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俊

作品数:31 被引量:28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土地利用
  • 6篇遥感
  • 5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公路
  • 3篇植物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壤
  • 3篇气候
  • 3篇景观格局变化
  • 3篇景观指数
  • 3篇公路两侧
  • 2篇生态
  • 2篇紫茎泽兰
  • 2篇橡胶林
  • 2篇橡胶园
  • 2篇径流
  • 2篇空间分布特征
  • 2篇胶园
  • 2篇海拔
  • 2篇城市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28篇刘文俊
  • 25篇马友鑫
  • 23篇李红梅
  • 5篇郭宗锋
  • 3篇张强
  • 3篇胡华斌
  • 3篇马斌
  • 2篇冯石
  • 2篇曹智伟
  • 2篇李增加
  • 2篇沙丽清
  • 2篇罗红
  • 2篇吴家福
  • 2篇赵金丽
  • 2篇郭宗峰
  • 2篇曹敏
  • 1篇张一平
  • 1篇徐万荣
  • 1篇孙勇
  • 1篇白杨

传媒

  • 11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云南松林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云南省132个云南松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计算了云南松林的碳密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纬度、海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IDW能够很好地进行云南松各器官碳密度空间分布的估算,树干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0.46~42.69 t·hm^2,树枝为0.33~33.35 t·hm^2,树叶为0.12~12.42 t·hm^2,树根为0.27~28.29 t·hm^2,全树的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18~115.88t·hm^2,表现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各部分(干、枝、叶、根)及全树碳密度与纬度、海拔密切相关;云南松林在26°~29°N上的碳密度最大,随后依次是23°~25°N、25°~26°N.
张强马友鑫马友鑫刘文俊马斌杨建波
关键词:云南松林纬度海拔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素流失影响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2007年卫星遥感影像和1∶50000 DEM数据,选取西双版纳勐仑地区6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流域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流域内径流总氮(TN)、溶解性总氮(TDN)、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变化,初步探讨了流域植被结构和地形因素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覆盖率高于60%的流域氮素流失季节变化不明显,低覆盖率流域氮素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雨季中期达到高峰值;②雨林覆盖率高的流域其氮素浓度值偏小;③从全年来看,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可溶性总氮,溶解性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硝态氮,铵态氮只在雨季初期含量较多.由此得知,农林业施肥能够引起氮素尤其是无机氮的大量流失,勐仑地区热带雨林在减少氮素流失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杨丽静马友鑫李红梅刘文俊
关键词:小流域氮流失土地利用方式
滇南热带雨林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以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为例被引量:29
2005年
根据1988年和2003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以勐仑为代表的滇南热带雨林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规律及趋势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力机制和环境资源效应。结果表明,15a间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橡胶园以604 12hm2/a的平均速度递增,而有林地则以431 17hm2/a的平均速度递减。橡胶园取代有林地成为优势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也有较大幅度减少。结合地形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正处于热带雨林适宜分布的海拔范围(900m以下),橡胶园的增加与有林地和轮歇地的减少在15°~25°坡度范围内最大,灌木林在陡坡地带有明显增加;在北向坡,有林地减少和橡胶园增加的幅度均大于其他坡向。上述变化导致了有林地的破碎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功能的下降,反映出地形等自然条件是该区LUCC的限制因子,受市场和政策影响的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其起着显著的驱动作用。土地利用/趋势指数结合未来10a的驱动力变化分析表明,目前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仍处于活跃的态势。
刘文俊马友鑫胡华斌曹敏王伟
关键词:LUCC
毕节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始于20世纪末的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毕节地区,地处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地带,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的核心地区.基于1988年和2008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该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毕节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耕地大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转换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增加破碎度增加,而林地的破碎度降低.就整体景观而言,毕节地区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
吴家福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退耕还林遥感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被引量:21
2008年
