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敏

作品数:61 被引量:366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建筑科学
  • 5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污染
  • 14篇土壤
  • 7篇绿地
  • 6篇湿地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6篇下凹式绿地
  • 6篇径流
  • 6篇根际
  • 5篇植物
  • 5篇污染物
  • 5篇降雨径流
  • 4篇湿地土壤
  • 4篇土壤重金属
  • 4篇土壤重金属污...
  • 4篇重金属污染
  • 4篇根际土
  • 4篇根际土壤
  • 3篇地表水
  • 3篇雨水

机构

  • 58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上海勘测设计...
  • 3篇中国长江三峡...
  • 2篇北京市环境保...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水科学...
  • 1篇北京基亚特环...
  • 1篇河南省交通规...

作者

  • 58篇李敏
  • 10篇孙德智
  • 6篇宋明阳
  • 6篇朱静
  • 5篇王闪
  • 5篇袁溪
  • 5篇赵暾
  • 4篇曹琪
  • 4篇杨航
  • 4篇魏祥甲
  • 4篇曲博
  • 4篇潘忠成
  • 4篇张晶
  • 4篇朱芸芸
  • 3篇宫存鹏
  • 3篇刘双
  • 3篇其美
  • 2篇孙福红
  • 2篇刘晶晶
  • 2篇冯承莲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4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工程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化学
  • 2篇环境科学与管...
  • 2篇2016中国...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给水排水
  • 1篇土壤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1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污染河道修复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12
2019年
针对微污染河道,从净化机理、构成和类型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生物膜技术这3种主要的河道修复技术。通过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对比总结3种修复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其在开展河道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上所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为开展微污染河道修复工程提供依据和参考,以达到长远治理效果。
蒋宇豪李敏唐明哲
在线超声作用下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机制
2012年
在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中引用在线超声技术来控制膜污染,考察了在线超声对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在线超声作用下的膜污染机制。结果表明:在线超声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的跨膜压差(TMP)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普通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可延长膜清洗周期约51%。在线超声作用下,污泥平均粒径降低约70μm,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增加(14±5)mg/g,混合液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有所降低;同时,在线超声使得污泥浓度和混合液粘度降低,从而改善了混合液的过滤性,有助于膜污染的控制。分析表明,在线超声能够减少膜表面不可逆污染的发生,膜的主要污染机制为泥饼层污染。
汪媛李敏宫存鹏陈晓民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
下凹式绿地对模拟城市降雨径流中COD的削减效果研究
以人工配水模拟城市降雨径流,研究了下凹式绿地实验装置对径流中有机物(COD)的削减效果,探讨了降雨强度、径流污染浓度和下凹式绿地雨水口高度对COD的削减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中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不...
徐心竹李希王闪李敏姜洁孙德智
关键词:市政工程下凹式绿地降雨径流有机物
文献传递
雨水的混凝处理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烧杯混凝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对模拟雨水及实际的天然降雨、屋面径流雨水和道路径流雨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确定了最优的药剂投加量;同时对实际雨水进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雨水中主要荧光物质为类蛋白质类。对于模拟雨水,PAC对TP去除效果较好,但对于COD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实际雨水,PAC对于各污染物去除效果均较好,天然降雨、屋面径流雨水和道路径流雨水的PAC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5 mg/L、10~20 mg/L和25~25 mg/L。这样不仅能节省药剂、降低工程费用,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的混凝沉淀处理效果。
任依丽李敏
关键词:混凝沉淀聚合氯化铝三维荧光光谱
