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凝
- 作品数:31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同一供体二个受体同时心脏、肺脏移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王江宁许凝解强邹飒枫王艳俊隗玉川应朝辉
- 心脏和肺脏移植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终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自从1967年开始第一例心脏移植后的最初十年,曾经对成千上万终末期心衰病人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但由于免疫监测的技术问题,缺乏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1...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脏移植
- 肺癌骨转移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12年
- 骨转移是肺癌主要并发症之一,早期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局部持续性进行性刺痛和明显的压痛、病理性骨折、椎体转移的脊髓压迫、高血钙及一般状况下降等。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现有的报道差异较大,国内报道为30%~40%,国外报道为22%~64%目,但其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骨转移是肺癌患者晚期表现之一,
- 郭坤许凝
- 关键词:肺癌骨转移病理性骨折不适症状脊髓压迫椎体转移临床医生
- 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对肺内实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对97例肺实质性病灶进行穿刺活检,病灶直径2~10cm(平均4.2cm),病灶距胸膜深度0~8cm(平均3.4cm)。结果诊断肺癌73例,良性病(炎症、结核、结节病)21例,诊断率96.9%(94/97),病理不能确诊3例,其中2例手术确诊为肺鳞癌,1例随访2年无变化。术后并发症气胸8例,胸腔出血2例,咯血2例。结论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诊断率高的诊断方法,尤其适用于距离胸膜较近病灶。
- 谢家祺许凝黄景陶
- 关键词:CT引导肺活检术
- 榄香烯乳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胸腔积液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榄香烯乳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非小细胞肺癌并发胸腔积液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后,随机分为榄香烯乳组和高渗糖组(50%葡萄糖),观察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榄香烯乳组胸腔积液控制的有效率65.12%,不良反应发生率44.41%;高渗糖组胸腔积液控制的有效率37.5%,不良反应发生率93.75%。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差异性(P>0.05)。结论:榄香烯乳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疗效优于高渗糖,其不良反应相对少。
- 王艳俊许凝孙振峰赵颖马屹芳
- 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皮下组织封闭联合PCEA用于胸外科患者的术后镇痛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复方盐酸利多卡因(CL)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外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例行传统开胸肺癌及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复方盐酸利多卡因组(CL组)和单纯硬膜外自控镇痛组(E组)两组。术毕,CL组由术者实施CL20 ml肋间神经阻滞及切口皮下封闭,范围包括胸部切口上、下两个肋间以及皮下组织。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PCEA药物:芬太尼3μg/kg加0.125%布比卡因4支,用NaCl溶液稀释至总量100 ml。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48 h、72 h、4 d、5 d、6 d、7 d Prince2Henry(P2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下床时间、杜冷丁用量,并监测生命体征和术后并发症。结果:CL组各时点P2H疼痛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E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E组(P<0.05);术后PCA次数及杜冷丁用量明显少于E组;术后出现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例数少于E组;术后血压、心率升高幅度低于E组。结论:关胸前施行CL肋间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硬膜外等镇痛药用量、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更平稳。
- 疏楠许凝
- 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复方盐酸利多卡因传统开胸手术
- T_1期非小细胞肺癌清扫肺内淋巴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TNM分期(UICC 2011)中T_1期(肿物直径d≤3 cm)的原发性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尽可能找出对患者收益最大化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大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60例原发性周围型NSCL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4-76(57.91±7.75)岁。记录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情况。结果全组共清扫淋巴结1 208枚,平均每例清扫20.1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3枚,转移率为2.73%。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51患者。检出单纯第12和(或)13和(或)14组淋巴结转移者共3例,检出率为5.89%。对于T1期原发性周围型NSCLC,随着肿瘤直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实性病灶较非实性病灶[纯磨玻璃结节(p GGO)或混合磨玻璃结节(m GGO)]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非实性病灶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T_1期原发性周围型NSCLC的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物直径、性质、病理类型、影像学局部胸膜牵拉有关系,肺内第(12+13+14)组淋巴结清扫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单纯肺内淋巴结转移,对T_1期原发性NSCLC的分期的划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 陈健许凝栗新燕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
- 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腔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开展,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依然较低。Coello等[1]报道,Ⅰ期NSCLC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25%~50%,除患者自身条件外,肿瘤微转移是临床预后判断与实际疗效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胸膜腔微转移是造成NSCLC患者术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及肿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 鲁立军向冬喜许凝
- 关键词:胸膜腔微转移
- 肺硬化性血管瘤2例
- 2010年
- 鲁立军向冬喜郭坤许凝
-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
- 一种高倍扩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方法
- 2008年
- CD3单克隆抗体分别以包被和悬浮的方式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以不同的基本培养基(RPMI-1640、IMDM、DMEM/F-12(1∶1)和M199)以及抗氧化剂(2-巯基乙醇和亚硒酸钠)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分别测定细胞的扩增、表型(CD3CD56和CD25)和非MHC-限制性毒性(NK毒性和LAK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CD3单克隆抗体包被刺激方式的细胞集落和细胞扩增倍数大于悬浮刺激方式.基本培养基DMEM/F-12(1∶1)的扩增倍数优于其他3种基本培养基.抗氧化剂2-巯基乙醇和亚硒酸钠均有促进CD25抗原形成的作用,亚硒酸钠能提高CIK细胞的毒性,而2-巯基乙醇对于细胞的扩增有促进作用.建立了一种高倍扩增CIK细胞的方法,20 d细胞平均扩增倍数可以达到千倍以上.
- 段彦龙许凝杨桦安利佳
- 关键词:细胞扩增生物反应器
- 止痛在开胸术后研究进展
- 2014年
- 开胸术后切口疼痛是非常剧烈的,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甚至有的患者术后常有胸部麻木不适的感觉,时间可长达数月之久.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由于剧烈疼痛,限制了深呼吸及咳嗽,导致肺不张、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尤其对老年人,同时也延缓了胃肠功能的恢复,延长了进食时间,影响切口的愈合和机体功能的恢复.胸外科手术后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疼痛剧烈,而且是因为效果欠佳的镇痛将导致严重的肺部并发症或慢性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所以,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大的影响.
- 张鹏许凝
- 关键词:开胸术后止痛效果术后疼痛综合征术后切口疼痛胸外科手术后病理生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