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祝礼

作品数:18 被引量:30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地震
  • 4篇断层
  • 4篇可视化
  • 3篇断层崖
  • 3篇三维可视化
  • 3篇汶川地震
  • 3篇沟谷
  • 3篇MS8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表破裂带
  • 2篇地貌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破裂带
  • 2篇裂带
  • 2篇滑移速率
  • 2篇构造地貌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表建筑
  • 1篇地形模型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北京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水利电力...

作者

  • 16篇邱祝礼
  • 10篇李海兵
  • 9篇司家亮
  • 6篇裴军令
  • 5篇李有利
  • 5篇孙知明
  • 4篇潘家伟
  • 4篇南峰
  • 4篇吴富峣
  • 3篇王宗秀
  • 3篇付小方
  • 3篇侯立玮
  • 2篇许志琴
  • 1篇陈华亮
  • 1篇易朝路
  • 1篇张丽军
  • 1篇陈松永
  • 1篇傅平
  • 1篇董国成
  • 1篇吴富晓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造成因的沟谷建模及可视化被引量:1
2007年
尝试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多个层次构建构造成因的沟谷形成、演变的动态地貌模型。同时,以新疆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嘴电站Ⅲ级阶地上的沟谷为例,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演算与可视化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所研究地区的沟谷演化规律,可以用来恢复古沟谷形态和预测将来的形态。
邱祝礼李有利南峰
关键词:沟谷
断层崖演化建模及动态三维可视化探讨
2007年
通过应用断层崖演化数学模型、建立计算机模型,并以塔西河逆断裂MF6切割Ⅱ级阶地形成断层崖为例,利用测量得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重现了断层形成的构造过程以及随后的坡地演化过程,使人形象地了解断层从古至今以及将来形态变化的完整时间序列。
邱祝礼李有利南峰
关键词:断层崖三维可视化
新疆奎屯河流域山前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化被引量:8
2005年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新疆奎屯河流域山前河流阶地和山前冲积扇的形态、结构以及时代进行了研究,并对奎屯河流域山前河流阶地和山前冲积扇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演化。奎屯河山前的阶地可以划分出四级连续的河流阶地。在阶地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四级阶地都发生了明显、复杂的变形。奎屯河山前四期冲积扇由南向北呈串珠状发育。北天山的构造活动对奎屯河山前地貌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峰李有利邱祝礼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河流阶地冲积扇
不规则DEM数据转换为TIN模型算法探讨及可视化被引量:7
2005年
空间数据分析和建模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DEM是空间数据的重要内容。TIN模型是DEM中存储和表示非规则数据的理想模型。好的TIN算法能快速逼真地显示与模拟地貌三维信息。从构建优越的DEM模型可导出其他地形要素。
邱祝礼李有利
关键词:数字地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
断层陡崖、沟谷演化模型及三维可视化被引量:2
2005年
扩散方程可以用来模拟某些坡地演化形态。无论是单一型断层崖还是复合型断层崖,通过断层崖的平均扩散年龄和初始错断时间,就能推断出它在某一时刻的具体形态。我们初步利用扩散方程的这一特性来探讨断层崖坡面演化过程的可视化方法,同时预测其未来的形态。对断层崖上的沟谷演化过程,我们也对其数学模型的构造和可视化方法进行了探讨。
邱祝礼李有利南峰
关键词:断层崖可视化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0
2009年
2008年汶川地震(M_s8.0)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沿约275km长的地表破裂带的同震滑移及其最大滑移量的确定,对认识和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滑移特征考察及其同震位移测量,发现沿映秀-北川破裂带分布南北两个滑移峰值区段,南段以深溪沟-虹口破裂段为中心,以逆冲为主伴随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6.7m,北段以北川破裂段为中心,以右旋走滑为主伴随逆冲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1~12m,南北两滑移峰值区段所代表的两次地表破裂事件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对北川段破裂带的精细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地震前后对比,在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一组获得该破裂段的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12~15m,最大垂直位移为11~12m,这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地震产生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最大斜向滑移量为14~17m,为整个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最大滑移量,是汶川地震的宏观震中。北川破裂段高角度的地震断裂、逆冲断裂面的倒转作用以及具最大滑移量的强烈变形作用是北川县城遭受到最强的地表破坏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具有走滑量和逆冲量近一致(走滑水平位移/逆冲垂直位移比值为1)的斜向逆冲作用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的重要机制。
李海兵司家亮付小方邱祝礼李宁J.Van der Woerd裴军令王宗秀侯立玮吴富峣
关键词:汶川地震宏观震中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阿什库勒断裂晚更新世滑移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潘家伟李海兵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司家亮裴军令吴富峣邱祝礼Marie-Luce Chevalier
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快速隆升作用: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5
2008年
喀喇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它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重要的地质边界。本文在岩石学、变形构造的研究基础上,对喀喇昆仑断裂带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噶尔盆地地区的喀喇昆仑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岩石的同构造矿物进行了^(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的矿物记录了从高温(>600℃)到低温(<250℃)条件下的连续变形,表现为近水平的右旋剪切运动转变成斜向的右旋正滑,使绿片岩相的变形作用叠加在中-高温变形之上,暗示出走滑过程中存在隆升作用,热年代学结果显示其连续剪切变形作用从早中新世以来至少持续到4Ma,并且出现三个快速冷却阶段:第一个快速冷却阶段为从25~22Ma 到21~18Ma 期间,可能代表的是浅部高温剪切过程中变形局部停止或减慢的过程;第二个快速冷却时期为从15Ma 到12~10Ma,是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开始形成以及主要河流深切过程阶段;9Ma 以来是第三个快速冷却过程,使阿伊拉日居山脉进一步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定形过程。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右旋错位距离以及不同层次变形特征,估算出喀喇昆仑断裂带长期滑移速率为8~10mm/a,伴随的隆升速率为1mm/a。从显微构造和热年代学证据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经历了强烈的右旋走滑运动的同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
李海兵VALLI FranckARNAUD Nicolas陈松永许志琴TAPPONNIER PaulLACASSIN Robin司家亮邱祝礼
关键词:走滑断裂热年代学冷却历史隆升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被引量:22
2008年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邱祝礼孙知明裴军令
关键词:滑移速率特征地震复发周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9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