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学旭

作品数:27 被引量:37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小麦
  • 4篇有机树脂
  • 4篇树脂
  • 4篇包埋
  • 4篇病斑
  • 4篇不完善粒
  • 3篇冬麦
  • 3篇冬小麦
  • 3篇区试
  • 3篇籽粒
  • 3篇小麦品质
  • 3篇黄淮
  • 3篇北部
  • 2篇蛋白质
  • 2篇冬麦区
  • 2篇有效期
  • 2篇玉米
  • 2篇中国小麦
  • 2篇湿面筋
  • 2篇热损伤

机构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河南省气候中...
  • 1篇北京市水产技...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27篇胡学旭
  • 25篇王步军
  • 18篇孙丽娟
  • 11篇李为喜
  • 9篇吴丽娜
  • 9篇陆伟
  • 9篇李静梅
  • 9篇周桂英
  • 8篇张慧杰
  • 8篇杨秀兰
  • 8篇王爽
  • 7篇宋敬可
  • 4篇张妍
  • 3篇孙娟
  • 3篇陆美斌
  • 2篇武力
  • 2篇吴丽
  • 1篇刘彤
  • 1篇杜文明
  • 1篇董晓丽

传媒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2篇农产品质量与...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种业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2008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小麦品种质量评价与年度报告编制
王步军周桂英杨秀兰胡学旭宋敬可王爽吴丽娜武力李静梅陆伟蒋国华陆美斌孙丽娟刘彤赵宝君赵娜
1、针对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中缺少质量信息这一问题,该项目首次系统的对全国主产区小麦进行了田间抽样、实验室检测和质量鉴评,建立了我国年度小麦质量数据库。2、完善了我国小麦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包括《小麦田间抽样操作规程(试行)...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谷物中12种真菌毒素被引量:49
2014年
建立了简单、快速、同步测定谷物中12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用80%乙腈水溶液振荡提取,多功能净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BEH C18色谱柱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检测,并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8,12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为0.016~1.000μg kg–1,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n=6)为60.0%~12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0.3%。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和检测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谷物样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残留的分离和定量检测。
孙娟李为喜张妍孙丽娟董晓丽胡学旭王步军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谷物真菌毒素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分析被引量:57
2006年
为给小麦生产及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小麦品种品质方面的信息,2003~2005年从全国各地征集了1334份小麦样品(包括369个品种),对其籽粒品质、面粉品质、面团特性及加工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83.28%),其次为最大阻力、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沉淀值、降落数值、延伸性、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低(2.44%、2.84%、6.06%)。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形成时间、沉淀值、最大阻力等品质性状在品种间和年度间变化较大。与国家标准相比对,2003、2004和2005年测试样品中分别达到强筋和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主要指标的品种数为7、24、39个和2、6、12个。与农业部1986、1990、1994年三次面包品质测定结果相比较,我国强筋小麦的烘焙品质呈逐步改良趋势。
昝香存周桂英吴丽娜王爽胡学旭陆伟王步军
关键词:小麦
国家小麦品种试验品质分类标准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对规范我国小麦品种品质分类,促进小麦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历年来国家小麦品种试验品质分类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当前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存在的问题,根据近10多年国内外小麦质量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为小麦品种试验品质分类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胡学旭郭利磊王乐凯田纪春王步军
关键词:小麦
2007年我国优质小麦质量状况
我国农业部自2003年起,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展战略,将我国11个优势农产品列为国家优先支持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小麦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方的小麦进行抽样检查,介绍了2007年我国小麦的质量情况。
王步军周桂英胡学旭吴丽娜杨秀兰宋敬可
关键词:小麦质量农产品区域规划
文献传递
小麦不完善粒标准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不完善粒标准样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小麦不完善粒标准样品选用虫蚀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和生霉粒,经有机树脂包埋制成。本发明制作的小麦不完善粒标准样品均匀性、稳定性好,容易保存,有效期可达10年以上,...
张慧杰王步军李静梅李为喜孙丽娟胡学旭
文献传递
不同粒径分布对全籽粒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分析不同粒径大小分布对不同淀粉含量全籽粒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选取淀粉质量分数66%~77%的玉米,通过小型实验磨研磨得到不同粒径的全籽粒玉米粉,研究粒径大小分布、主要成分、损伤淀粉等指标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其糊化能力、凝胶特性影响明显,特别是小颗粒粒径大小影响明显,但对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平均粒径和小颗粒粒径越小、颗粒表面积越大时,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玉米粉间糊化能力差异越显著,总淀粉越多、脂肪和蛋白越少也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小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凝胶抗剪切能力越差,玉米粉间凝胶特性差异越明显,总淀粉和损伤淀粉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降低,也降低凝胶抗剪切能力;粒径大小与分布对玉米粉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增加、脂肪减少,提高凝胶回生能力。
