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政 作品数:51 被引量:196 H指数:8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良性结节性病变的病理鉴别诊断 被引量:8 2004年 丛文铭 张树辉 朱忠政 董辉关键词: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10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s)EGFR外显子18、19和21的突变情况,并与国外报道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共检测26例EGFR突变(25.7%),显著高于西方国家报道的数字,其中以腺癌、非吸烟者和女性突变率较高。结论中国人NSCLCs的EGFR突变率高于西方人种,更适宜靶向药物的治疗。 姜斌 朱冠山 刘峰 龚圣济 姚宝娣 钟镭 朱忠政 曾骥孟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突变 TP53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肝转移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TP53基因C-8343G、C-1863T及第72密码子(R72P)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肝转移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21例伴肝转移CRC与性别、年龄匹配的280例不伴肝转移CRC的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C-8343G和C-1863T基因型分布在伴和不伴肝转移的两组CRC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72P增加CRC肝转移的发生风险:与PP基因型相比,RP基因型、RR基因型和R等位基因携带者(RP或RR基因型)的肝转移风险分别增加至2.21倍(95%CI:1.13—4.33)、2.26倍(95%CI:1.03—4.94)和2.22倍(95%CI:1.16。4.26)。CRC组织中P53表达状态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53表达阳性者,72R携带者的肝转移风险与PP基因型相比进一步增加至3.28倍(95%CI:1.21—8.88);而对于P53表达阴性者,PP基因型与72R携带者的肝转移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为1.37,95%CI:0.52—3.62)。结论TP53 72R增加CRC,特别是P53表达阳性CRC的肝转移风险,可作为CRC肝转移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C-8343G和C-1863T可能均与CRC肝转移风险无关。 王爱忠 朱忠政 丛文铭 贾杭若 金夏祥 何向蕾 朱冠山关键词:结直肠癌 肝转移 P53表达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在有无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背景下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R72P)与中国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469例HCC(HBsAg阴性110例、HBsAg阳性359例)与567名对照(HBsAg阴性430例、HBsAg阳性137例)的p53 R72P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全样本以及HBsAg阳性样本的HCC与对照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HBsAg阴性人群中,72P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9,95%CI=1.25~2.27).与R/R基因型相比,R/P的HCC风险增加至1.73倍(95%CI=0.93~3.11),P/P的HCC风险显著增加至3.29倍(95%CI=1.58~6.86).携带72P的男性个体、HCC家族史阳性个体的HCC风险分别进一步增加至9.39倍(95%CI=3.08~28.62)和11.14倍(95%CI=1.62~76.67).结论 p53 72P增加HBsAg阴性中国人的HCC风险,并与男性、HCC家族史在增加HCC风险中有协同作用. 朱忠政 丛文铭 朱冠山 刘淑芳 冼志红 吴伟清 张秀忠 王艳华 吴孟超关键词:肝细胞癌 P53基因 乙型肝炎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该研究计划对大样本的(500对以上)HCC人群和对照人群进行p53 Arg72Pro、M6P/IGF2R Asn2020Ser、MTHFR C677T、CCND1A870G、E-cadherin C-160A、hOGG1... 朱忠政关键词:肝细胞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P53基因 MTHFR基因 E-CADHERIN基因 文献传递 DNA拷贝数变异与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DNA拷贝数变异(CNA)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对47例HBV相关HCC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CNA情况进行检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CNAs对HCC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6q11.2-22.1是否丢失对HCC术后复发有显著影响(P=0.001),而基因组内其他CNAs均与复发无关。与16q11.2-22.1未丢失者相比,16q11.2-22.1丢失HCC患者的术后复发危险比(HR)为4.59(95%CI=1.64~12.84,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16q11.2-22.1是否丢失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HR=4.64,95%CI=1.65~13.06,P=0.004)。结论染色体片段16q11.2-22.1是否丢失是预测HBV相关HCC术后肝内复发的有效指标。 闻炳基 朱忠政 贺松琴 胡柳燕 董辉 王爱忠 丛文铭关键词: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拷贝数变异 肝细胞癌 肝内复发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与结直肠癌(CR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方法检测CRC 449例与对照672例的MTHFR C677T的基因型分布及差异.