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翔宇

作品数:54 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下肢
  • 12篇动脉
  • 11篇血管
  • 11篇血栓
  • 11篇胰腺
  • 11篇静脉
  • 10篇血栓形成
  • 10篇胰腺炎
  • 10篇腺炎
  • 10篇急性胰腺炎
  • 9篇深静脉
  • 9篇深静脉血栓
  • 9篇静脉血
  • 9篇静脉血栓
  • 8篇深静脉血栓形...
  • 8篇静脉血栓形成
  • 7篇下肢深静脉
  • 7篇下肢深静脉血...
  • 7篇下肢深静脉血...
  • 7篇下肢深静脉血...

机构

  • 48篇泸州医学院附...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泸州市人民医...
  • 2篇泸州医学院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四川省泸州医...

作者

  • 54篇周翔宇
  • 31篇何延政
  • 21篇杨辉
  • 21篇施森
  • 13篇钟武
  • 11篇曾宏
  • 11篇刘勇
  • 9篇何春水
  • 9篇袁平
  • 8篇孙晓磊
  • 6篇邓显
  • 5篇郑英强
  • 4篇周总光
  • 4篇宋丽
  • 4篇陈枫
  • 4篇李园
  • 3篇石镁虹
  • 3篇袁丹
  • 3篇姜伟
  • 3篇周斌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泸州医学院学...
  • 3篇西南军医
  • 3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四川医学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及意义被引量:19
2007年
袁平周翔宇黄黎何延政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
132例下肢动脉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对132例下肢动脉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动脉损伤修补患者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25例大隐静脉旁...
施森宋丽杨辉周翔宇姜伟
关键词:下肢血管损伤血管重建
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或重建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术在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或重建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15例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或重建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置管溶栓并观察疗效。结果 15例患者症状改善,其中13例再通,再通率为86.7%,2例因吻合口狭窄行二期手术探查,无缺血症状复发,无截肢及死亡,均未出现系统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邓显杨辉周翔宇何延政
关键词:血栓形成置管溶栓
Toll样受体4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肠缺血在临床上多见,病情复杂,处理较为棘手,缺乏早期的临床诊断,一旦确诊,多数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容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及死亡~[1]。
郑英强何延政周翔宇
关键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TOLL样受体4INFLAMMATORY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最佳治疗时间
糖尿病肢体缺血后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探讨
2010年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它是以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大量的证据已表明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非酶糖基化终产物蓄积,Wnt信号通路功能紊乱可能是糖尿病肢体缺血后血管新生能力受损的重要机制,本文就其机制做一探讨,为糖尿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策略。
郭清保周翔宇施森何延政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新生内皮祖细胞非酶糖基化终产物WNT信号通路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切除吻合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低位直肠癌应用腹腔镜下经肛拖出切除吻合术的临床资料。12例肿瘤锯齿状线为1~3 cm,肿瘤局限在肠腔内,直径均<4 cm,浸润<肠腔1/2,均为高-中分化瘤。均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及肿瘤经肛门拖出切除,用吻合器行结直肠或结肛吻合术。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者。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200 min。术中出血30~80 mL,平均40 mL。切缘均无癌残留。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60 h,术后住院时间7~10 d,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发生。12例随访12~18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切除吻合术准确、简便、安全,为瘤体较小、组织学分型好的早、中期的低位直肠癌提供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赵文韬周翔宇章伟王自强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CD62L和CD11b/CD18表达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表面粘附分子CD62L和CD11b/CD18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急性DVT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对象检测外周血中PMN表面粘附分子CD62L和CD11b/CD18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组粘附分子CD62L平均抗体阳性表达率,DVT组显著降低(P<0.001);相对于正常组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DVT组显著升高。DVT组内部CD62L、CD11b/CD18相关分析,二者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在下肢DVT的急性期,PMN处于活化状态,以细胞粘附为表现的PMN活化加快了血栓的进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周翔宇何延政何春水江凤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性粒细胞活化CD62LCD11B/CD18
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大鼠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建立髂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Wistar大鼠1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三组:高脂(加VD3)+球囊损伤组、高脂组、正常喂养组。在实验第90天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并分离各组髂动脉,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作HE染色。结果模型组TC、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髂动脉管壁明显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内有较典型的动脉粥样斑块。结论球囊损伤及高脂喂养+VD3可成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钟武关霞龙汉安杨辉李国英施森周翔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髂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
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226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常见甲状腺手术与术后患者发生低钙血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科22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测定血清PTH,术前1天及术后1~5d测定血清钙。结果:甲状腺全切术及有淋巴结清扫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次全切除术及无淋巴结清扫(P<0.05),无低钙血症组术前术后血中PTH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低钙血症组术后比术前降低(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后低钙血症与甲状旁腺的损伤关系密切,甲状腺全切术及有淋巴结清扫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杨辉邓显施森周翔宇何延政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素低钙血症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14例被引量:5
2010年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杨辉施森钟武孙晓磊周翔宇曾宏何延政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移植血管造影肢体疼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