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虹

作品数:12 被引量:671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制造业
  • 4篇资本
  • 4篇经济集聚
  • 4篇就业
  • 3篇中国制造业
  • 3篇劳动力
  • 3篇国制
  • 3篇城市
  • 2篇人力资本
  • 2篇社会资本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空间分布特征
  • 2篇集群
  • 2篇宏观经济
  • 2篇产业集群
  • 1篇大萧条
  • 1篇低利率
  • 1篇信任
  • 1篇拥挤效应
  • 1篇整合型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一桥大学

作者

  • 12篇高虹
  • 4篇袁志刚
  • 2篇陆铭
  • 1篇佐藤宏

传媒

  • 2篇世界经济情况
  • 1篇世界经济
  • 1篇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财贸经济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改革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上海商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基于文献的评论
2014年
有关中国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学界和政策界仍存在广泛的争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文献,重点考察了经济集聚效应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和职业结构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了集聚效应在地区间的异质性。我们认为,理论上,经济集聚效应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概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工业化时代宏观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高虹
关键词:就业人力资本外部性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全球化、经济集聚和经济政策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探索了全球化、经济集聚和经济政策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经济地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不断推动经济活动向中国东部地区集中,中国的制造业就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地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近年来,随着拥挤效应的加强和平衡地区间发展政策效果的显现,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轻微的离散趋势;不同技能水平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变迁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低技能水平的制造业,高技能行业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强,没有呈现出地区间收敛的趋势。
高虹
关键词:经济集聚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2017年
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对现实世界新问题的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70年代的“滞胀”则推动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同样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向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新挑战。短期需求端冲击导致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低利率环境下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统一,零利率下限约束下的货币政策设计和效果等问题,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无法得到解释。
袁志刚高虹
关键词: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走势金融体系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大萧条低利率
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被引量:97
2015年
城市制造业就业的扩张会对本地的服务业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但这种就业乘数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约0.435%的上升,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受益程度最大。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产生促进作用。只有在城镇化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地区,制造业就业的扩张才会显著地促进服务业就业的增长。而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或城市规模不足的地区,没有发现显著的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
袁志刚高虹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集聚
城市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收入被引量:114
2014年
本文考察了城市人口规模变化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我们使用1953~1982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作为当前城市人口规模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个人层面的收入决定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每上升1%,劳动力名义年收入和名义小时收入将分别上升约0.190%和0.189%,即使考虑到物价因素,城市规模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仍显著为正;城市规模增长的收入促进效应并不是线性的,尽管所有收入水平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增长中普遍受益,但相比于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的劳动力来说,收入最低的劳动力受益程度相对较小。
高虹
关键词:城市人口规模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全球化、经济集聚和经济政策
2019年
经济活动不仅在国与国之间分布不均,而且在一国内部,经济活动也存在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探索全球化、经济集聚和经济政策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经济地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不断推动经济活动向中国东部地区集中,中国的制造业就业主要集中于东部,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近年来,随着拥挤效应的加强和平衡地区间发展政策效果的显现,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轻微的离散趋势;不同技能水平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变迁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低技能水平的制造业,高技能行业向东部集中的趋势更强,没有呈现地区间收敛的趋势。
高虹
关键词:经济集聚制造业产业拥挤效应城市群
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被引量:396
2012年
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劳动力个人的就业概率,而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外来移民会挤占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使用工具变量,对个人层面的就业决定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此外,城市规模扩大的就业增加效应对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并不相同。总的来说,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影响中等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因此,采取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制措施,并且特别针对低技能劳动力进行限制,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的局面,不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
陆铭高虹佐藤宏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效率影响被引量:28
2021年
本文使用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1998—201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从规模和效率两个角度评估了制造业产业集群对企业和产业表现的影响。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尽管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就业和产出规模的扩张,但是没有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普遍提升。不同规模企业受集群发展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集群发展对企业表现的促进作用主要被行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大企业所获得,中小企业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但是集群发展并非完全无益于中小企业。有关产业集群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集群发展可通过弱化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门槛,更多中小企业得以进入生产,带来城市-产业规模的扩张。
高虹袁志刚
关键词:产业集群融资约束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划分及其就业增长效应估计被引量:5
2018年
集群式的产业发展应有利于就业创造。本文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基于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首次对中国制造业产业进行了系统的集群划分。基于制造业产业的最优集群划分结果,本文进一步基于2004—2009年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估计了产业集群的就业增长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城市期初产业集群发展对后期集群内产业就业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平均来说,期初集群发展程度每单位标准差的上升会带来产业就业年均增长率2. 153个百分点的提高。此外,我们发现,产业集群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来自产业企业数和企业平均就业规模的增长,并且这种就业促进效应没有以工资水平的下降为代价。
高虹
关键词:产业集群就业聚类分析
社会资本与我国的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
2014年
尽管中国从农村向城市劳动力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但短期的非永久性迁移仍是中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形式。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中国劳动力迁移的两个阶段,即决定是否移民的第一阶段和决定是否长期居留城市的第二阶段,分别进行了考察。本文的模型发现,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城市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是导致非永久性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社会网络对劳动力迁移也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网络极大地影响了其是否长期居留城市的决定。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
高虹
关键词:社会网络城乡分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