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巧兰

作品数:61 被引量:559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6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心理
  • 11篇农村
  • 10篇心理弹性
  • 9篇影响因素
  • 9篇青少年
  • 9篇中学生
  • 8篇心理健康
  • 8篇少年
  • 8篇社会支持
  • 8篇留守
  • 7篇地震
  • 6篇地震灾区
  • 6篇灾区
  • 6篇震灾
  • 6篇精神卫生
  • 6篇健康
  • 5篇抑郁
  • 5篇生命
  • 5篇生命质量
  • 5篇农村留守

机构

  • 53篇四川大学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教育部
  • 4篇中国药学会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伦敦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德阳市疾病预...
  • 1篇西藏自治区疾...
  • 1篇自贡市疾病预...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53篇刘巧兰
  • 14篇杨洋
  • 11篇周欢
  • 10篇张宇
  • 9篇马骁
  • 8篇何芙蓉
  • 6篇杨淑娟
  • 5篇李晓松
  • 5篇刘静
  • 4篇周艳阳
  • 4篇李海龙
  • 4篇李幼平
  • 4篇赵荣生
  • 4篇张莎
  • 4篇康德英
  • 4篇曾力楠
  • 4篇刘关键
  • 4篇张伶俐
  • 4篇张川
  • 4篇卢文学

