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娟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 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 罗云辉彭秀斌毛俊陈敏孙放陈海东刘玉涛肖万宏何虹龙雪银林丽娟
- 关键词:肝脏血管造影术
- 心理护理对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将365例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5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检查前、中、后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比较两组检查时的心理状况及在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脑血管成像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查前焦虑恐惧的发生情况、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管成像运动性伪影的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造影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降低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 林丽娟袁小梅何虹龙雪银陈凤娇
-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血管造影16层螺旋CT
- 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管癌肝内胆管均扩张,2例肝门区可见肿块。18例胆总管癌均见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3例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5例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5例出现明显侵犯到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CT薄层放大增强扫描能有效地显示梗阻端形态,是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效而较可靠的方法。
- 杜中立何竞黄世奎孙放肖万宏何虹林丽娟
- 关键词:胆管癌CT
- 低剂量对比剂MS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16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152例MSCTA病例,行Test-Bolus测试确定脑动脉延时扫描时间,再按46ml低剂量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40ml生理盐水注射行CT扫描,评价CTA图像质量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图像评价由显示动脉分支的级数不同按3分制评分。结果脑动脉最大强化均值485.53±83.78(HU),CTA图像质量评分:3分144例(94.7%),2分7例(4.6%),1分1例(0.7%),共发现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1例,动脉狭窄37例。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脑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能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黄楚昌陈海东毛俊林丽娟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低剂量对比剂X线计算机
- 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28例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26例一次性对比剂注射成功,2例因对比剂外漏重新选择静脉后注射成功,18例注射对比剂无任何不适感,9例有一过性发热感,1例可见荨麻疹,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后皮疹消退。5例因患有心律失常和心理原因导致心率加快改期检查,1例因害怕恐惧导致血压增高,经心理护理后配合检查。结论: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信任感,使患者以最佳心态主动配合检查,确保造影成功。
- 袁晓梅林丽娟何虹龙雪银
- 关键词: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
- 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ecombinant adenovims-p53,tad-p53)联合栓塞化疗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2l例,行肝动脉灌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栓塞化疗术;对照组32例,行常规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并对生存率及术后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X^2=3.92,P〈0.05),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大致相同。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许卫国李家平彭秀斌林丽娟龙雪银程光森
- 关键词:动脉内栓塞
-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Neuro DSA去骨软件的应用探讨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通过与常规Subtraction软件比较,探讨NeuroDSA软件在16层螺旋CT颈动脉减影去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1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小剂量测试后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行相同范围低剂量平扫与颈动脉CTA,分别进行Subtraction减影去骨及NeuroDSA减影去骨成像,比较两种去骨方法的成像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21例颈动脉平均强化值为(396.58±97.71)HU;颈动脉与颈静脉平均强化差值为(231.33±94.85)HU;颈静脉干扰轻微,1例静脉返流严重,1例位置移动过大不能进行减影去骨血管成像。其余19例均可进行减影去骨处理,Subtraction软件直接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4.05±1.28)min、(20.95±6.73)min,NeuroDSA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2.35±1.05)min、(8.39±4.0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ubtraction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1.08±0.28、2.15±0.69。NeuroDSA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2.46±0.78,2.85±0.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共发现动脉瘤3例,动脉狭窄12例。两者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变。结论NeuroDSA软件较常规Subtraction软件能更快速、自动去除颈动脉CTA中的骨结构,更清晰、全面显示颈动脉血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林丽娟
- 关键词:血管成像颈部动脉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2 0例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 ,其中颈椎病变 78例 ,腰椎病变 4 2例。所有患者经 MSCT扫描 ,分别行 MPR、MIP、VRT、SSD三维重建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MPR使用简便 ,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的优秀图像 ,较好地显示颈椎钩突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椎管内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 ,对颈椎间孔的显示亦有一定价值 ;VRT及 MIP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颈椎间孔变窄及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效果类似大体标本 ;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 ,与 VRT效果相当 ;MIP、VRT及 SSD均无法评价椎间盘病变及椎管内改变。结论 :MSCT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检查中各有优势 ,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 罗云辉彭秀斌肖万宏孙放陈海东刘玉涛林丽娟何虹
-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 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在16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中的应用与护理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在16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选择84例螺旋CT仿真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口服20%甘露醇250 ml加5%葡萄糖1 000 ml,C组采用传统的肥皂水灌肠法。3组均采用低张充气法,将肠道充分充盈后进行螺旋CT结肠扫描。结果3组患者肠道清洁度、结肠成像图像质量、肠道准备耐受程度及肠道充气扩张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肠道清洁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肠道清洁效果,结肠成像图像质量优,但以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 林丽娟龙雪银袁小梅何虹陈凤娇
- 关键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肠道准备仿真结肠镜
- 急重症胰腺炎CT增强扫描时选用不同头皮针引起外渗的比较
- 2005年
- 何虹林丽娟龙雪银袁晓梅
-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急重症胰腺炎外渗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