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丽娟

作品数:64 被引量:396H指数:12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7篇小麦
  • 23篇春小麦
  • 13篇土壤
  • 11篇APSIM模...
  • 8篇农牧
  • 8篇农牧交错带
  • 8篇气候
  • 8篇交错带
  • 7篇玉米
  • 7篇气候变化
  • 7篇小麦产量
  • 7篇降水
  • 6篇青贮
  • 6篇耕作
  • 6篇耕作措施
  • 6篇旱地
  • 5篇氮素
  • 5篇水分
  • 5篇青贮玉米
  • 4篇施肥

机构

  • 60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60篇闫丽娟
  • 50篇李广
  • 16篇聂志刚
  • 12篇王钧
  • 12篇马维伟
  • 10篇陈国鹏
  • 9篇刘强
  • 7篇罗永忠
  • 7篇董莉霞
  • 5篇燕振刚
  • 4篇高珍妮
  • 3篇张恩和
  • 3篇李玥
  • 2篇李薇
  • 2篇罗珠珠
  • 2篇王瑾
  • 2篇李唯
  • 2篇孙旭武
  • 2篇王琦
  • 2篇雷娟娟

传媒

  • 10篇草业科学
  • 6篇干旱地区农业...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草地学报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计算机与农业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2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2年榆中县气温突变及周期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潘舟艳闫丽娟李广聂志刚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突变检测小波分析
施氮对河西走廊灌区青贮玉米抽雄期光合日变化、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施氮对河西走廊灌溉区青贮玉米光合日变化和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寻求河西走廊灌溉区最佳施氮量。【方法】以青贮玉米金铃67号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在河西走廊灌溉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N0(0 kg/hm^(2))、N1(218 kg/hm^(2))、N2(249 kg/hm^(2))、N3(280kg/hm^(2))、N4(311 kg/hm^(2)),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抽雄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差异。【结果】N3处理下青贮玉米的SPAD相较于N0提高17.56%;N3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7.42%、36.56%,N4处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比N0高50.00%、49.14%,胞间二氧化碳N2处理比N0高42.9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均以N3处理最高,相比N0株高、基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0.60%、18.18%、41.05%、34.59%。【结论】河西灌区施氮量280 kg/hm^(2)能够提高抽雄期玉米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
张飞马维伟李广张建喜刘丽媛谈燕闫丽娟
关键词:青贮玉米日变化干物质量
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田非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田非生长季CO_(2)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田CO_(2)的减排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传统耕作(T)、传统+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措施下的非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与其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明显减少麦田CO_(2)的排放,秸秆覆盖可以增加麦田CO_(2)的排放。在春小麦非生长季,4种耕作措施间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都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TS的CO_(2)排放的平均通量最大,NT的CO_(2)排放的平均通量最小。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与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0~10 cm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1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春小麦非生长季,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明显减少麦田CO_(2)的排放,秸秆覆盖可以增加麦田CO_(2)的排放;影响土壤CO_(2)的排放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0~1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和铵态氮含量,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1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
张世康闫丽娟李广杨传杰吴江琪刘帅楠姚瑶魏星星张娟
关键词:排放通量
甘肃省春小麦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特征研究
李广董莉霞王钧闫丽娟王瑾高珍妮聂志刚刘强
建立气候、土壤和作物属性基础数据库;在构建参数模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初步的模拟和率定。甘肃小麦总体上基本自给,但地区间不平衡,中东部为净输入和消费区,河西是主要商品小麦输出区。不同地区制约小麦生产潜力的因素不同。...
关键词:
关键词:春小麦
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信息平台建设
李广刘强李薇闫丽娟燕振刚李玥聂志刚杨梅孙勤李丽周婧
本项目是甘肃省星火计划资助项目(0805XCXA167),资助经费10万元,执行期限2008.10~2011.10。取得的创新成果有:(1)提出了"1+3+5"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模式。提出了运用外包模式改变甘肃省农产品传...
关键词:
节水减氮对甘肃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针对当前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产中灌溉水资源不足和施氮过量的问题,本研究以河西灌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布设4个灌水水平(W_(1),6150 m^(3)·hm^(-2);W_(2),5535 m^(3)·hm^(-2);W_(3),4920 m^(3)·hm^(-2);W_(4),4305 m 3·hm^(-2))和4个施氮水平(N_(1),311 kg·hm^(-2);N_(2),279.9 kg·hm^(-2);N 3,248.8 kg·hm^(-2);N 4,217.7 kg·hm^(-2))的二因素田间实验,探究不同节水减氮对青贮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W 2处理青贮玉米的总耗水量与W_(1)无显著差异;W_(2)N_(2)处理产量与W_(1)N_(1)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较其它节水减氮处理提高了青贮玉米产量;与W_(1)相比,W_(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分别提高4.6%,9.1%;与N_(1)相比,N_(2)处理的IWUE、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4.2%,17.9%。因此,青贮玉米节水10%减氮10%处理可提高WUE、IWUE和PFP,是适宜于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水氮高效利用的可行管理措施。
闫丽娟谈燕马维伟常海刚谢明君陆燕花张建喜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为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土壤氮组分和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地、云杉林地、沙棘林地、苜蓿地、小麦地)条件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土壤氮组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60cm土层中云杉林地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撂荒地和小麦地相对较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苜蓿地达到最高。此外,土壤氮组分含量在土层间也存在差异,其含量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上升外,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与撂荒地相比0~60cm土层云杉林地和沙棘林地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苜蓿地和小麦地则有所下降。蛋白酶活性以云杉林地最优,撂荒地最低。苜蓿地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云杉和沙棘林地次之,小麦地最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由强到弱依次为苜蓿地、撂荒地、沙棘林地、云杉林地、小麦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氮组分与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氮素含量和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氮素含量增加,相关土壤酶活性也会升高,尤以云杉林地和苜蓿地表现最佳。
郭疆袁建钰卓玛草闫丽娟姚武扬眉杜梦寅李广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陇中黄土高原土壤酶活性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0-2010年下垫面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安定区地面气象站1970-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41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1年来,安定区年均温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P<0.05),且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于199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近41年来安定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P>0.05),也没有发生突变,表明安定区气候基本朝暖干化方向发展。
郭林祥李广肖鸿民闫丽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
基于APSIM模型旱地小麦生长模拟研究
李广燕振刚彭云玲李玥聂志刚闫丽娟刘强李艳梅高珍妮王瑾李薇
本项目是甘肃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资助项目(096RJZA010),资助经费5万元,执行期限2009.08~2012.06。取得的创新成果有:(1)模型参数修订。利用土壤属性资料对模型的土壤参数进行了修订;根据作...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模型参数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一氧化二氮(N_(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备受关注,而农田土壤是其主要排放源。在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诸多因子中,耕作措施作为关键因素,其对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规律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布设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保护性耕作,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春小麦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并对影响N_(2)O排放的相关因子及春小麦产量进行同期测定。结果表明:(1)春小麦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T>NT>TS>NTS,其中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NT、TS、NTS处理增加了15.87%、28.08%和39.58%,另外相比于T处理,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表层土壤NH_(4)^(+)-N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增加,并减少NO_(3)^(-)-N含量的积累。(2)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NH_(4)^(+)-N含量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其中,土壤含水量、NH_(4)^(+)-N含量与春小麦地土壤N_(2)O排放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N_(2)O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基础,综合考虑N_(2)O排放量和作物产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NTS处理为最优耕作措施。
杜梦寅袁建钰李广闫丽娟刘兴宇祁小平庞晔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耕作措施春小麦黄土高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