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芳
- 作品数:37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细胞miR-31的表达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细胞微小RNA(miR-3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36例SLE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ACD抗凝血,Real-TimePCR检测miR-31表达。分析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肾脏受累程度指标(Renal-SLEDAI积分)及临床用药与外周血细胞miR-3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的外周血细胞miR-31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LE患者的外周血细胞miR-31表达与SLEDAI积分和Renal-SLEDA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30,P=0.043;r=-0.337,P=0.044),与临床用药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细胞miR-31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及肾脏损害程度相关,作为重要生物标志物有可能为SLE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 范薇唐元家曲波曲波黄新芳崔慧娟沈南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
- PBX1基因3’末端基因多态性rs3185695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PBX1)3’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PBX1基因3’端下游区域通过测序发现SNP rs3185695, 再对发现的该SNP进行等位基因分型。以Haploview软件和延伸型传递不平衡试验(ETDT)分析SNP与中国人SLE发病的相关性。结果靠近PBX1 3’末端通过测序发现的SNP rs3185695进行家系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提示等位基因G优势传递给患者,传递:不传递(T:U)=62:41,P=0.0385。结论 PBX1基因可能为SLE的候选基因。
- 黄新芳沈南梁栋毛寒倩钱捷陈顺乐鲍春德顾越英王元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苷酸基因基因多态性
- HLA-G基因3′UTR区14bp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中国人群SLE的关联性被引量:3
- 2009年
- 非经典HLAⅠ类分子HLA-G基因位于SLE易感区域6p21.1-6q15内,为研究其3′端非翻译区(3′UTR)一段14 bp的缺失/插入多态性与SLE易感性的关联,我们抽提了受试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并通过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对286例中国人群正常人及486例SLE患者进行该多态性位点的分型,然后对该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发现总的SLE患者组及SLE各患者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提示HLA-G可能为中国人群SLE的易感基因。
- 慕丽娟袁敏唐元家黄新芳钱晓霞曲波曲波赵遐王树军赵遐
- 关键词:HLA-G基因易感性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链DNA水平的研究
- 赵宝景黄新芳沈南陈顺乐王元
- 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重要性,了解静脉血血清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对风湿性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6例风湿病患者静脉血血清,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1、4h后,通过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其进行一系列细胞因子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风湿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3、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g(IFN-g)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血清中IL-10、IL-12p70、正常T细胞激活上调性表达因子(RANTES)、IP-10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疾病类型相关(P<0.05);血清室温放置4h内各标本中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可高效分析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谱,有助于疾病诊断和评估。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时限可延长至室温下4h,可以满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检测要求。
- 周盈盈王珍妮沈南黄新芳
- 关键词:血清标本细胞因子
- miR-150调节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干扰素α机制的研究
- 周桢源马健阳黄新芳沈南
- 白塞病外周血白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发现和验证
- 2008年
- 目的建立白塞病(BD)外周血白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谱,探讨BD致病基因。方法应用Affymetrix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研究3对未经治BD和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建立差异表达基因谱;从中选取B细胞淋巴瘤6(BCL6)、白细胞来源的精氨酸氨基肽酶(LRAP)、可诱导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G)和膜表面金属蛋白内切酶(MME)4个基因,设立BD组、健康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和类风湿关节炎(RA)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其表达水平。结果①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BD外周血白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谱,包含差异表达基因146个,其中上调基因89个,下调基因57个。②上述4个基因表达水平在BD活动期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缓解期下降;其中BCL6、MME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SLE组和RA组。结论①本研究为在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揭示B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②首次证实了上述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与BD的活动性有关;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调控BCL6、ICOSLG和LRAP表达水平,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致病环节;MME基因可能成为利于BD诊断的检测标记。
- 蔡宇波陆瑜沈南陈顺乐顾越英鲍春德钱捷黄新芳樊贞瑜
- 关键词:贝赫切特综合征白细胞基因表达谱
- DNMT3B在狼疮鼠MRL/lpr脾脏CD4+T细胞表达异常及其意义
- 袁敏慕丽娟黄新芳沈南崔慧娟罗晓兵唐元家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 IRF4 IRF8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中IRF1、IRF4、IRF8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联性。方法收集45例SLE患者与37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在ABI PRISM 7900 HT实时定量PCR仪上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IRF1、IRF4、IRF8的mRNA定量表达水平(以-ΔΔCt值表示)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外周血IRF1 mRNA、IRF4 mRNA、IRF8 mRNA的表达分别是-3.90±0.19、-8.04±0.25和3.60±0.15。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组IRF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RF4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8.82±0.18,P=0.011)、IRF8 mRNA表达低于正常人(3.09±0.13,P=0.012)。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存在IRF表达异常。
- 钱捷沈南郭桂梅万年红林燕黄新芳吴慧陈顺乐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干扰素调节因子
- PBX1基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IFI1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探讨PBX1基因转染人单核细胞系THP1后,对IFI1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携带人PBX1基因表达序列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载体(pDC315-PBX1-EGFP)转染THP1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PBX1和IFI16表达的变化。结果,pDC315-PBX1-EGFP转染THP1细胞后,PBX1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增高,同时发现IFI16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PBX1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能调节干扰素诱导蛋白IFI16的表达。
- 徐宗怡黄新芳唐元家倪旭鸣黄秀琴钱其军吴慧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