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增辉
- 作品数:46 被引量:217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撬顶复位植骨治疗Hill-Sachs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在瞄准器配合下通过骨隧道撬顶复位+填塞植骨矫正Hill-Sachs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30具肩关节标本分为三组,每组10具标本,按照肱骨头凹陷性骨缺损的10%(A组)、20%(B组)和30%(C组)复制Hill-Sachs损伤.先埘各组骨缺损进行测量,再住瞄准器配合下,通过骨隧道对B组和C组进行撬顶复位,填塞植骨;然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B组和C组骨缺损在复位前后的横向弧长度、纵向弧长度、深度和体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复位前B组和C组骨缺损的横向弧长度为(10.9 ±1.4)mm和(16.3 ±2.3)mm;纵向弧长度为(22.4±2.4)mm和(28.0 ±2.2)mm;深度为(6.9±0.9)mm和(11.1 ±0.9)mm;体积为(708.7 ±93.9)mm3和(1 338.3 ±185.6)mm3.复位后B组和C组骨缺损的横向弧长度为(5.1 ±2.4)mm 和(7.6±3.6)mm;纵向弧长度为(10.5±4.9)mm和(12.3±5.3)mm;深度为(0.3 ±0.1)mm和(0.4±0.1)mm;体积为(48.9 ±16.1)mm3和(70.3±37.9)mm3.两组所有参数进行手术前后的配对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瞄准器配合下,通过骨隧道撬顶复位,填塞植骨能够有效修复肱骨头凹陷性骨缺损为20%~30%的Hill-Sachs损伤.
- 郝毅茹选良蒋增辉林杭何荐刘春
- 关键词:肩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肱骨头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35
- 2013年
- 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KP方法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3例,其中男18例,女45例,年龄62~91岁,平均75.3岁。所有患者为外伤后腰背部严重疼痛,行走受限,但均无神经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证实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症:骨质疏松63例,高血压37例,冠心病10例,贫血29例,糖尿病26例,慢阻肺11例,胃炎及消化性溃疡8例。回顾总结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63例患者中,手术前并发症9例(14.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7例(26.9%)。其中手术前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1例,电解质紊乱2例,尿路感染2例,中度贫血2例,电解质紊乱合并中度贫血1例,坠积性肺炎合并神智淡漠、谵妄1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中,骨水泥相关并发症9例(14.3%),其中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出现相关临床症状);非骨水泥相关并发症3例(4.76%),穿刺局部血肿1例,一过性神经损伤1例,术后左侧肋间神经痛1例;所有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7.93%)术后出现一过性的痛觉过敏。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不少见,经积极处理一般无严重后果,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桂先革茹选良蒋增辉宋柏杉
- 关键词:后凸成形术脊柱骨折手术后并发症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8
- 2018年
-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平均年龄(75.07±7.89)岁。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Sanders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55例)和功能不良组(19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术前基础疾病、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术中复位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尖顶距及是否康复师康复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骨密度、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复位情况、康复师康复,尖顶距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P=0.006,OR=0.077),康复师康复(P=0.006,OR=0.070),麻醉ASA分级(P<0.001,OR=0.049),营养状态(P=0.046,OR=0.188)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骨密度、康复师康复、麻醉ASA分级和营养状态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通过整合骨科、麻醉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学科,建立快速康复外科体系,可有效促进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 李庆庆桂先革蒋增辉茹选良
- 关键词:股骨髋骨折
-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钉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对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分析,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74例,男33例,...
- 李庆庆桂先革蒋增辉茹选良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髓内钉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 经皮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临床分析
-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对治疗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椎体骨质疏...
- 李守民茹选良端木群立宋柏杉张军毛谡蒋增辉王玮琪孙启才桂先革柳华顺刘春竺军高吴瑞凯钱志钢虞惊涛李庆庆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方韧带复合体
- 超顺磁性纳米多孔活性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目的】将具有超顺磁性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PLGA-PEG/Nano-HA/γ-FeO),以及不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PLGA-PEG/Nano-HA),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材料植入实验动物体内后加...
- 李庆庆茹选良桂先革蒋增辉
- 关键词:桡骨缺损顺磁性复合人工骨纳米多孔活性材料
- 文献传递
- 髂腹股沟入路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97髋平均五年的临床随访报告
- 髋臼发育不良是引起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病年龄低,如果不经治疗,病情进展较快,髋关节致残率高。许多作者已经阐述了髋臼发育不良与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关系。造成关节炎被认为是关节面的接...
- 黄野张洪徐辉蒋增辉
- 关键词:髋臼周围截骨术髂腹股沟入路股骨头临床随访
- 文献传递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椎体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治疗椎体后壁破裂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5例椎体后壁破裂,无神经损伤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均顺...
- 郝毅茹选良蒋增辉林杭何荐
-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 文献传递
- 经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观察经颈前入路椎间植骨融合(ACDF)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7月-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2例因不稳定Hangman骨折接受ACDF加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0岁,平均46.2岁.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4例,Ⅲ型1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2例,E级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评估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3d,1,3,6,12,24个月定期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盘高度、颈椎生理曲度、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7.7个月.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2.5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65.8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有吞咽不适,至3个月随访时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C2-3均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见融合器塌陷移位及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患者颈枕部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屈伸及旋转活动良好.2例ASIA分级D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术后最终ASIA分级均为E级.术前VAS为5.0(4.0,6.0)分,末次随访时为1.0(0,1.0)分(P<0.01).术前NDI评分为(28.5±6.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为(5.3±2.7)分(P<0.01).结论ACDF加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能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融合率、减少并发症少、减轻疼痛并改善颈部功能.
- 蒋增辉刘军辉赵凤东
- 关键词:枢椎HANGMAN骨折
-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术后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5
- 2009年
- 赵正旭蒋增辉林杭王玮琪
- 关键词:内窥镜后外侧入路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