湿地植物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以野鸭湖湿地中3种典型湿地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植酸酶的活性随植物生长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不同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际磷酸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磷酸酶的活性,表现出酶的根际效应;比较整个研究周期不同植物根际磷酸酶活性均值,磷酸单酯酶活性均值在芦苇根际土壤最高,为1.5 mg PhOH/(g·h),磷酸二酯酶和植酸酶活性均值都在扁秆藨草根际表现出最高活性,分别为170.5μg PN/(g·h)和7.44μg P/(g·min);磷酸酶活性一般在植物衰亡期达到最高值,因为衰亡期枯落物的增加导致微生物数量及代谢程度达到峰值,也说明微生物所分泌的磷酸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磷酸酶也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种土壤磷酸酶与pH值均成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H的降低有利于提高磷酸酶活性。磷酸单酯酶、植酸酶的活性又分别与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总氮含量升高分别有利于磷酸单酯酶、植酸酶活性的提高。
朱芸芸李敏曲博赵暾滕泽栋
关键词:磷酸酶根际湿地植物
外源有机酸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长期施用有机肥造成的土壤磷库富集问题,已成为目前"农业生态稳定与安全"领域关注的世界性焦点。如何缓解土壤中磷肥的老化、固定以及如何重新利用土壤中潜在磷素,对解决磷在农业生产中所引起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本...
朱静李敏滕泽栋
关键词:土壤磷有机酸有效磷
文献传递
湿地挺水植物根系土壤中的磷形态变化与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以野鸭湖湿地中扁秆藨草、芦苇和茭白3种优势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和有机磷进行分级提取,分析了不同形态磷的含量特点和分布规律,探讨了植物对磷素的潜在吸收机制.结果表明,根际Ca-P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Ex-P、Fe-P和Oc-P相反.4种形态有机磷含量均为根际高于非根际,表现出累积的趋势.根际Ca-P/TP值显著小于非根际,说明植物将有效性低的Ca-P形态大量转化为其他形态无机磷以供自身利用;根际HR-OP/TP值小于非根际,而MR-OP/TP大于非根际,表明稳定有机磷形态有向活性高的有机磷转化的趋势;TIP/TP均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TOP/TP根际大于非根际,推测根系在吸收利用磷素的过程中主要吸收无机磷,同时积聚大量有机磷供转化后利用.
刘晶晶李敏曲博其美
关键词:挺水植物根际
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研究
利用自制的柱状采泥器分层采集了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的柱状样,分析了土壤中总磷(TP)、有机质(OM)和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及变化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BAP各形态之间及其与TP和OM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质和...
刘双李敏宗宁曹琪
关键词:湿地土壤生物生物可利用磷
野鸭湖湿地土壤对正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及机理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北京市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吸附正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水中正磷酸盐的吸附在5h后基本达到平衡;Langmuir交叉型吸附等温式可较好地描述土壤对正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过程;水体pH值对土壤吸附正磷酸盐具有显著影响,pH值在8左右时,吸附量最大;土壤对正磷酸盐的吸附量随水中有机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有机质质量浓度为100mg/L时,吸附量最大,3#、5#和7#土壤样品的吸附量分别比有机质浓度为0时增加了37.81%、35.52%和64.98%。此外,对吸附正磷酸盐前后的土壤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高岭石是影响土壤吸附正磷酸盐的主要成分。
张晶李敏杨航孙德智
关键词:湿地土壤正磷酸盐有机质
镧基MOF/聚丙烯腈电纺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磷的吸附性能
2025年
镧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La-MOFs)对磷酸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传统的粉体材料不易回收,在实际环境中难以应用。该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La-MOFs粉体材料,将其与聚丙烯腈(PAN)纺丝液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不同La-MOFs负载量的La-MOFs/PAN纤维材料,并探讨了其对磷的吸附性能。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E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结果表明,La-MOFs负载在PAN纳米纤维中,且结晶度良好、分布均匀。9%负载量的La-MOFs/PAN纤维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最大,磷酸盐的吸附主要与纤维材料上负载的La-MOFs相关。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MOFs/PAN纤维材料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42.17 mg·g^(−1)。当pH为6~7时,材料可保持较好的磷吸附效果。在竞争阴、阳离子存在时,材料对磷酸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该材料的再生效果较好,再生循环3次吸附性能维持不变。结合表征手段分析,La-MOFs/PAN纤维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有静电吸引、内球络合和沉淀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可为La-MOFs材料吸附磷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樊克玉何琴琴张伟杰王林涛季骁楠郭亚丽胡伟李敏
关键词:聚丙烯腈静电纺丝磷酸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