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平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女性
  • 3篇女性主义
  • 2篇英语
  • 2篇英语专业
  • 2篇气质
  • 2篇文体学
  • 2篇男性气质
  • 2篇教学
  • 1篇独立女性
  • 1篇新教
  • 1篇新教育
  • 1篇叙事
  • 1篇叙述声音
  • 1篇亚文化
  • 1篇隐喻
  • 1篇英语课
  • 1篇英语课程
  • 1篇英语课程教学
  • 1篇英语专业一年...
  • 1篇审丑

机构

  • 1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出版...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张平
  • 1篇潘勤奋
  • 1篇刘银燕
  • 1篇屈海燕
  • 1篇闫建华
  • 1篇张晓霞

传媒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高教与经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女性在场的缺席——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被引量:3
2009年
女性主义文体学把社会性别理念引入文体学研究,突出文体分析中对女性的丑化和歧视,以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挑战文本阐释中对女性经验的遮蔽和扭曲,建构文本分析的丰富性和多意性。运用女性主义文体学中的研究角度,即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解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性别意识,阐释带有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如何使爱米丽成为文化意义上、语言意义上、历史意义上及文本意义上在场的缺席者。
张平刘银燕
关键词:爱米丽叙述声音
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新探被引量:30
2004年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英语诗歌在选材和教法方面存在的误区 ,使诗歌的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文探讨了作者在英语诗歌教学中采用的示范讲解法和比较学习法 ,以期对英诗教学有所裨益。
闫建华张平
关键词:比较法
论《长日留痕》中的多重反讽与男性气质被引量:4
2012年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在《长日留痕》中,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作品呈现含蓄美、张力美和视境美的审美效果,同时,作品深入地探讨了男主人公史蒂文斯如何遭受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伤害和压抑,如何与支配性男性气质分离,最终获得真正的自我身份认同。《长日留痕》是一部文学性和社会性相互结合的佳作,石黑一雄运用多重反讽的艺术手法批判了社会等级制和支配性男性气质。
张平
关键词:《长日留痕》反讽
勒克莱齐奥的生态美学思想——以《诉讼笔录》和《乌拉尼亚》为例
2010年
从生态美学视角审视《诉讼笔录》和《乌拉尼亚》,勒克莱齐奥通过人物在自然的诗意冒险,突出"世界的返魅"的主题,表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价值的承认。勒克莱齐奥沉迷于人物的感官描述,不仅是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否定,而且源于对世界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蕴涵在"主体间性"美学中,"主体间性"美学是人类仁爱精神的延伸。《诉讼笔录》和《乌拉尼亚》体现的"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理想表达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张平潘勤奋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生态美学主体间性诗意地栖居
论宗白华美学言说符号的诗艺效应
2009年
宗白华的美学言说方式摆脱了一般理论研究注重逻辑推衍和概念思辨的框架,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探寻美,用个体生命的灵性去体悟美。他的美学言说潇洒灵动,亲切感人,具有诗化特征。他的美学言说不仅仅是用语符去"言说",还是其心灵世界与生命价值的一种圆满"呈现",他自觉地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生命感的富于灵性的诗化语言来演绎。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宗白华美学言说的自觉追求,绘画的和音乐的文字是他的言说符号,而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于自然风物和人生际遇的深情,因此他的文章不仅充盈着思辨之智慧,更闪耀着灵性的光彩。
张平屈海燕
关键词:宗白华灵性情感
《蜜蜂的秘密生活》的生态伦理观
2016年
苏·蒙克·基德(Sue Monk Kidd)在《蜜蜂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Bees)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凸显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原则,通过描述多重意象展现自然界的价值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思想,通过男性话语的生态思考揭露父权文化和支配性男性气质对自然和人类的伤害。这一系列叙事策略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生态伦理观:大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爱的教育和爱的力量使人类摆脱对自然的疏离感,扩大认同感,进而达到生态自我的境界,新的男性气质话语构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美好前景。
张平
关键词:《蜜蜂的秘密生活》生态伦理自我实现男性气质
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程的创新教育被引量:3
2006年
当前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过程机械、乏味,学生难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等问题。文章提出,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及辩论、编造对话及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及看人说话等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育。同时,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遵循四个规律,即创造思考的氛围,尽量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师应尊重并鼓励与众不同的观点;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注意英语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张平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羚羊与秧鸡》的生态审丑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03年出版了《羚羊与秧鸡》,阿特伍德正是带着对生态环境的忧患和对科技文明的追问创造了《羚羊与秧鸡》,她通过对噩梦般的生存背景描写、丑角的刻画和真实的荒诞性揭露,充分阐述了她的生态理念: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生命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利用科技为人类社会谋求福利,科技文明发展才有出路。阿特伍德以她热情的心灵和勇敢的笔墨通过对丑的描绘和审视,表达了她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热爱,让读者分享她的梦魇、激情和理想。
张平
关键词:《羚羊与秧鸡》丑角荒诞性生态理念
女性话语的力量——《同命人审案》的女性主义文体学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短篇小说《同命人审案》(AJuryofHerPeers)是研究女性话语的典范文本。本文研究聚焦于《同命人审案》中女性话语的力量,研究角度为女性主义文体学,从隐喻、对话交流风格和及物性选择三个方面阐述这个文本隐含的语言、性别和权力的关系。本文论证苏珊格拉斯佩尔通过隐喻的创造性书写,女性风格的对话交流,机智地运用及物性系统,揭示了女性话语的力量。她颠覆了男权话语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她指出女性话语的力量最终来自于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共同经历,这一共同经历使女性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
张平
关键词:女性话语男权话语隐喻
后亚文化视域下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例
2024年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朱居悦张平
关键词:主流文化文艺青年个人叙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