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晖

作品数:74 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2篇细胞
  • 14篇微囊藻
  • 12篇藻毒素
  • 10篇微囊藻毒素
  • 9篇毒性
  • 9篇染发剂
  • 7篇氧化型染发剂
  • 7篇藻菌
  • 7篇溶藻菌
  • 6篇太湖
  • 6篇煤烟
  • 5篇遗传毒性
  • 5篇降解
  • 5篇角朊
  • 5篇角朊细胞
  • 4篇蛋白
  • 4篇生物降解
  • 4篇基因
  • 4篇教学
  • 4篇固定化

机构

  • 60篇东南大学
  • 7篇南京铁道医学...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上海市疾病预...
  • 3篇盐城卫生职业...
  • 2篇天津铁路分局...
  • 1篇铁道部劳动卫...
  • 1篇天普大学

作者

  • 66篇李云晖
  • 46篇浦跃朴
  • 42篇尹立红
  • 11篇刘冉
  • 10篇梁戈玉
  • 9篇吕冬梅
  • 8篇李新松
  • 7篇李晓波
  • 5篇姚琛
  • 4篇张徐军
  • 4篇袁慧
  • 4篇韩运双
  • 4篇杨薇
  • 4篇周德灏
  • 4篇戴修道
  • 3篇袁春伟
  • 3篇张荣泉
  • 3篇蔡红星
  • 3篇马桂芳
  • 3篇张娟

传媒

  • 6篇癌变.畸变....
  • 5篇环境与健康杂...
  • 5篇东南大学学报...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第八届全国环...
  • 2篇南京铁道医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劳动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铁道劳动安全...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 6篇2002
  • 7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烟对大鼠肺细胞氧化性损伤作用途径的探讨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煤烟导致肺Ⅱ型细胞氧化性损伤的途径。方法 通过加入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作为实验干预手段,采用MTT法观察其对煤烟所致大鼠肺Ⅱ型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加入10mmol/L 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维生素C后的实验组细胞毒性均有所下降,而甘露醇没有观察到类似的作用。结论 煤烟可以通过产生氧自由基或脂质过氧化物等多种途径对机体造成氧化性损伤。
李云晖浦跃朴尹立红张荣泉
关键词:煤烟自由基肺细胞抗氧化剂氧化性损伤
低功率低频超声对微囊藻与藻毒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低功率低频超声去除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作用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设立对照组和超声处理组,分别应用3.4 W、15 W、29 W、44 W的20 kHz低频率超声对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和微囊藻毒...
杨飞李小琴周艺尹立红吴巍李云晖浦跃朴
关键词:超声辐照藻毒素微囊藻降解率
文献传递
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皮肤细胞DNA、脂质和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皮肤角朊细胞DNA和脂质合成能力及对真皮成纤维细胞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氧化型染发剂的 2种主要成分双氧水 (H2 O2 )和对苯二胺 (PPD)及两者的混合物对大鼠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行染毒 ,然后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产物的掺入 ,在BeckmanLS 5 0 0 0TD液体闪烁仪上测定cpm值。结果 :经12h染毒后 ,受试样品对大鼠皮肤细胞的DNA、脂质和蛋白质合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 ,细胞毒性逐渐增强 ,染毒剂量与cpm值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氧化型染发剂对皮肤细胞DNA、脂质和蛋白质合成能力有抑制作用 。
吕冬梅浦跃朴尹立红李云晖戴修道杨薇周德灏
关键词:氧化型染发剂皮肤细胞DNA合成
2009年无锡市滨湖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分析无锡市滨湖区200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无锡市滨湖区年疫情监测资料,计算构成和发病率。[结果]无锡市滨湖区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159例,发病率为156.6216/10万,死亡0例。地区分布广泛,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最高年龄段0~5岁占93.87%。[结论]加强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做好家庭、托幼机构的消毒、健康教育工作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黄文光刘俊华刘婷李云晖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发病率EV71肠道病毒感染
铁路危险品货运站空气污染物的致遗传毒性作用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采用SOS/umu 试验和SOS 原位试验,对铁路危险品货运站( 以下简称危货站) 空气污染物的致遗传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加S9 活化系统的条件下,危货站空气污染颗粒提取物具有致遗传毒性作用,可使TA1535/PSK1002 菌株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量增加,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加入S9 活化系统后,则SOS/umu 试验阴性。同时,应用SOS 原位法,对危货站空气污染的综合致遗传毒性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显示,随采样体积的增加,β半乳糖苷酶的量也增加,采样体积与酶诱导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张徐军浦跃朴李云晖吕冬梅卢玉川
关键词:危险品空气污染遗传毒性
导电聚吡咯膜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及在煤烟遗传毒性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导电聚吡咯膜细胞原代培养技术的建立与特性探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大鼠表皮和肺细胞原代培养条件筛选的正交试验;2.大鼠表皮和肺细胞导电聚吡咯膜原代培养技术的建立;3.大鼠表皮和肺细胞导电聚吡咯膜原代培...
李云晖
文献传递
胃癌组织中c-Me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c-Me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盐城市第一、三人民医院外科接诊、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石蜡标本69例,另取同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0例以及正常胃黏膜标本20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Met蛋白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1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和癌旁组织中c-Met mRNA的表达。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c-Met蛋白与胃癌标志物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的关系。结果:c-Me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2%,明显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均P<0.01);c-Me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c-Met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0.20±0.12)vs(0.03±0.02),P<0.01]。OPN、MMP-9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且c-Met蛋白的表达与OPN、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Met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OPN、MMP-9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性。
马桂芳蔡红星丁凤云李云晖刘冉
关键词:胃癌原癌基因C-MET基质金属蛋白酶
导电聚吡咯膜技术应用于大鼠角朊细胞原代培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在大鼠角朊细胞原代培养的基础上 ,建立导电聚吡咯膜角朊细胞原代培养技术 ,并探讨了导电聚吡咯膜对角朊细胞体外生长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单纯聚吡咯膜或导电刺激对角朊细胞生长的作用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导电聚吡咯膜可以有效地促进角朊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且对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培养时间的大鼠角朊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也有显著性差别。在降低常规培养条件下所需要的细胞种植密度的同时 ,可以将角朊细胞生长融合培养时间缩短约
浦跃朴李云晖袁春伟江怡
关键词:电刺激角朊细胞原代培养
烹调食物中杂环胺的产生与预防被引量:2
1997年
烹调食物中杂环胺的产生与预防李云晖1译浦跃朴1校食物烹饪及加工除了可使食物具有可食性外,还会产生一些危害食用者健康的遗传性毒物,如亚硝胺、多环芳烃(PAHs)、杂环胺(HCAs)等。1977年Sugimura从食物中分离出了HCAs,并检测出HCAs...
李云晖
关键词:烹调食物杂环胺
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固定化溶藻菌对藻类和藻毒素的生物降解作用
目的:研究新型人工介质聚已内酯纳米纤维膜(NMP)固定化溶藻菌对于太湖铜绿微囊藻与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作用。 方法:采用电纺法制备了聚已内酯纳米纤维膜(NMP)。将从太湖水体中分离到的假单胞菌属溶藻菌固定化在聚...
于光李云晖尹立红李新松姚琛浦跃朴
关键词:溶藻菌人工介质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