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体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中应用进展被引量:12
- 2023年
- 脑卒中是成人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高达9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步行障碍最为常见[1]。通过早期的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好转,但仍有30%~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行走功能受限或丧失行走能力[2]。步行功能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庭日常生活和社区参与能力。近些年,不同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被研发出来,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训练。
- 陈芳黄俊豪吴文杰李勇强
- 关键词:脑卒中外骨骼机器人康复
- 偏瘫病人的步态分析与建模探讨
- 目的:观察偏瘫病人步态的特征,分析形成偏瘫步态的原因,总结偏瘫病人康复训练的方法,以及探讨建立偏瘫步态模型。
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为13例偏瘫病人做步态分析,得出步态的运动学数据,动力学数据和关节角度变化...
- 李勇强
- 关键词:偏瘫病人步态分析康复训练
- 文献传递
- 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观察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常规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2组患者的步行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每次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6 min步行测试(6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步态。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6MWT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治疗2周后与组内治疗前的6MW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和FA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步频和步态周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 陈芳季晶苏彬邱怀德吴希希黄颖珺黄思思张宇婷王雪万春利葛盼丽黄俊豪李勇强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
- 不同拉伸方式对下肢平衡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
- 2024年
- 本实验主要研究PNF、静态拉伸对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为选取最优拉伸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拉伸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对象为南京体育学院无训练经历的在校健康女性大学生,通过前期筛查选取受试者24人,将受试者随机分为静态拉伸组、PNF拉伸组和对照组。在受试者进行拉伸干预前后,测试其动、静态平衡能力,观察受试者拉伸前后平衡能力的变化,并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PNF拉伸组和静态拉伸组在干预后,两组的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较干预前均下降(P<0.05),对照组的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在静息休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运动长度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5),运动椭圆面积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静态、PNF拉伸组在干预后,以右足支撑时各方向标准化指标较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静息休息前、后相比,以右足支撑时各方向标准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以右足支撑时各方向标准化指标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右侧腓肠肌进行静态拉伸可以有效提高下肢静、动态平衡能力;右侧腓肠肌进行PNF拉伸可以有效提高下肢静、动态平衡能力;PNF拉伸与静态拉伸对于下肢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无显著差异。
- 曾舒怡李勇强
- 关键词:腓肠肌静态平衡能力
- 运动训练在儿童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近年来儿童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康复的研究重点,运动训练是其主要的干预方式。现代智能康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包括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等,在儿童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综述运动训练在儿童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 陈芳钱竞光励建安沈滢苏阳黄思思吴希希黄颖珺葛盼丽李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