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死亡率
  • 7篇病毒
  • 5篇手足
  • 5篇手足口
  • 5篇手足口病
  • 5篇死因
  • 4篇死因顺位
  • 4篇减寿
  • 4篇减寿年
  • 4篇减寿年数
  • 3篇早死
  • 3篇死因监测
  • 3篇居民死因
  • 2篇疫情
  • 2篇意愿
  • 2篇潜在减寿年数
  • 2篇网络直报
  • 2篇流感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机构

  • 24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作者

  • 24篇姜晓红
  • 10篇孟海英
  • 8篇宋娟
  • 5篇马建新
  • 4篇李倩
  • 4篇齐啸
  • 4篇崔树峰
  • 4篇李书明
  • 3篇吴钶
  • 3篇王海滨
  • 3篇雷娜
  • 3篇许志远
  • 3篇张政
  • 2篇苏健婷
  • 2篇韦再华
  • 2篇罗凤基
  • 2篇夏云婷
  • 2篇王丽娟
  • 2篇王晶
  • 2篇赵剑虹

传媒

  • 7篇现代预防医学
  • 5篇慢性病学杂志
  • 3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死因及寿命损失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分析朝阳区2021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了解辖区居民的死亡状况及减寿情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2021年朝阳区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life loss rate,PYLLR)、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8.25‰,标化死亡率为3.36‰;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PYLL为111 066人年,PYLLR为51.54‰;期望寿命为83.13岁,去除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后期望寿命依次为87.45、86.38、84.99、83.85、83.74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朝阳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政府应从政策、经费、人员及其他相关支持性环境等方面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
孟海英姜晓红宋娟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亡率死因顺位
2016—2023 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描述性分析2016—2023年朝阳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特征,旨在为流感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流感病例和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等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及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6—2023年朝阳区累计报告流感病例21073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9.81/10万,0~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619.07/10万)。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21480份,检出阳性率为14.14%。2017—2018监测年度标本阳性率最高(22.82%),2020—2021监测年度阳性率最低(0.77%),不同监测年度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04,P<0.001)。甲型流感病毒多在冬季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多在冬春季流行,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同时或交替流行。2016—2023年朝阳区报告的50起流感暴发疫情中,96.00%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不同监测年度的流感流行强度不同,甲、乙型流感病毒呈现交替流行。0~14岁儿童是流感防控重点人群,学校是重点防控场所。
李称杜新鑫王佳琦杨媛姜晓红许志远
关键词:流感病毒
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网络直报死亡报告质量评价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网络直报死亡报告的数据质量,为提高朝阳区死因监测资料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朝阳区使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的医疗机构报告的23691例死亡报告进行及时性和根本死因编码准确性评价,抽取4303例死亡病例个案信息进行漏报率分析,分层随机抽取4839例死亡报告的证明书和对应的报告卡进行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评价。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结果2018年朝阳区网络直报死亡报告漏报率为0.5%,不及时率为0.3%,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4.7%;证明书填写不完整率为5.3%、基本项不准确率为2.1%,死因链填写不合理率为0.4%;报告卡不完整率为0.3%,基本项目不一致率为3.6%,死因链部分不一致率为0.7%。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及时率(0.6%)、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10.5%)、证明书基本项不准确率(7.4%)、报告卡基本项目不一致率(9.7%)和死因链部分不一致率(2.6%)最高;2018年报卡数较少(<100例)的医疗机构的不及时率、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证明书填写不完整率、基本项不准确率、死因链不合理率、报告卡不完整率、基本项目不一致率和死因链部分不一致率均高于2018年报卡数较多(≥100例)的医疗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朝阳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需进一步提高,应针对不同特征医疗机构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培训和现场指导。
姜晓红夏云婷赵靓孟海英张亚利李剑虹宋娟
关键词:死因监测网络直报
北京市朝阳区2023年2月——5月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感染者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新型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市朝阳区2023年2月1日—2023年5月31日接报的除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外,其他未在北京市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10例新型变异株感染者,其中100例(90.91%)检出XBB及其亚分支。感染者中,男性64例,女性46例,年龄中位数为32岁,72例(65.45%)为境外感染;境外感染者的年龄、疫苗接种率、再次感染率均高于本土感染者(P<0.05)。100例(90.91%)感染者在此次病程中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66.00%)、咽痛(53.00%)、咳嗽(52.00%),35.00%的病例符合流感样病例定义;再次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比例低于首次感染者(P=0.004)。感染者核酸或抗原转阴时间为(5.92±2.95)d,病程为5.00(4.00~8.75)d;再次感染者转阴时间(5.08±2.60)d短于首次感染者(6.49±3.06)d(P=0.026)。未发现XBB及其亚分支与非XBB感染者在临床症状、转阴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共判定核心密接252人,续发率为12.70%,非XBB感染者的续发率(38.46%)高于XBB及其亚分支感染者(11.30%)(P=0.015)。结论2023年2月—5月朝阳区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感染者主要为境外感染,本土感染者多为首次感染,首次感染者在本次病程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比例均高于再次感染者,核酸或抗原转阴时间更长。非XBB感染者的续发率高于XBB及其亚分支感染者,需引起关注。
郝瑞祺许志远张晓凤陈建容张猛姜晓红齐啸
北京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2009年6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了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也是北京市首起暴发疫情,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了解暴发的危险因素,为当时和今后的疫情处理...
马建新崔树峰姜晓红王丽娟李书明罗凤基陈开红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疫情分析防控措施
