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 作品数:37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利用多重PCR方法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25种NUP98相关融合基因快速检测及临床意义
- 目的:运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进行NUP98相关融合基因检测,为急性白血病(AL)的诊治、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对529例AL患者(其中ANLL患者260例,B-A...
- 靖或高丽徐媛媛丁一刘春娣马超王莉莉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 关键词: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
- 文献传递
- 基于靶向二代测序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突变谱的临床及生物学意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髓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以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和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高风险进展为特征...
- 徐媛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谱预后评估
-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被引量:33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杨华朱成英王全顺牛建花张琪朱海燕姚子龙徐媛媛靖彧于力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白细胞血症
-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 V617F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9年
-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中已明确bcr-abl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但bcr-abl阴性MPD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多宗实验研究报道该类MPD疾病有高频获得性JAK2V617F点突变,并通过小鼠骨髓移植实验证实了该突变确实可引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生,提示JAK2V617F点突变在MP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JAK2及JAK2V617F点突变及其检测方法,JAK2V617点突变与MPD的发病关系,临床相关性及与其他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徐媛媛李惠民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
- 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08年
- 目的 探讨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病特点为脾脏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示该类细胞属B淋巴细胞,脾脏病理示以白髓浸润为主.如无临床症状可观望.单用氟达拉滨、脱氧助间型霉素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伴病毒感染的患者使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结论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
- 徐媛媛李惠民胡杰李斌何迪喻镁佳
- 关键词:淋巴瘤毛细胞
- 维奈克拉联合高强度化疗方案序贯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FLAG+伊达比星(IDA)方案对第1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第1次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3岁,诊断为AML,经过诱导化疗及巩固化疗后复发,挽救化疗无效,遂在复发状态下进行第1次allo-HSCT;移植后4个月患者再次复发,在给予挽救性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给予维奈克拉+FLAG+IDA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CR),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阴性,遂给予第2次allo-HSCT,并于+60天给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巩固治疗。随访至移植后3个月余时,患者仍为CR和MRD阴性。结论分子靶向药物维奈克拉与FLAG+IDA方案联合对第1次allo-HSCT后复发的AML患者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第2次allo-HSCT可以作为年轻的第1次allo-HSCT后复发AML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 郑文帅谷振阳管立勋程龙灿谭敏狐亚磊徐媛媛王全顺扈江伟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被引量:4
- 2014年
- 本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APL进行确诊;应用免疫分型技术对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进行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以定性及确定治疗前后定量变化;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技术及FISH技术以分析该患者细胞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学科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避免了误诊、漏诊延误诊治。结论: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治疗缓解后,再出现其它临床症状时需考虑其他肿瘤的可能,临床上需仔细观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张琪杨华朱成英牛建花徐媛媛王楠朱海燕于力靖彧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第二肿瘤颅咽管瘤
- 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子标记物结合流式细胞检测在AML微小残留病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 目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因此早期发现和动态监测MRD并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是减少复发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白血病中最为高发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
- 王莉莉高丽徐媛媛丁一李玉彦赵伟王新荣康慧媛于力
- 关键词:AML微小残留病分子标记物流式细胞检测
- 文献传递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U2AF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讨U2AF1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61例AML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U2AF1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61例AML患者中,U2AF1基因突变率为3.73%。U2AF1基因突变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较野生型组低。U2AF1基因突变组完全缓解率为66.67%,野生型组为55.4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70)。U2AF1基因野生型组和突变组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和133 d(P=0.03),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210 d(P=0.01)。结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伴有U2AF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较野生型组差,这可能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
- 赵婷媛管立勋郑文帅王美璐程龙灿狐亚磊徐媛媛谷振阳窦立萍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预后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子生物学预后标志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有着广泛临床特点和疾病转归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疾病危险度的评估对准确预测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1997年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制定使其成为评估MDS危险度的标准工具,后续的模型在其基础上得以补充改进。最近,多个研究团队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在多数MDS病人中发现了基因突变,研究证明它们有独立的预后意义,能补充完善MDS的预后模型。然而,突变信息分析复杂,目前应用到临床还有困难。尽管有诸多限制,二代测序能更准确的评估MDS病人预后,提高对MDS病人的诊疗水平,未来在临床上有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就MDS目前的预后模型、分子生物学事件作为学术的预后标志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 徐媛媛于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