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美芳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2H指数:6
-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一种草地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遥感估算方法
- 一种草地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遥感估算方法,所述方法是研究区草地空间分布数据获取;地面采样点定位;采样点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测定;估算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光谱指数的确定;确定研究区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
- 任鸿瑞闫美芳苏巧梅
- 文献传递
- 黄土高原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为了解细根生长、周转及其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太原地区杨树人工林(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取土样法及分解袋法,研究了细根(〈2 mm)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年生产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241.8 g/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68.0 g/m2,约占细根总生物量的69.5%。细根主要集中于0~10 cm土层,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细根生物量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细根年分解量为35.3 g/m2,年死亡量为98.2 g/m2。细根年生产量估计为216.6 g/m2,年周转率为1.29次。0~40 cm土层细根总碳储量为97.4 g·C/m2,每年由于细根死亡向土壤碳库输入的碳量约为39.6 g·C/m2。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细根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细根季节动态与土壤水分及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由于本研究区地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短缺是导致细根生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且影响细根周转及其向土壤有机碳库的碳输入。
- 闫美芳王璐郭楠时红
- 关键词:杨树林细根生物量碳储量土壤因子
- 一种黄土高原轩岗矿区地面沉降遥感预测方法
- 一种黄土高原轩岗矿区地面沉降遥感预测方法,所述地面沉降遥感预测方法是获取预测区域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预测区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多时相InSAR处理;获取预测区域的视线向形变;获取预测区域的垂直向形变;获取预测区域的地面沉...
- 任鸿瑞郭玉超闫美芳
- 文献传递
- 主要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土壤碳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0年
- 人工林碳汇在全球碳循环及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林是处于人为调控下的生态系统类型,经营管理措施是影响人工林土壤碳平衡的重要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增强人工林的土壤碳汇,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主要经营管理措施(造林树种、轮伐期、采伐、灌溉和施肥)对人工林土壤碳储量与碳通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可通过改变林地的温度、水分、养分和土壤结构,来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等碳循环过程。但目前人工林管理对土壤碳影响的研究还很不足,一些营林措施还未展开相关研究。未来应针对人工林管理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做更全面的定量研究。
- 闫美芳张新时江源周广胜
- 关键词:人工林营林措施土壤碳储量土壤呼吸减缓气候变化
- 黄河流域煤矿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修复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eta分析
- 2025年
- 采煤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加剧区域碳排放.对煤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可改善受损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因此,煤矿区生态恢复对区域碳汇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煤矿区修复方面的研究多分散在黄河流域主要产煤省份,急需从流域尺度阐明其对土壤固碳功能的影响.以黄河流域煤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在植被恢复后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气候条件揭示土壤有机碳库修复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煤矿区生态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均得到显著改善,但不同土层间存在一定差异.②矿区生态恢复使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和碱解氮分别增加62.2%、40.5%和36.0%,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从植被恢复类型来看,乔木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最为显著.③氮磷含量的增加会提升土壤肥力,有助于增加植被凋落物的土壤碳输入,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的修复.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土壤碳库恢复的主要因子.未来应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地域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从碳库修复角度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以促进流域整体碳汇水平的提升.
- 孙宏伟闫美芳
- 关键词:黄河流域煤矿区土壤有机碳库土壤酶活性
- 不同树龄杨树人工林的根系呼吸季节动态被引量:25
- 2010年
- 根系呼吸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收支的一个重要依据。基于LI-COR-6400-09土壤呼吸系统连续2a测定的3个生长阶段杨树人工林的根系呼吸数据,分析了根系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树龄、土壤水热因子和细根生物量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树龄人工林的根系呼吸速率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夏初,最小值出现在秋末,基本上与表层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相一致。根系呼吸的峰值早于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的峰值,说明林木根系的季节生长节律、地下碳分配模式都可能影响根系呼吸的季节变化。2年生人工林的根系呼吸速率最高,平均为3.78μmolCO2m-2s-1,并随树龄增长呈下降趋势。3个树龄人工林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介于38.6%-58.0%之间,且2年生人工林最大。不同林龄之间根系呼吸的差异主要与根系的生长周转速率及代谢活性随生长阶段的变化有关。总的来说,表层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的协同作用可解释根系呼吸速率变化的76%。此外在评估一个轮伐期内的根系呼吸强度时,应考虑不同生长阶段对它的影响。
- 闫美芳张新时周广胜江源
-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根系呼吸
- 一种采煤工作面井工开采对地表扰动的遥感量化方法
- 一种采煤工作面井工开采对地表扰动的遥感量化方法,所述遥感量化方法是获取采煤工作面区域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煤工作面区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D‑InSAR处理;获取采煤工作面区域的视线向形变;获取采煤工作面区域的垂直向形变;...
- 任鸿瑞郭玉超闫美芳
- 文献传递
- 人类活动对山西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1—2013年山西高原植被活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生产和植被建设三方面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平均面积为24 151.29km2,占山西高原总面积的15.8%,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年INDV的平均变化占山西高原年INDV变化的16.1%.农业生产对未变耕地区域年INDV的贡献率约80%,进一步研究表明施肥和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约为82.1%.植被建设对未变林地区域年INDV和未变草地区域年INDV的贡献率分别为87%,85%,植被建设对林地未变区域年INDV的贡献随海拔升高越来越大,植被建设对低度带草地未变区域年INDV比中度带区域的贡献大.
- 张珺程朋张茹闫美芳任鸿瑞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生产植被建设
- 一种草地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遥感估算方法
- 一种草地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遥感估算方法,所述方法是研究区草地空间分布数据获取;地面采样点定位;采样点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测定;估算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例光谱指数的确定;确定研究区绿色植物与枯萎植物重量比...
- 任鸿瑞闫美芳苏巧梅
- 文献传递
- 不同树龄杨树(Populus balsamifera)人工林的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被引量:15
- 2013年
- 土壤呼吸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对土壤碳收支的准确评估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新疆伊犁地区3个生长阶段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环境因子和细根生物量的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系数(CV)为5.7%~42.6%。2、7和12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5.74、5.10和4.71μmol·m-2·s-1,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8.8%、22.4%和19.6%,差异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5cm土壤温度、表层土壤氮含量及细根生物量是决定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可以共同解释86%的土壤呼吸变异。此外,由于测点距树干的位置不同,使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等因子发生了改变,也会导致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在估算杨树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量时,应考虑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呼吸速率的空间变异。
- 闫美芳张新时周广胜
-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全氮细根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