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薇
- 作品数:61 被引量:27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语言文字更多>>
- 小檗碱抗皮肤癣菌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0年
- 徐薇赵俊英曹仁烈
- 关键词:皮肤癣菌药物治疗小檗碱
- 甲泼尼龙治疗三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被引量:3
- 2012年
- 例1女,67岁。主因发热9d,全身红斑水疱伴糜烂4d,于2009年12月14日就诊。患者9d前发热,体温最高39.5℃,口服阿莫西林、复方麻黄碱、骨痛康等治疗后好转;6d前再次发热,并呕吐暗红色胃内容物,口服奥美拉唑,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及安痛定;4d前全身出现红斑、水疱,并迅速增多,形成大疱,表皮大面积剥脱、糜烂以及眼睛、口腔、外生殖器出现糜烂。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
- 王莉钟珊禚风麟徐薇高广程赵俊英
- 关键词:药疹大疱性
-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单独或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随机自身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评价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单独或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 于北京友谊医院对30例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临床研究, 一侧肢体皮损处早上外用0.005%卡泊三醇软膏、晚上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用药组), 对侧肢体皮损处每日外用2次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组), 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 采集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等临床指标, 并记录不良事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前, 两组sPGA评分、PA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周, 丙酸氟替卡松组sPGA(1.10 ± 0.31)分、PASI评分(1.05 ± 0.51)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sPGA(1.73 ± 0.45)分, PASI评分(1.38 ± 0.69)分, F= 40.74、4.38, 均P < 0.05];治疗2、4周, 联合用药组sPGA为(0.83 ± 0.46)、(0.23 ± 0.43)分, PASI评分为(0.53 ± 0.47)、(0.23 ± 0.50)分, 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F= 4.88、56.14、15.21、26.36, 均P < 0.05)。治疗1周, 丙酸氟替卡松组浸润/肥厚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U= 165.00, P < 0.05);治疗2、4周, 联合用药组红斑、鳞屑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U= 540.00、765.00、825.00、795.00, 均P < 0.05)。结论单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银屑病起效快, 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用药治疗2、4周效果更好, 两种方法安全性均可。
- 李妍李明徐薇李邻峰
- 关键词:银屑病胆骨化醇丙酸氟替卡松卡泊三醇
- 肢端黑素瘤一例
- 2010年
- 患者男,82岁,主因左足底黑色皮疹十余年,偶伴破溃、渗液及行走疼痛6个月于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就诊。十余年前,患者发现左足底鸡蛋大小浅黑褐色皮疹,未诊治。半年前皮疹逐渐增大至5cm×7cm,颜色不均匀,部分有隆起,无明显症状,
- 钟珊李妍徐薇赵俊英
- 关键词:门诊就诊皮疹足底
- 白介素4、10、12、13、IFN-γ、TGF-β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病人血清中的变化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研究疾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0、IL-12、IL-13、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疾病发作期AD病人79例,其中经治疗皮损缓解的AD病人(缓解组)40例,未缓解的AD病人(未缓解组)3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IL-4、IL-10、IL-12、IL-13、IFN-γ、TGF-β的浓度。结果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4、IL-12、IL-13、IFN-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10、TGF-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4、IL-10、IL-12、IL-13、IFN-γ、TGF-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病人病情缓解时血清中IL-4、IL-13表达显著下调,IFN-γ和IL-12表达显著升高。
- 李妍徐薇程海艳孙晓丽李邻峰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辅助性T淋巴细胞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
-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80例
- 2000年
-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软膏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病人 80例 (男性 51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4 1a±s17a) ,全部病人真菌镜检阳性 ,并对其中 30例做真菌培养 ,给予国产特比萘芬软膏外用 ,每日 2次 ,体、股癣及花斑癣治疗 1wk ,手、足癣治疗 2wk。结果 :停药后 2wk临床有效率 :体癣 10 0 % ,股癣 10 0 % ,手癣 10 0 % ,足癣 86 % ,花斑癣 10 0 % ,临床总有效率为 99%。真菌清除率 :体癣 94 % ,股癣 95% ,手癣 10 0 % ,足癣 86 % ,花斑癣 90 % ,总清除率为 94%。全部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特比萘芬软膏治疗皮肤部真菌病疗效佳 ,不良反应少。