传媒

  • 12篇现代预防医学
  • 9篇中国学校卫生
  • 6篇卫生研究
  • 5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国循证医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第8届中国健...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1999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的资中县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因素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了解四川资中县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10月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资中县农村的2所乡镇中学,对初一和高一年级2744名学生(其中男生1308名,女生1436名;初中生554名,高中生2190名)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随后每学期开展一次追踪调查。根据使用的3次调查数据(基线数据、1年后的第3次追踪数据、2年后的第5次追踪数据)层次结构的特点,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资中县农村中学生整体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0.5%(基线调查为26.7%,第3次调查为35.7%,第5次调查为29.8%),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30.3%高于男生22.9%(χ^2=19.72,P<0.05)。影响四川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有性别(β=0.201,P=0.001)、自觉老师喜欢与否(β=0.228,P=0.005)、自觉同学喜欢与否(β=0.488,P<0.001)、自觉与父母关系(β=0.201,P=0.001)、心理弹性的力量性(β=-0.046,P<0.001)和乐观性维度(β=-0.030,P=0.038)、自尊(β=-0.140,P<0.001)。结论资中县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自觉老师、同学不喜欢及与父母关系不好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成正相关,而心理弹性和自尊成负相关。重复测量多水平模型适用于抑郁症状纵向研究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苏畅赖诗敏宋莎莎徐寰宇刘巧兰
关键词: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农村中学生
多水平模型在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Ⅰ)被引量:3
2009年
【导读】探讨多水平模型在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2×4试验设计的抗高血压药生物等效性评价为研究实例,研究多水平模型对效应指标值的变异即方差的分解方式,并与FDA推荐的矩法所获得的方差分量进行比较。对比传统FDA推荐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利用多水平模型直接进行平均等效性、群体等效性和个体等效性评价的可行性。对于2×4试验设计的单变量两水平模型获得In(AUC)指标的方差分量如试验药丁的总方差σTT^2、个体间方差σBT^2和个体内方差σwt^2刍以及参比药R的总方差σTR^2、个体间方差σBR^2未和个体内方差σWR^2,与FDA推荐的矩法所获得的结果非常接近。实际应用中,根据FDA提出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直接用多水平模型的估计值进行平均、群体和个体等效性评价,两者结果一致。多水平模型适合于交叉设计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相对于FDA推荐的方法,多水平模型对于复杂的有影响因素的交叉试验设计更容易估计方差分量,进而可以评价平均、群体和个体等效性,实际应用上更具有灵活性,为生物等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巧兰沈卓之陈峰李晓松杨珉
关键词:多水平模型生物等效性方差分量
制订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建立由指南目标使用者担任评价者的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方法课题组组建了多学科团队,通过系统评价现有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及外审,循证建立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结果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包括:①评价者基本信息12个条目;②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内容,包括可获得性、可读性、可接受性、可行性4个领域和总体评价共12个条目;③评分方案。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由指南使用者任评价者的指南临床适用性评价工具,为循证评价指南临床适用性提供标准和方法。
曾力楠易秋莎张川黄超李海龙李海龙杨春松黄亮林茂黄亮刘丹刘丹康德英刘关键刘巧兰赵荣生王强张伶俐
儿童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探讨中国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与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关系。方法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拉萨市分别抽取小学和初中各一所,对所有的五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纳入研究的儿童青少年共2931名(年龄范围9~18岁,汉1502名,藏692名和彝737名),网络欺凌的总发生率为18.6%。汉、藏和彝族儿童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15.3%、16.3%和27.4%,其中汉族欺凌者、被欺凌者、欺凌-被欺凌者三种角色的报告率分别为:2.1%、10.4%、2.8%,藏族相应报告率为3.6%、7.2%、5.5%,彝族为5.4%、10.6%、11.4%,各民族间三种欺凌角色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3,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网络欺凌角色均是焦虑、抑郁及二者共病症状的危险因素(OR范围1.85~4.06,P值均﹤0.05),其中欺凌-被欺凌者发生焦虑、抑郁及二者共病症状的风险最高(检出焦虑症状OR=2.634,95%CI:1.86~3.73;检出抑郁症状OR=4.06,95%CI:2.86~5.77;检出焦虑抑郁共病症状OR=3.11,95%CI:2.16~4.48),且随着欺凌行为频率的增加,焦虑、抑郁及二者共病症状的患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趋势P﹤0.001)。结论网络欺凌在中国西部地区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年级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网络欺凌增加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及二者共病症状的风险。
陈佳怡赵颖李可晗唐程梦晏明霞张强陈丹镝蒋建军刘巧兰
关键词:焦虑抑郁儿童青少年
Genetic Associations of CLU rs9331888 Polymorphism with Alzheimer's Disease:A Meta-analysis
Purpose The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of CLU SNP rs9331888 with AD are controversial.Therefore, we...
帅平刘玉萍卢文学刘巧兰李婷欣龚波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为灾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加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和现场观察调查重灾区德阳市集中安置点灾民960户,共1430人。以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观点为理论指导,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处理资料。[结果]个体水平和物质环境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发挥直接作用,而社会文化因素则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作用均比较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对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P4,Y=0.406),健康教育(P6,Y=0.314),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态度(P5,Y=0.231),生活环境卫生情况(P9,Y=0.206),文化程度(P3,Y=0.197)。[结论]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应加强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动员社区群众参与疾病预防。
周泓羽刘巧兰吴陈周欢杨洋邱培媛赵莉马骁
关键词:地震灾区呼吸道传染病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了解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四川省自贡市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中心抽取216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WHOQOL-BREF及影响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的条目。结果美沙酮门诊治疗者的得分为13.14±2.79(生理领域),12.17±3.38(心理领域),12.20±3.17(社会关系领域),11.94±3.31(环境领域),12.06±3.73(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吸毒年限越长,没有工作,与家人关系越差,过去3个月被抓,性生活越少,服用过安定,对治疗没有信心,各领域生命质量越差(P<0.05)。治疗6~12个月的患者环境领域的生命质量高于治疗6个月以内者(P<0.01)。注射与其他方式混用的患者生理领域的生命质量低于单纯口吸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美沙酮门诊治疗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吸毒年限、是否工作、与家人关系、性生活频率、过去3个月是否被抓、是否服用安定、治疗的信心。结论应根据治疗者不同的个体和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
邓长飞马骁周欢刘巧兰杨洋宋湛吴芳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生命质量影响因素
5.12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应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讨5.12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探讨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方法用纵向设计方案,对极重灾区和轻灾区两所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极重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始终低于轻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客观支持在一年的时间内有上升趋势(P<0.05);自尊有下降的趋势(P<0.05);心理弹性的直接保护性因素为自尊和主观支持,间接保护因素有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男生心理弹性平均高于女生,但变化趋势无差异。结论青少年心理弹性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灾难后青少年心理弹性会降低,但可以通过增强内外保护因素而得以恢复。
刘巧兰何芙蓉蒋敏周艳阳
关键词:地震灾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青少年
资中县农村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潜在类别分析在四川省资中县农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模式研究中的应用,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四川省资中县2所乡镇中学2 805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8类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为4类:高危险行为组有69人,占4%;高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321人,占20%;中等危险行为组479人,占30%;低危险行为组727人,占46%。非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也分为4类:高危险行为组62人,占5%;高缺乏体育锻炼、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78人,占6%;高意外伤害行为388人,占32%;低危险行为组681人,占56%。结论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高危险行为在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聚集方式不同,发生概率有差异。
吉园依徐寰宇张宇刘巧兰
关键词:农村人口健康教育
受艾滋病影响的凉山州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的凉山州青少年抑郁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2018-09选取艾滋病高流行区的凉山州4个县各1所学校为调查现场,使用简明抑郁症筛查量表(PHQ-2)、自制人口学特征及健康危险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相乘交互作用,并采用Andersson等编制Excel软件计算其相加交互作用。结果纳入1381名受艾滋病影响的凉山州青少年,其中,孤儿510人(36.93%),抑郁症状检出率(28.04%)高于非孤儿(21.47%)(P值<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孤儿(OR=1.459,95%CI:1.101~1.932)、女性(OR=1.711,95%CI:1.275~2.294)、总是不被喜欢(OR=6.272,95%CI:2.245~17.521)、饮酒(OR=1.482,95%CI:1.030~2.133)、与他人发生冲突(OR=1.456,95%CI:1.074~1.974)及自伤(OR=1.931,95%CI:1.451~2.571)的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少年更易存在抑郁症状,自评很健康(OR=0.314,95%CI:0.119~0.824)则越不易抑郁。饮酒与自我伤害(RERI=1.576,AP=0.442,SI=2.590)对抑郁症状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孤儿抑郁发生率高,总是不被喜欢为抑郁最严重的影响因素,同时存在饮酒与自我伤害的行为会增加患抑郁症状风险,须重点关注此类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
宋莎莎赖诗敏杨淑娟苏畅周峻民李诗颖汤万杰张建新李雨辰刘巧兰
关键词:抑郁症状彝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