孙丽娟胡学旭张妍李静梅王步军
关键词:粒径分布淀粉含量玉米粉糊化特性
中国两大优势产区小麦重金属镉含量调查与膳食暴露评估被引量:41
2015年
【目的】分析中国两大小麦优势产区小麦重金属镉的污染水平和特点,明确不同消费人群食用小麦引起的镉膳食暴露风险,以期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两大小麦优势产区的8个省(市)采集2013年收获的小麦样品393份,利用低温消解进行前处理,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全部小麦样品中镉浓度,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小麦镉的含量差异。结合中国不同消费人群的小麦消费数据和体重信息,利用非参数概率方法对小麦镉的膳食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中国两大小麦优势产区的小麦镉含量均值为(0.032±0.051)mg·kg-1,97.5%的小麦样本镉含量低于国家限量要求。长江中下游优势产区的小麦镉含量均值为(0.060±0.091)mg·kg-1,黄淮海优势产区的小麦镉含量均值为(0.024±0.025)mg·kg-1,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产区的小麦镉含量水平显著高于黄淮海小麦优势产区的小麦镉含量水平,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小麦镉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不同消费人群对于小麦镉的膳食暴露风险不同,总体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低龄高于高龄,18岁以下的消费人群呈现女性高于男性,18岁以上的消费人群则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中国不同消费人群对于小麦镉的平均暴露量为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PTMI(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25μg·kg-1bw)的9.0%—16.8%,P97.5百分位数暴露量为PTMI的28.9%—53.8%,暴露量最高值出现在4—7岁女童,暴露量最低值出现在60—70岁女性。中国城市消费人群对于小麦镉的膳食暴露风险表现为:低龄高于高龄,男性高于女性,但60—70岁的城市消费人群中女性偏高于男性,并且城市女性消费人群中14—18岁和45—60岁两个年龄段的暴露量偏低,中国城市消费人群对于小麦镉的平均暴露量为PTMI的7.3%—13.1%,P97.5百
陆美斌陈志军李为喜胡学旭李静梅王步军
关键词:小麦
小麦品质实验室比对结果分析
2016年
目的检验实验室间测量准确度,探讨评定小规模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分析方法。方法选择国内4家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强筋、中筋和弱筋3类不同品质类型样品8个面粉品质参数进行重复测定。结果不同实验室品质参数存在准确度差异,实验室C中筋样品蛋白质含量和弱筋样品吸水量、实验室D强筋样品吸水量和中筋样品形成时间的重复性标准差为离群值,达到柯克伦检验1%显著水平;实验室B弱筋样品拉伸面积、实验室C中筋样品蛋白质含量测定值为离群值,达到格拉布斯检验1%显著水平。初始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室B和实验室C出现系统性偏离,其中实验室B在弱筋样品拉伸面积,实验室C在中筋样品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不满意"。结论小规模试验检测能力评定,应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判定离群值,初始能力评价采用经典法更为合适,稳健统计法和分割样品设计可作为实验室能力评价参考。
胡学旭孙丽娟戴常军孙彩玲余大杰王步军
关键词:小麦粉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真菌毒素污染防控及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解不同杀菌剂及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所造成的真菌毒素防控效果及所用杀菌剂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对信阳、襄阳两地区小麦主栽品种连续两年分别喷施不同种类、不同次数的杀菌剂,通过LC-MS/MS测定小麦中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各杀菌剂残留量,分析不同杀菌剂对小麦中DON累积量的影响,并对小麦籽粒中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50%多菌灵WP、25%氰烯菌酯SC、25%咪鲜胺EC、70%甲基托布津WP)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麦中DON含量。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小麦中DON含量呈下降趋势(除多菌灵外)。喷施50%多菌灵1次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明显增加,较对照增加7%(信阳)、18%(襄阳),当喷施次数增加至2、3、4次,籽粒中DON累积量分别降至对照的55%~65%、24%~39%及20%~27%。25%咪鲜胺EC喷施3次后籽粒中DON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继续增加喷施次数,DON含量并未显著降低。25%氰烯菌酯SC对DON防控效果最佳,喷施1、2、3、4次小麦籽粒中DON毒素降至对照的42%~58%、29%~49%、12%~21%及6%~10%。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对籽粒中DON的影响与25%氰烯菌酯SC效果相差不大,喷施4次可使DON降至6%~12%。4种杀菌剂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均随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最大,当施药4次后,信阳、襄阳两地小麦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502.54μg·kg^(-1)、547.38μg·kg^(-1),均超过国家粮食安全限量水平,而其余三种农药残留量较低,均在安全限量范围内。研究结果还发现,小麦籽粒中的杀菌剂残留量与毒素DON的累积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施药次数与其残留量成正相关关系。因而,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等小麦赤霉病易流行地区,建议于小麦扬花期及时喷施2~3次防控效果良好的杀菌剂,既能达到防控真菌毒素污染又可避免杀菌剂残留过高带来的安全隐患,以保证小麦安
吴丽孙娟张慧杰张慧杰胡学旭李为喜孙丽娟张妍杜文明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杀菌剂残留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