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梨宗
- 作品数:21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改进的亚硫酸盐测序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生物DNA甲基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改进的亚硫酸盐测序方法。将基因组DNA经酶切纯化,纯化后加入亚硫酸盐修饰液进行解链与修饰;修饰后纯化回收测序,即实现基因组DNA的测序;所述亚硫酸盐修饰液为500-550ul...
- 马珊珊赵晓辉孙晓霞刘宛孙梨宗李照令巩宗强贾春云
- 文献传递
- 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
- 本发明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以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为砧木,以茄类作物为接穗进行嫁接,进而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与接穗自根作物相...
- 孙梨宗台培东原红红何蕾薛晨阳
- 文献传递
- 菲对摇蚊幼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被引量:2
- 2017年
- 依照OECD 235和218指导准则,选用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幼虫为受试生物,以存活率、羽化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暴露于加标水中(48 h)和加标沉积物中(28 d)两种方式研究菲对摇蚊幼虫的急、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对于急性毒性实验,在加标水中菲对摇蚊幼虫的LC50为1.1 mg·L^(-1)(24 h)和337.2μg·L^(-1)(48 h)。对于慢性毒性实验,在加标沉积物中菲对摇蚊幼虫的28 d-LC50为24.9 mg·kg^(-1);孔隙水中菲对摇蚊幼虫的28 dLC50为10.4μg·L^(-1);另外,随沉积物中菲浓度增加,幼虫的平均羽化时间提前,当沉积物中菲浓度达到5 mg·kg^(-1)及以上时,受试幼虫的平均羽化时间比对照组及低浓度组显著提前(P<0.05),在菲浓度为10 mg·kg^(-1)时比对照组提前了3.8 d,而提前时间在大于5mg·kg^(-1)的各浓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7~4.2 d)。
- 邓万蓉刘志红孙梨宗李晓军巩宗强贾春云
- 关键词:摇蚊幼虫沉积物存活率
- Cd胁迫诱导拟南芥幼苗DNA损伤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以拟南芥为供试植物,通过基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法的DNA损伤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的DNA甲基化分析以及Real-time PCR的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了Cd(0、0.125、0.25、1.0、2.5 mg·L^(-1))胁迫5 d的拟南芥幼苗DNA损伤、DNA损伤修复系统以及细胞周期对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随Cd浓度的增加DNA损伤加剧,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CNA1、PCNA2,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_2、MSH6,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标志基因KU70、MRE11、GR1,同源重组(HR)标志基因RAD51、BRCA1的表达均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型剂量效应关系,DNA修复系统对Cd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MMR>HR>NHEJ。该结果表明:轻度Cd胁迫主要引起DNA错配损伤,并且该损伤易修复;随着Cd胁迫的增强,会引起DNA断裂与染色体损伤,损伤较难修复。另外,对Cd胁迫响应最敏感的MSH6、MLH1基因可作为表征Cd胁迫对于拟南芥遗传毒性效应的有效生物标记物。
- 宋婕王鹤潼崔伟娜孙梨宗曹霞何蕾姜丽思成智博惠秀娟台培东杨悦锁刘宛
- 关键词:CDDNA损伤修复DNA修复细胞周期
- 氧化石墨烯强化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污染土壤多环芳烃的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绿色、环境友好等特征,已成为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手段之一。然而,针对经历长期老化的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效率偏低,生物强化技术亟待进一步提高。以PAHs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对象,研究了新型碳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对PAE生长和PAHs降解的影响,探讨了GO强化PAE降解土壤PAHs的效果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50~100 mg/L GO可以显著促进PAE的生长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2)PAE及GO(100 mg/kg)的添加显著促进了老化土壤中PAHs的降解。(3)GO添加前期,土著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PAE丰度显著增加;处理后期,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适宜浓度GO的添加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促进PAHs的降解,然而,修复后期GO的影响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呈现出“扰动—恢复”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GO对环境微生物的效应,为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新思路。
- 孙剑平孙晶超孙梨宗薛晨阳台培东
-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强化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
- 一种在土壤冻融过程中降低镉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污染物处理,具体的说是一种在土壤冻融过程中降低镉生物有效性的方法。冬季冻土前1‑2个月将生物炭投入至长期反复冻融的土壤中,利用其强环境稳定性以及增加土壤颗粒的粘聚性有效抑制冻融过程中土壤Cd释放。本发明方法技术...
