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民
-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海拔地区军人胃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军人胃、十二指肠等胃肠疾病的高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长期驻扎在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军人,经申扎县人民医院门诊并确定有胃肠疾病的412例患者,行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美蓝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观察胃黏膜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结果 412例患者H.pylori总感染率为71.6%。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81.5%、93.9%、89.1%,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63.8%、67.4%、73.3%,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49.1%(P<0.05)。士兵入伍后的前3年,随军龄的增加,H.pylori感染率逐渐增加(P<0.05),3年以上军龄者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活动从轻度(+)→中度(++)→重度(+++),其H.pylori感染率逐级增加,分别为42.7%、56.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的军人胃、十二指肠等胃肠疾病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军人的军营生活特点可能促使H.pylori感染。
- 杜爱民杨霞吴坚珍吉嘎桑达娃
- 关键词:军人幽门螺杆菌上消化道疾病高海拔地区
- 有关p16基因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缺失状态的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为了研究在多种原发性消化道肿瘤中有无存在p16基因缺失的状态,采用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测定技术专门研究了12例胃癌、结肠癌患者的病理标本。结果表明:①p16基因缺失的检出率随不同的肿瘤组织类型而异;②分化程度低的消化道肿瘤p16基因缺失的检出率较高。提示p16基因的缺失可能与某些原发性恶性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或发展有关。
- 杜爱民吴国祥傅伟军
- 关键词:P16基因胃癌结肠癌
- 胃肠道动力药联用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评价依托必利、莫沙必利、多潘立酮联用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 130例确诊的FD患者随机分为3组,依托必利治疗组50例,依托必利50 mg,tid,黛力新1片,bid;莫沙必利对照组(Ⅰ组)40例,莫沙必利5 mg,tid,黛力新1片,bid;多潘立酮对照组(Ⅱ组)40例,多潘立酮10 mg,tid,黛力新1片,bid。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1周、4周后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等症状的消失情况并做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嗳气、烧心和上腹部饱胀症状的消失率,治疗组分别为60%、56%,对照Ⅰ组为30%、35%,对照Ⅱ组为25%、25%。治疗组与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嗳气、烧心和上腹部饱胀症状的消失率为88%、84%,对照Ⅰ组为40%、45%,对照Ⅱ组为25%、30%,治疗组与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依托必利联用黛力新改善FD患者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症状的效果最满意,可以作为治疗FD患者的首选药物。
- 杜爱民杨霞毛勇王咏梅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依托必利莫沙必利多潘立酮黛力新
- 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研究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几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三项生化指标:血钠、血CA50、CA125及其随访资料。用Co...
- 杜爱民夏景林程传苗
-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低血钠症肝肾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肾综合征(HS)的几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3项生化指标:血钠、血CA50、血CA125及其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轻度、中度、重度低血钠症肝硬化患者的HS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2d、24d、10d;(2)16例血CA50、血CA125升高的肝硬化患者的H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3d;(3)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低血钠症、血CA50、血CA125是肝硬化患者发生HS的独立的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定时监测血钠、CA50、CA125是临床上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提前干预HS发生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 杜爱民夏景林程传苗
- 关键词:肝硬化肝肾综合征COX
- 胆囊癌中p16基因缺损状态研究及其意义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胆囊癌中有关p16基因缺损、突变等异常状态以及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胆囊癌与其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48例原发性恶性胆囊癌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的癌组织的p16基因外显子的异常情况,结合患者随访资料进行预后情况分析。结果(1)p16基因的缺损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无关(P>0.05)。(2)p16基因在48例恶性胆囊癌的总缺损率为45.83%;p16基因缺损率与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分化程度低的癌组织p16基因缺损检出率高(P<0.01)。(3)所有p16基因缺损的22例患者的转移率高(P<0.05),已发生转移的胆囊癌病例数中,其p16基因缺损率高达72.73%,而未发生转移的胆囊癌病例中,其p16基因缺损率为22.73%。(4)所有检出p16基因缺损的患者,3年生存率低(P<0.05)。结论p16抑癌基因的缺损可能参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能与其转移事件发生及其预后均密切相关,检测p16基因缺损率可作为判断胆囊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 杜爱民吴国祥夏景林
- 关键词:胆囊癌P16基因缺损预后
- 幽门螺杆菌影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溃疡病效果的比较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效果的影响机理。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Hp阳性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患者,分为单纯的PPI抑酸治疗组(单一组)和PPI联合抗Hp三联治疗组(联合组),研究二组患者在消化道症状缓解、胃窦内pH值升高、活动期溃疡病灶转变为疤痕期(S期)的比例大小。结果(1)联合组在4周时和6周时患者的上腹部饥饿性隐痛症状的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单一组(χ2值分别为6.05和6.54,P值均<0.05)。(2)联合组治疗后6周时的24hpH值<4时间百分比平均值明显低于单一组(χ2值为7.32,P值<0.05)。(3)胃镜直视下观察单一组在治疗后6周时的溃疡总S期获得率为51.8%,明显不及联合组的89.7%(χ2为7.32,P<0.05)。结论Hp主要通过改变患者胃内的pH值高低来影响十二指肠溃疡部的治疗进程。以PPI为基础的三联抗Hp治疗与单纯的PPI治疗相比,能更有效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消化道症状,通过升高胃内pH值,提高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治愈率。
- 杜爱民毛勇夏景林
-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PH值
- 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应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在灌注化疗后当天开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静脉滴注治疗,连用14d,间隔7d为1个周期,对照组仅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于2个治疗周期后比较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K氏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不大,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 王革芳程永德王咏梅杜爱民毛勇陆海宇姜程远陆海洲王蕾作
-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动脉灌注化疗晚期恶性肿瘤抗肿瘤血管形成
- p16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缺损的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 p16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了 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 p16基因外显子 2 (E2 )的缺损情况。结果 :( 1)p16基因缺损的检出率与肝癌的肿瘤组织类型无关 ,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中p16基因缺损的检出率分别为 33 .33 %和 2 0 .0 0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 p16基因缺损率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p16基因的缺损与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 ,它可能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 杜爱民吴国祥
- 关键词:P16基因缺损原发性肝癌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