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表示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OR值均经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和一级亲属CRC家族史等因素校正.结果:CRC组677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为CRC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0,95%CI:0.58-0.83,P<0.01).与CC纯合子相比,CT杂合子的CRC风险显著降低至0.73倍(95%CI:0.56-0.95,P<0.05),而TT纯合子的CRC风险进一步降至0.47倍(95%CI:0.33-0.68,P<0.01).在非饮酒人群中,C677T的CRC风险保护效应略有增强;而在饮酒人群中,CT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CRC发病风险虽仍低于CC基因型携带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RC人群中,荷大肿瘤(最大直径>4cm)者携带TT基因型的比例高于荷小肿瘤者(16.3% vs 8.3%,P<0.05);荷黏液腺癌者携带TT基因型的比例高于荷乳头状腺癌及管状腺癌者(22.2% vs 17.1%,10.3%,P=0.084).结论:MTHFR C677T降低CRC发病风险,饮酒可能削弱该多态的CRC风险保护效应.TT基因型可能与CRC肿瘤进展有关. 金夏祥 朱忠政 王爱忠 贾杭若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遗传易感性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003年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5.0×105~1.0×106病例.在我国,HCC已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位.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最为重视.研究表明,全世界现有4亿慢性HBV携带者,80%以上的HCC患者伴有HBV感染,持续HBV感染者发生HCC的机率比正常人高100~200倍;60%~80% HCV感染者将转为慢性,最终将有20%发展为HCC,而HCV相关肝硬化患者15年的累计HCC发生率将达到60%~75%.我们将HBV和HCV感染在HCC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阐述. 朱忠政 丛文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肝癌 HIFU序贯放疗治疗食管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2024年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通过高强度聚焦的超声波在局部组织聚集成为一个焦点,使交点处组织的温度迅速升高,组织吸收声能并转化成热能后发生凝固性坏死。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行2次LFP方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病情进展,腹膜区包块较前明显增大,鳞状细胞癌抗原持续增高,后给予2次HIFU序贯放疗,PET-CT示腹膜后病灶形态缩小,病灶肿瘤活性明显减低。该治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谢蓉嘉 刘竹青 朱忠政 许青关键词:食管癌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高强度聚焦超声 NLR和IFN-γ在预测晚期肠癌患者接受PD-1抗体及VEGF抑制剂治疗的临床应答和生存中的作用 2024年 【背景】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MSS/p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临床效果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γ干扰素(IFN-γ)在接受PD-1抗体、VEGF抑制剂治疗的mCRC中的预后和预测作用。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多线治疗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少,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已推荐呋奎替尼用于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三线治疗。REGONIVO研究提示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单抗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36%,中位PFS时间为7.9个月[1]。另外1篇文献报道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或呋奎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2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2.5%[2]。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会议上报道了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Ⅰb-Ⅱ期篮子研究结果,中位PFS时间为6.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8个月,ORR为27.3%,DCR为95.5%。这些提示信迪利单抗可能增效呋奎替尼治疗疗效。后续关于PD-1抗体联合VEGF抑制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提示如何筛选出可从PD-1抗体联合VEGF抑制剂治疗中获益人群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VEGF抑制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减少肿瘤浸润巨噬细胞、富集M1型巨噬细胞表型、增强T淋巴细胞活化、减少调节性T淋巴细胞浸润以及降低抑制检查点表达(如吲哚胺2,3-双加氧酶)。然而,但这些方法都是需要患者的组织来获取免疫浸润相关信息,因此有人使用液体标本(如血液)来探索与治疗反应相关的分子机制,但MSS/pMMR mCRC患者外周血的免疫学状态及其作为预后指标的作用尚不清楚。 刘竹青 谢蓉嘉 朱忠政 许青关键词:调节性T淋巴细胞 VEGF抑制剂 转移性结直肠癌 晚期结直肠癌 晚期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