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国荣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SOD、MDA、NO在波动性高血糖糖尿病大鼠中的表达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饲料喂养组(正常组,n=20)和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模型组,n=40),模型组SD大鼠6周后用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之后随机分为持续高血糖组(MS组,n=20)和血糖波动组(MF组,n=20),MF组错时腹腔注射葡萄糖、胰岛素,制备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模型,正常组和MS组均同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1)MS和MF组TG、LDL-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HDL-C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2)与正常组比较,MS组和MF组SOD、MDA、NO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MF组SOD、MDA、NO水平高于MS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持续高血糖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糖的剧烈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引起SOD、MDA、NO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王露王薇杨咪咪包国荣索琳娜张微
- 关键词:血糖波动血管内皮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 MDA、SOD在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受试者分为3组:肥胖与非肥胖2型DM组各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各组年龄、性别、种族均有可比性。禁食12—14h,空腹静脉取血,测定血清MDA含量及SOD活性水平。结果:肥胖2型DM患者的MDA含量明显高于非肥胖2型DM患者,而SOD活性明显低于非肥胖2型DM患者。结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比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的氧化应激更显著。
- 王薇王露包国荣张微索琳娜
- 关键词:糖尿病肥胖MDASOD
- 内皮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波动性高血糖糖尿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
- 2015年
-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素-1(ET-1)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20只和模型组(M组)40只,用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腹腔注射葡萄糖建立持续高血糖模型(MS组n=20),间断交替腹腔注射葡萄糖及皮下注射胰岛素建立SD大鼠糖尿病波动性高血糖模型(MF组n=20)。测定各组血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内皮素-1(ET-1)、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结果 MS组、MF组TG、LDL-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下降(P<0.01),MS组和M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各模型组ET-1、SOD均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但MF组ET-1、SOD水平的变化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显著高于MS组水平(P<0.01)。结论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尿病大鼠ET-1及SOD表达的影响比持续高血糖更显著,表明波动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
- 王露王薇包国荣索琳娜张微
- 关键词:波动性高血糖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