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娜 作品数:24 被引量:312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更多>>
2008年残奥会期间北京地区三次短时雷雨过程的分析 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9月14日(中秋节)20时前后、16日早晨和16日傍晚的三场短时雷阵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北京地区各种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的三场短时... 张琳娜 郭金兰 尹晓惠关键词:冷空气 风廓线 非结构化网格技术在小区风场模拟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模拟了城市小区的三维风场特性。以方庄芳古园小区为算例,对软件的计算精度做了检验。由于软件提供的非结构网格技术能够在复杂的流动区域内生成高质量的网格,提供的多种数学物理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模拟... 魏建明 王晓云 张琳娜关键词:CFD 文献传递 1960—2013年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观象台的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60—2013年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冻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发生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北京地区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能出现冻雨天气,北京东南部的大兴区和通州区、西北部的昌平区为冻雨发生相对较频繁的地区。低层丰富的水汽和抬升条件有利于冻雨天气的出现,大气层结的垂直结构可分为无融化层(整层〈0℃)和有融化层(冷—暖—冷)两类,两种类型冻雨出现的概率相当(各占50%)。通过对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典型个例的对比研究发现:850—700hPa暖平流对逆温强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无融化层时,云顶高度较高,700hPa以下气层温度为-10-0℃,降水以过冷却水的形式降落至地面发生冻结形成冻雨;有融化层时,湿层较浅薄(位于850hPa以下),暖湿空气在近地层的“冷垫”上滑行,是此类冻雨发生的有利因素之一。 于波 杜佳 张琳娜关键词:冻雨 大气层结 对流层中下层动量传输在雷暴大风中的作用研究 雷暴大风是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对于雷暴大风产生的机理和预报方法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与雷暴大风相关的热力参量方面。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了一次范围广、强度大的雷暴大风过程。在对这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对... 张琳娜 冉令坤 李娜 杜佳 周璇关键词:雷暴大风 文献传递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气象应急反恐服务工作介绍 中文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市气象局的奥运气象应急反恐保障小组在鸟巢公共区圆满完成了开闭幕式的应急反恐气象保障。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北京市气象局奥运气象应急反恐保障服务的硬件设备、反有毒气体扩散模式、奥运期间气象应急反恐... 张琳娜 张明英 常晨关键词:奥运 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2015年8月7日北京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多普勒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概述了2015年8月7日北京强对流天气发展过程。此次强天气过程,是在无明显天气尺度动力系统过境、平原地区有雷暴单体多次被触发尚未发展成熟就很快消亡、多家模式亦无预报明显降水的情况下,移入性雷暴... 荆浩 张琳娜 雷蕾 秦庆昌关键词:雷暴 地形 阵风锋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的相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2019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5年11月2022日和2016年11月2021日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结合探空等实况观测资料,分别对降水相态转换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比较分析了两次过程云微物理特征的差异。研究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了两次雨雪过程的降水量级和落区;同样是雨转雨夹雪过程,但是两次过程云中雪晶粒子的含量和分布的层次是截然不同的,导致相态转换的微物理过程也不同。2015年的过程,雪晶通过与过冷云(雨)滴的粘连碰冻作用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而2016年的过程,雪晶主要依靠冰晶的凝华、撞冻及碰并等机制而不断增长导致观象台的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在预报冬季降水相态时,不仅要关注各标准层的经验阈值温度,还要充分关注模式产品中与微物理有关的水成物分布的层次和浓度大小。 秦庆昌 张琳娜 于佳 吴琳关键词:WRF模式 数值模拟 微物理过程 利用新加密探测资料对091031北京初冬大雪成因的动力诊断 北京地区的初雪平均在11月28日前后.2009年10月31日夜间至11月1日白天北京出现雨转雨夹雪,再转大雪的天气过程.这是北京22年来未曾出现的.分析表明,这次过程降水前12 h和6h华北中东部的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对流层... 段丽 张琳娜 王国荣 王令关键词:大雪天气 风廓线 动力分析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本文利用1980-2010 年30 年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 年北京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的季节特征,得出北京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11 月和3 月。选取2000/01 冬-2009/10 冬的降水日高空地面观... 张琳娜 郭锐 曾剑 卢冰 刘璐 孙兆斌关键词:雨夹雪 文献传递 2012年冬季北京三种高影响天气的关联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2014年 2012年冬季,北京地区经历了12月持续低温寒冷、2013年1月持续雾霾和1月31日突发冻雨三种高影响天气。这三种高影响天气给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三种高影响天气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且强度偏强是持续低温的主要原因,并且此次持续低温寒冷是导致后期雾霾频发和冻雨的重要原因。(2)从大气稳定度角度对雾霾的发生所作的气象学分析,发现:水平稳定度上,冷暖平流表现出的水平稳定度对应了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暖平流对应了污染物浓度增加,并在暖平流转为冷平流时堆积到最大值,而冷平流对应了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冷平流转为暖平流时浓度最低;垂直稳定度上,前期低温寒冷导致的边界层气温偏冷和空中干暖平流共同造成的边界层顶强逆温极强地抑制了污染物垂直方向的扩散,对于雾霾堆积起了很大作用。(3)从大气温湿层结角度对冻雨的发生做了分析,发现:低空偏冷和空中回暖造成了1月31日08时空中逆温的层结结构,而温湿层结正好使饱和层的温度在-10~0℃之间,并且有足够厚的-4~0℃的饱和层使得过冷水含量很高,是冻雨发生的充分条件。上述三种天气虽然是极端天气,但关注前期低温寒冷导致的低空偏冷和空中快速回暖都能使雾霾和冻雨具有一定的预报性。而一个极端天气的出现,其可能引发的其他极端天气事件也要引起关注。 张琳娜 郭锐关键词:高影响天气 雾霾 冻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