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菁

作品数:1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白头鹎
  • 3篇地理变异
  • 3篇亚种
  • 3篇种群
  • 3篇鸣唱
  • 2篇鸣声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1篇地理种群
  • 1篇地球
  • 1篇动物学
  • 1篇性别
  • 1篇性状
  • 1篇雄鸟
  • 1篇学时
  • 1篇野外实践
  • 1篇野外实践教学
  • 1篇宜居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分布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杨晓菁
  • 4篇雷富民
  • 3篇顾延生
  • 2篇程丹丹
  • 2篇葛继稳
  • 1篇郑敏
  • 1篇李继红
  • 1篇马相如
  • 1篇尹祚华
  • 1篇冯亮
  • 1篇张运晨
  • 1篇汪海兵
  • 1篇徐琳
  • 1篇张菁

传媒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第九届全国野...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时缩减背景下动物学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尝试被引量:2
2017年
动物学是一门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普遍缩减学时的大环境下,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在动物学理论及其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改进尝试。
杨晓菁顾延生李继红马相如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改进
武汉市区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地理变异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小型鸣禽。本文以武汉市区白头鹎的鸣唱为研究对象,采用运用Avisoft SAS-Lab Processing(德国)鸟声分析软件对其...
杨晓菁雷富民
关键词:地理变异
文献传递
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被引量:11
2008年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具有1-3种基本鸣唱型,每只个体能唱6.7(4-14)种音节类型。平均每个鸣唱由5.0(3-11)个音节、4.6(3-8)种音节类型组成。白头鹎的鸣唱顺序模式为平稳过渡型,并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或重复不同次数;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每只个体每种基本鸣唱型至少具有2.0(1-5)个变异类型,这种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共享,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明显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杨晓菁雷富民
关键词:白头鹎
中国大陆地区白头鹎两个亚种的表型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选取体长、翅长、尾长、跗长、嘴峰长、嘴宽、嘴高共7个量度指标,对在我国大陆地区分布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两个亚种共331号标本(指名亚种P.s.sinensis239个,两广亚种P.s.hainanus92个)进行了测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指名亚种的翅长、跗长、嘴宽和嘴高均大于两广亚种。指名亚种性别间的翅长、尾长、跗长、嘴高和体长差异显著,而两广亚种性别间翅长、尾长、跗长、嘴峰长和嘴宽差异显著,均是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将两个亚种的各量度性状与纬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的体长与纬度呈弱的负相关,两广亚种的嘴高与纬度呈弱的正相关,其雄性个体的跗长与纬度呈正相关。此外,对白头鹎指名亚种枕部白斑的宽窄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数量化,发现其宽度随季节而变化,在繁殖季节达到最大,支持其起饰羽作用的假说。
杨晓菁尹祚华雷富民
关键词:白头鹎亚种性别纬度
白头鹎种群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地理变异
杨晓菁
关键词:白头鹎数量性状地理变异亚种
“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高等学校中生物学专业开设"普通生态学"开设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并不多,但野外实践是学生将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步骤,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面向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本文以中国...
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
文献传递
“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优秀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致力于宜居地球管理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这一里程碑式的行动必将掀起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的新浪潮。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生态学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体系构建及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等。“生态学概论”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立足我校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优势,体现生态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讲述美丽中国与宜居地球视野下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关注热点。总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迫切需求,而且高度契合我校学科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顾延生郑敏程丹丹杨晓菁葛继稳蒋永光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欧洲千里光在中国入侵状况的初步调查被引量:5
2018年
欧洲千里光是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在中国为入侵植物。目前我国对欧洲千里光入侵状况研究很少,且不同文献对其分布的描述也不一致。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数据库记录,澄清欧洲千里光在中国的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湖北、黑龙江、青海等9个省份的野外调查,初步分析了欧洲千里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和入侵现状。结果表明:欧洲千里光在中国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上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和台湾20个省份(自治区或直辖市)都有分布;欧洲千里光可能沿着公路进行传播,在农田生境中生长最好;目前欧洲千里光在中国的入侵风险较小,个别地区存在潜在危害;对分布记录较多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尤其是农田应进行长期监测,一旦发现欧洲千里光扩散,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控制其危害。
田忠赛程丹丹徐琳徐琳杨晓菁杨晓菁
关键词:植物分布外来植物
中国大陆地区白头鹎两个亚种的鸣声回放实验
鸣声回放实验可以探讨鸟类的种间、种内的分化关系.本研究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不同亚种间(P.s.sinensis& P.s.hainanus)、同一亚种内不同地理种群...
杨晓菁
关键词:地理种群生殖隔离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近期向北快速扩张促进了鸣声通讯行为分化
邢晓莹Per. Alstr(o)m杨晓菁雷富民
关键词:白头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