- 李晓军孙静静巩宗强贾春云孙梨宗
- 文献传递
- 稀土元素铈对斑马鱼肝脏的遗传毒性被引量:10
- 2018年
- 以稀土元素中丰度最大的铈(Ce)为代表污染物,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采用RAPD-PCR和MSAP-PCR技术研究Ce对斑马鱼基因组DNA损伤及DNA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e^(3+)(0、5、10和20μmol·L^(-1))胁迫斑马鱼28天后,Ce^(3+)主要在斑马鱼肝脏中富集(BCF:5.49~9.33),其次为腮(BCF:3.58~4.49)和肌肉(BCF:0.13~0.25);RAPD-PCR分析显示,Ce^(3+)(>10μmol·L^(-1))胁迫能够诱导斑马鱼肝脏DNA的损伤;MSAP-PCR分析显示,Ce^(3+)胁迫引起的斑马鱼肝脏基因组DNA甲基化总变化率分别为8.93%(CK)、9.12%(5μmol·L^(-1))、15.56%(10μmol·L^(-1))和28.83%(20μmol·L^(-1)),其中低浓度胁迫下,斑马鱼肝脏基因组DNA去甲基化(D)型显著增加,高浓度下,甲基化(M)型显著增加,DNA甲基化多态性亦随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变大;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特异性甲基化条带与zinc finger protein STZ/ZAT10、ABC transporter 1、cell cycle control phosphatase superfamily protein等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RAPD标记相比,DNA甲基化标记对Ce^(3+)的胁迫响应具有高敏感性。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稀土元素生物学效应的认识。
- 贺彦斌台培东孙梨宗郭橙刘志红丛仕龙
- 关键词:铈斑马鱼DNA损伤DNA甲基化
- 镉诱导拟南芥幼苗DNA损伤被引量:5
- 2012年
-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技术,并结合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研究镉(Cd)胁迫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基因组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25~5.0mg·L-1)Cd处理24d后,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地上部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对拟南芥幼苗叶片数、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选用12条寡核苷酸引物对拟南芥幼苗地上部分与根系基因组DNA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发现处理组与对照组RAPD图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与镉浓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基因组模板的稳定性(genomic template stability,GTS)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3个处理组幼苗地上部分GTS分别为91%、89%和80%;相应根部GTS分别为71%、67%和60%。研究表明,利用RAPD技术获得的拟南芥DNA多态性变化可作为检测镉遗传毒性效应的生物标记物。比照其他几个指标,拟南芥幼苗根部RAPD谱带变化的敏感性更为优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孙梨宗刘宛马珊珊秦秦台培东李培军
- 关键词:RAPDDNA损伤DNA多态性镉(CD)生物标记物拟南芥
- 水环境因子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镧系元素(稀土)应用的不断拓展引起了人们对其生物安全性的关注。为探明环境因素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研究水环境因子(pH、HCO_(3)^(-)、Ca^(2+)-Mg^(2+)、K^(+)和Cl^(-)等)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的影响,分析不同水环境条件下4种代表性镧系元素(La、Ce、Gd和Ho)的毒性大小及其趋势。结果表明:在标准水中,La对斑马鱼成鱼的96 h-LC50为165.6μmol·L^(-1),毒性大小与水中pH、HCO_(3)^(-)和Ca^(2+)-Mg^(2+)浓度显著相关,其斜率分别为0.912、1.135和0.222,而与水中Cl^(-)、Na^(+)、K^(+)和SO_(4)^(2-)的浓度无显著性关系;4种镧系元素均可在测试开始阶段与HCO_(3)^(-)络合形成沉淀颗粒,pH的降低或HCO_(3)^(-)的减少可促进颗粒态镧系元素向可溶态转化,从而增强其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在pH 5.0和HCO_(3)^(-)0.2 mmol·L^(-1)(排除沉淀影响)条件下,4种镧系元素呈现毒性一致的趋势(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6.11~6.43μmol·L^(-1));可见,在标准水中,4种镧系元素毒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单个元素的有效态差异而不是元素的不同毒性所致。因此,在生物毒性机制的差异被揭露之前,镧系元素可视为一组具有毒性相加模式的元素进行生物毒性评估,评估过程应注重pH和碳酸盐的影响。
- 孙梨宗孙梨宗台培东
- 关键词:镧系元素斑马鱼毒性效应环境因子
- 一种降低大豆叶片和籽粒中Cd含量的方法
- 本发明属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大豆(Glycine max)叶片和籽粒Cd含量的方法。以丝瓜(Luffa aegyptiaca)为砧木,以普通大豆为接穗进行嫁接,进而降低大豆叶片和籽粒中的Cd含量。...
- 孙梨宗台培东薛晨阳郭橙崔伟娜高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