢救,也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但必须采用适当的通气策略。
- 王树云宋志芳殷娜谢伟单慧敏
- 关键词:机械通气心脏疾病心律失常心跳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