2008-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分析2008-2013年朝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朝阳区2008-2013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3年朝阳区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 410例、3 294例、5 779例、4 480例、5 192例和5 767例,报告重症数分别为24例、16例、149例、70例、81例和15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8.82/10万、116.94/10万、198.14/10万、126.38/10万、142.62/10万和154.43/10万。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报告病例数较多,发病高峰为5-7月。病例中5岁以下儿童占88.0%,男女性别比为1.55∶1。病例中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分别占59.0%和36.6%。2 745份生物样本中,阳性率为52.0%(1 427份),EV71和Cox A16分别占阳性标本的35.0%和33.6%。结论朝阳区手足口病疫情呈高发的态势,尤以城乡结合部为主,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好发于5岁以下男性幼儿。EV71和Cox A16是朝阳区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与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一致。
姜晓红王晶马建新王海滨雷娜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柯萨奇A6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柯萨奇A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病毒的流行特点及其基因特征。方法对2013年收集的795份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子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对非EV71、非CVA16型病毒阳性样本进行CVA6荧光定量PCR检测,选取CVA6阳性样本进行VP1片段(794bp)序列扩增与测序,运用Clustalx软件和MEGA4.0软件对本地区CVA6的VP1片段序列与从NCBI下载的CVA6的VP1参考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样本共计382例(48.1%,382/795),其中非EV71、非CVA16型病毒236例(61.8%,236/382);非EV71、非CVA16型病毒阳性样本中有CVA6型病毒样本185例(78.4%,185/236)。基于VP1片段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该地区的CVA6型病毒与中国地区的参考序列明显聚为一类;CVA6在系统进化树中形成A、B和C等3个基因型,C基因型又可分为C1和C2两个基因亚型;两个基因亚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度为10.8%-13.2%。朝阳区所有的CVA6都位于C基因型,C1亚型包括了大部分该地区序列。结论 2013年该地区的CVA6已经超过了EV71和CVA16,首次成为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该地区存在CVA6的C1和C2两个基因亚型的共循环,其中C1亚型对该地区2013年CVA6的暴发流行起关键作用。
王海滨雷娜赵剑虹姜晓红韩桃利李书明
关键词:手足口病系统进化分析
2012—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对2012—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户籍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适合朝阳区居民的恶性肿瘤防控措施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利用北京市卫生防病监测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平台中的2012—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和死因顺位。采用Excel2013和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居死因顺位首位,恶性肿瘤死亡23063人,死亡率为188.63/10万,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1.40%,P<0.05),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23,P<0.01)。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胃癌、胰腺癌、食道癌、乳腺癌、白血病、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8.77%。居民0~4和5~14岁组恶性肿瘤死因主要以白血病和脑及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为主,居民15~44岁组死因顺位首位为肝癌,45~64和65岁及以上组死因顺位首位均为肺癌。2012—2017年居民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基本保持一致。2012—2017年居民结直肠肛门癌、胰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5.34%、4.21%,P<0.01)。结论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应重视肺癌、女性乳腺癌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结直肠肛门癌的防控。
宋娟孟海英姜晓红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死因顺位
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漏报现状调查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现状和漏报率,探讨民营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其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查阅资料、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2019年1—5月反映北京市朝阳区具有网络直报权限的16家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现状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样本特征及调查指标进行描述,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朝阳区具有网络直报权限的16家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11.73%,漏报率居前3位的传染病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00.00%)、生殖器疱疹(100.00%)和病毒性肝炎(96.36%);住院部漏报率高于门诊部,慢性传染病的漏报率高于急性传染病;民营医疗机构存在传染病诊断培训不足,自查等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结论:朝阳区民营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漏报率较高,其中以慢性传染病漏报最为严重。需加强传染病诊断培训,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医院传染病报告流程以减少漏报,为医院传染病防控建立基础。
王晴赵宏婷刘丹夏云婷王珊姜晓红
关键词: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漏报医院管理
2010-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的聚类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描述和分析2010—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索手足口病的防控重点。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利用Excel2013进行数据整理录入,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2010—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各月发病数,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地区发病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别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共报告手足口病29622例,5年平均发病率为167.8/10万。不同月份发病数、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均聚集成3类。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高发时间、高发人群和高发地区;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最高年龄段为1~3岁,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结论北京市朝阳区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性和地区性;应针对流行特点采取防控措施;聚类分析可以作为判定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葛申马建新姜晓红崔树峰张政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类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