公路被认为是促进入侵植物扩散的主要通道之一。为了揭示公路与植物入侵的关系,我们在云南省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选择13条公路,按照公路性质、修建年代以及干扰历史将公路分为高、中、低3个干扰水平,研究了7种主要入侵植物在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以及环境因素(干扰、光照、坡向、气候带)对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E.odorat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的频度沿公路扩散格局呈明显的单峰变化,峰值一般都出现在4m以内。高干扰公路两侧,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与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的频度均明显高于中、低干扰公路,说明高干扰公路比中、低干扰公路更有利于促进植物入侵。高光水平下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胜红蓟和金腰箭的频度明显大于中、低光水平,说明高光水平显著促进公路两侧的这4种入侵植物向远距离扩散。紫茎泽兰、胜红蓟与金腰箭的密度在阳坡显著高于阴坡。紫茎泽兰与肿柄菊主要出现在南亚热带,而飞机草与金腰箭主要出现在北热带,胜红蓟与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在两种气候带中均有出现。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在公路两侧出现的频率与密度均很低,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公路两侧的生境应作为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重点,提高公路两侧本地植被郁闭度将有利于控制紫茎泽兰等外来植物的进一步扩散。
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廊道环境因素
昆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简称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全球变化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周边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交接的界面,城市化过程活跃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迅...
马友鑫冯石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景观指数
采用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估算RUSLE模型中地形因子探讨被引量:11
2010年
采用基于AML的提取坡长值的新方法——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5个不同范围区域的DEM数据进行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并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和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对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地形因子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AML的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能够实现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中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可达到与迭代累计坡长法相同的效果;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大大减少了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可实现基于AML的坡长值、地形因子提取在大范围区域上的扩展;与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时效和结果相当,程序编写简单,容易修改和调试,能更普遍应用于GIS用户.
罗红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地形因子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地形的关系被引量:59
2008年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利用6个时期的MSS/TM/ETM影像和1:50000DEM数据分析了1976~2007年西双版纳地区不同地形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31年间,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有林地面积由1976年的69.0%下降到2007年的43.6%,橡胶园面积由1976年的1.3%增加到2007年的11.8%:2)有林地在海拔1600m以下不断减少,而橡胶园的海拔分布上限则持续增加,由1976年的1000m上升至2007年的1400m,面积在400~1000m处占优。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600m,在600m之上迅速减少;3)各坡度带上的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橡胶园则逐年增加,而灌木林与旱地则先升后降;橡胶园、农业用地等主要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区域,坡度越大,有林地越多;1988年后,橡胶园面积在坡度5°以下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坡度大于5°的区域持续扩张;4)坡向对橡胶园与农业用地等分布的影响较大,南坡的橡胶发展最为迅速,且有向北坡发展的趋势。有林地在北坡分布比例较大,旱地在北坡分布比例较小。人口增加与橡胶园和茶园等经济种植园的不断扩展是导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直接因素。要实现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经济种植园的盲目扩张,科学合理垦殖,保护热带森林。
李增加马友鑫李红梅彭明春刘文俊
关键词:DEM海拔坡向橡胶园森林砍伐
基于遥感技术的昆明主城区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Landsat 8两期昆明市主城区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不透水面指数(ISA)以及热场变异指数反映不同季节热岛效应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利用改进的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是有效的;(2)热岛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性,5月的强效应等级比2月更明显,分布也更集中,热岛效应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强热岛效应分布于建筑用地在2月和5月均较大,而水体所占比例最小,在大的水域滇池则无热岛效应,其他地类在不同季节的强度存在差异;(3)LST与地表参数的相关性在2月和5月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与ISA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NDVI和MNDWI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LST与NDVI、ISA的相关性5月高于2月,而与MNDWI的负相关性2月高于5月;(4)城市的绿地和水体对其地表温度起到降温作用,保护好滇池和适度增加植被覆盖对抑制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
毛洋白杨刘文俊马斌杨建波
关键词:城市热岛NDVIMNDWI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pH值符合指数模型,碱解氮符合球状模型.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异的比例小,其值分别为28.8%,27.5%和30.3%,反映土壤3种性质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但它们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土壤pH值变程最小,碱解氮次之,而土壤容重变程最大,分别是3081,4402m和5619m.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内插,输出土壤理化性质分布图,同时输出标准差分布图评价Kriging插值精度.
曹俊琇刘文俊沙丽清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KRIGING插值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