- 徐薇赵俊英冯素华
- 关键词:特比萘芬皮肤真菌病局部投药
- 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可调脉宽倍频ND :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治愈次数和不良反应。方法 用可调脉宽倍频ND :YAG 5 3 2nm激光治疗 115 9例皮肤血管性疾病 ,包括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静脉 (动脉性 )血管瘤、血管角化瘤、毛细血管扩张和蜘蛛痣。结果 治疗静脉 (动脉性 )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血管角化瘤有效率均达到 85 %以上 ,蜘蛛痣为 81 2 %,毛细血管扩张为 70 9%,鲜红斑痣为 48 0 %。结论 可调脉宽倍频ND :YAG 5 3 2nm激光治疗静脉 (动脉性 )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血管角化瘤及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管性疾病效果较好 ,治疗鲜红斑痣效果略差。
- 王莉赵俊英徐薇孙淑华刘娟
- 关键词:532NM激光血管性疾病
- 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治疗中度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与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80例面部中度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对照组给予过氧化苯甲酰,均连续治疗28 d,在0、7、14、28 d进行随访,比较各组治疗后炎性及非炎性皮损改善情况、有效率及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结果对炎性皮损的改善第14天、28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非炎性皮损的改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分别为55.0%、32.5%,P <0.05;两组研究者总体评估在14 d、28 d均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治疗中度寻常痤疮安全有效,对炎性皮损优于非炎性皮损,短期疗效优于过氧化苯甲酰。
- 张蕊娜徐薇李妍赵会李邻峰赵俊英
- 关键词:抗菌肽透明质酸过氧化苯甲酰
- 带状疱疹致滑车神经损害一例
- 2013年
- 患者女,55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8d,出皮疹6d入院.患者入院前8d因劳累头皮正中及左侧头面部疼痛,疼痛为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每次持续数秒.6d前左前额红肿,出现水疱,随后皮疹迅速蔓延至左侧头面部,左侧头面部及颈部疼痛明显,水疱逐渐增多,左眼周红肿.为进一步诊治,门诊入院.入院后给予肌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支,静脉点滴阿昔洛韦500 mg tid,肌注VitB1、甲钴胺注射液,外用酞丁安软膏治疗.入院1d后,左眼出现复视,向左上方斜视时视物最清,平视及其他方向视物不清.请眼科会诊,眼科查体:双眼球运动无受限,左结膜轻度充血,双角膜透明,小瞳孔下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 李妍徐薇赵俊英
- 关键词:神经损害带状疱疹头面部疼痛滑车甲钴胺注射液VITB1
- 阿伐斯汀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比较阿伐斯汀与阿伐斯汀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4家中心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联合治疗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及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阿伐斯汀组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及安慰剂10 mg每日1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采集临床指标及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根据瘙痒、风团的数目、风团大小、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周发作次数评估症状积分,使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评价疗效。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53例、阿伐斯汀组59例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瘙痒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率54.72%;阿伐斯汀组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率35.59%。治疗4周,联合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9例,有效率60.38%;阿伐斯汀组痊愈20例,显效2例,有效率37.29%。治疗2、4周,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均高于阿伐斯汀组(χ^2=4.13、5.96,均P<0.05)。两组各随访时间点的SSRI差异、组间SS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62、4.38,均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SSRI(0.63±0.05、0.68±0.05)高于阿伐斯汀组(0.47±0.05、0.5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7例,阿伐斯汀组3例,主要表现为嗜睡、胃部不适、头痛、肝功能异常。结论阿伐斯汀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安全、有效;阿伐斯汀联合氯雷他定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 李妍徐薇顾恒鞠梅段逸群曾宪玉刁庆春宁春竹李邻峰
- 关键词:荨麻疹随机对照试验氯雷他定阿伐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