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茹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水华
  • 3篇酸盐
  • 3篇钛酸
  • 3篇钛酸盐
  • 3篇污染
  • 3篇纳米
  • 3篇纳米材料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生
  • 2篇水生生态
  • 2篇水生生态系统
  • 2篇水体
  • 2篇水中重金属
  • 2篇水中重金属离...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重金属离子
  • 2篇污染水
  • 2篇蓝藻
  • 2篇蓝藻水华

机构

  • 11篇福州大学
  • 4篇福州城建设计...
  • 1篇上海市城市建...

作者

  • 11篇陈丽茹
  • 10篇范功端
  • 10篇林茜
  • 3篇罗静
  • 1篇陈薇
  • 1篇江雪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净水技术
  • 1篇工业用水与废...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1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受污染水体中黑臭底泥资源化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废弃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污染水体中黑臭底泥资源化处理的方法。以黑臭底泥、EM菌作为阳极底物,以河水或pH=7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阴极电解液,石墨板或碳纤维布作为电极材料;外电路由铜导线...
范功端林茹晶辛怀佳罗静林茜陈丽茹苏昭越江雪
文献传递
浮游式太阳能超声波除藻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游式太阳能超声波除藻装置。该装置采用超声波技术去除藻和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超声与游动装置,实现能源自给;借助风能无需动力并附加电动机驱动螺旋桨,使装置实现自动浮游,增大...
范功端林茜许艳盈罗静陈丽茹林茹晶苏昭越
文献传递
超滤/反渗透一体化装置处理苦咸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闽江流域福州滨海段经常发生海水倒灌使某水厂原水含盐量显著升高,原有工艺难以应对这一问题,构建了超滤/反渗透一体化装置,并开展了处理苦咸水的中试研究,探讨了装置的处理效果、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一体化装置的出水氯离子平均浓度为14.4mg/L,平均去除率为96.89%;同时对TDS、电导率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6.89%、96.68%和99.90%,脱盐率达97%以上,回收率稳定在72%~84%之间,最终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通过降低系统能耗、加强对装置的维护保养能有效降低制水成本。超滤/反渗透双膜一体化装置可以用于解决海水倒灌引起的苦咸水问题。
范功端苏昭越魏忠庆黄功洛林茜林茹晶陈丽茹
关键词:苦咸水超滤反渗透海水倒灌
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系统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而城市内涝灾害严重、道路雨水对环境污染大等问题,进行道路雨水污染控制及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一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系统为实例,研究了该系统对城市道路雨水(包括初期雨水)的处理和利用情况。结果发现,该系统对道路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良好,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其对悬浮物、电导率、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0%、64%、93.9%、99.76%、91.56%、68.75%。最后提出了道路雨水宜以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利用的原则,通过简易而有效的过滤、旋流分离、沉淀等处理后加以储存,就地用于道路浇洒清洗、绿化浇灌及消防临时用水等,有效缓解了道路雨水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水资源,为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
范功端陈丽茹张显忠林茜
关键词:初期雨水雨水利用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装置及方法。本发明采用超声波技术去除藻和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超声与游动装置,实现能源自给;借助风能无需动力并附加电动机驱动螺旋桨,使装置实现自动浮游...
范功端林茜许艳盈罗静陈丽茹林茹晶苏昭越
文献传递
超声波技术预防性抑制蓝藻水华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指出传统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规模地杀灭蓝藻,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细胞内藻毒素等有害分泌物释放到水中,引发二次污染。介绍蓝藻水华的预防性调控方法,即在水体形成水华前,通过抑制蓝藻细胞生长,将其藻类生物量始终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避免蓝藻水华的暴发。综述了超声参数对除藻抑藻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对藻细胞生理系统的影响,探讨超声除藻抑藻的机理,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范功端林茜陈丽茹林茹晶苏昭越陈薇
关键词:超声波技术蓝藻水华铜绿微囊藻
钛酸盐纳米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受污染的水体得以修复是一项紧迫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钛酸盐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离子交换性能强、合成简易、价格低廉、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作为重金属离子的新型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综述了钛酸盐纳米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与最近进展,系统地介绍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了为降低成本、提高吸附容量而采取的解吸、再生、修饰手段,对该材料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丽茹范功端林茜林茹晶苏昭越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
合成时间对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影响及其吸附水中铅的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以Ti O2(ST-01)和Na OH为原料,采用碱性水热法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不同形貌的钛酸盐纳米材料(TNs),利用XRD、SEM、BET对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等物化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其对水中Pb(Ⅱ)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材料对Pb(Ⅱ)的吸附性能和吸附规律.结果表明,12-72 h合成的TNs均为纯净的单斜相钛酸盐,比表面积为243.05-286.20 m2·g-1;12-36 h合成的TNs主要为片状结构,48 h以上的TNs为线状结构.TNs-12、TNs-24、TNs-36、TNs-48、TNs-60和TNs-72对Pb(Ⅱ)的吸附量分别为479.40、504.12、482.00、388.10、364.60和399.00 mg·g-1,片状的TNs对Pb(Ⅱ)具有比线状更高的吸附能力,其中以TNs-24对Pb(Ⅱ)的吸附量最高.TNs-24对Pb(Ⅱ)的吸附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TNs对Pb(Ⅱ)的吸附为放热过程,低温或室温便有较高的吸附量;最佳吸附p H为5.0;当p H为1.0时,TNs-24的解析率可达到99.00%;再生的TNs对Pb(Ⅱ)循环吸附6次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7%以上,可见TNs可很好地去除水中重金属Pb(Ⅱ).因此,最佳合成时间可控制在12-24 h;当溶液中存在共存Cd(Ⅱ)或Ni(Ⅱ)时,TNs-24对Pb(Ⅱ)的平衡吸附量及去除率均有所下降;吸附机制主要是Pb(Ⅱ)与TNs层间的H+和Na+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范功端陈丽茹林茹晶林茜苏昭越林修咏
关键词:
O_3-BAC对微污染水源水氨氮去除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福州市某水厂原传统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氨氮,出厂水氨氮不能稳定达标的情况,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处理工艺对水厂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了臭氧投加量、水温、臭氧接触室气水比、活性炭滤池空床停留时间(EBCT)、流向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氨氮浓度为0.6~2.0mg·L-1的微污染水源水质,最佳的臭氧投加量为2 mg·L-1;且当水温为16~24℃,臭氧接触室气水比为5∶3∶2,EBCT为15 min时,氨氮的去除效果在75%以上;此外,与下向流工艺相比,上向流工艺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范功端陈丽茹魏忠庆黄功洛林茜林茹晶
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氨氮微污染水源水
钛酸盐纳米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重金属污染日益严峻。相对于普通的重金属吸附剂,钛酸盐纳米材料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针对合成条件对于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形貌及其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钛酸纳米材料对水中重金属...
陈丽茹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