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旻

作品数:32 被引量:446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动脉
  • 12篇动脉狭窄
  • 12篇成形术
  • 11篇支架成形术
  • 10篇颅内
  • 8篇颅内动脉
  • 7篇血管
  • 5篇动脉硬化
  • 5篇血性
  • 5篇造影
  • 5篇症状
  • 5篇症状性
  • 5篇缺血
  • 5篇颅内动脉狭窄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大脑
  • 4篇硬化性
  • 4篇中动脉
  • 4篇大动脉

机构

  • 2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26篇金旻
  • 21篇姜卫剑
  • 19篇杜彬
  • 17篇王拥军
  • 14篇王桂红
  • 8篇王素香
  • 7篇戴建平
  • 5篇徐晓彤
  • 5篇马宁
  • 5篇董可辉
  • 5篇赵纯
  • 4篇王清河
  • 4篇曹京波
  • 3篇张玉梅
  • 3篇王保国
  • 3篇高峰
  • 2篇何耀
  • 2篇龚浠平
  • 1篇陈启东
  • 1篇王晓亚

传媒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2006天坛...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天坛国际脑血...
  • 1篇中华神经病学...
  • 1篇第九次全国神...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2
  • 2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架成形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短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008年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短期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有症状发作的29例MCA中重度狭窄患者31条MCA实施支架成形术,应用TCD系统评价术前、术后1h及3d内的MCA狭窄段及狭窄下游段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血管造影显示支架成形术后MCA的残余狭窄率均〈20%。与术前相比,术后1h及3d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明显下降[(162±38)cm/s对(273±77)cm/s,P<0.01;(168±45)cm/s对(273±77)cm/s,P〈0.01],术后1h及3d的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3条动脉)术后第3dTCD发现狭窄段又出现了狭窄样频谱,CT扫描显示2例颅内出血,1例无异常;至少28.6%(8/28)的患者狭窄下游段出现了PSV的成倍增加。对侧MCA支架成形术前后的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MCA中重度狭窄患者狭窄段及狭窄下游段的血液动力学异常,但存在较高的过度灌注风险。
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杜彬黄家星金旻王素香龚浠平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现象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狭窄段动力学异常的可能机制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调查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3d 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分析术后狭窄段异常动力学改变的可能原因。方法对于抗栓治疗期间仍有症状发作的 MCA 中重度狭窄患者,完成 M...
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杜彬金旻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MCA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
文献传递
经皮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研究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9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MoriA型病变 12例 ,B组病变 5例 ,C型病变 2例 ;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 11例、大脑前动脉 1例、颅内颈内动脉 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 6例。在球囊成形术 (3例 )和内支架成形术 (16例 )后 ,平均动脉狭窄率从 82 .9%下降到8.0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 ,除 1例 (左大脑中动脉MoriC型病变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 ,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 18例平均随访 3.7个月 (1~ 9个月 ) ,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 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有效的方法 ,但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C型病变应当视为禁忌证。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戴建平王素香王保国王桂红金旻
关键词:内支架成形术球囊成形术适应证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戴建平王素香王保国王桂红金旻
关键词: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外科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直接内支架成形术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对外科高危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直接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对 9例 (11支血管 )外科高危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进行了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随访 1~ 5个月 (平均 3个月 ) ,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例 (11支血管 )的内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为10 0 %。术中及术后随访 ,支架开通良好 ,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卒中发生 ,脑缺血症状消失 ,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直接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法 。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戴建平王素香王保国王桂红金旻
关键词:并发症安全性颈动脉狭窄
卒中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常见多发病之一,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三大特点.本文就该病的常见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其康复治疗进行了论述.
赵纯金旻张玉梅曹京波
关键词:脑卒中并发症发病机制康复治疗
文献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被引量:132
2003年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
王桂红王拥军姜卫剑杜彬何耀金旻王素香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缩窄病理性脑血管造影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戴建平金旻徐晓彤董可辉高峰马宁王清河王桂红龚浠平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与新医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1)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形态学、路径分型 (LMA分型)”的实用性进行研究;(2)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颅内专用支架系统(Apollo支架),并...
关键词: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临床疗效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造影分型与内支架成形术
本文分析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经典治疗方法,但卒中率仍然较高.旁路移植手术未能改善其预后.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已有20余年的历史,结果并不...
姜卫剑杜彬王拥军戴建平王桂红王素香金旻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造影分型内支架成形术缺血性卒中
文献传递
失语症的常用评价方法被引量:33
2006年
目的:脑卒中后患有失语症的患者比例较多,致使患者交流困难,甚至丧失社会交往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1980-01/2004-01期间与失语症评价方法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phasia,estimate”,“aphasia,evaluate”,“aphasia,estimationmethod”,并限定语种为English;同时也检索中国医学期刊网1980-01/2004-01期间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失语症,评估”,“失语症,检测”,限定语言种类为汉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失语症评定方法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1篇关于失语症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排除8篇重复的同一研究试验。采用其余13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失语症的评估方法,国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TheTokenTest;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西部失语症检查;双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的标准语言试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HenryHead’sTest;WeisenburyandMcBride’sBattery;明尼苏达失语鉴别诊断;Porch交流能力指数;功能交流概貌测定;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结论:失语症的评估方法国内外有很多,如何依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程度,选择失语症的评估方法是判断失语症类型及制定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计划的关键问题。
曹京波赵纯金旻张玉梅
关键词:失语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