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宅
- 作品数:35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0年石家庄市布鲁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逐渐回升,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解石家庄市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2010年在石家庄市进行调查,希望发现当前布病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施治,提高防治效果。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在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门诊,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选择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就诊,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确诊110例布病患者,其中80例成功回访,并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同时调查了石家庄市辖区未患病的牛、羊密切接触者110例,了解他们接受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的情况。
- 张双宅刘维华张弘徐保红高伟利
-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数据收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
-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非特异凝集的鉴别
- 2015年
- 目的鉴别血浆所形成的非特异性虎红平板凝集,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门诊同时采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疑似病人的普通血和抗凝血,室温放置1 h后离心,分离血清和血浆。对布鲁氏菌微量凝集试验阳性、阴性的血清和血浆两种标本同时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仔细观察凝集现象。结果布病阳性血清所产生的凝集呈均匀的颗粒状,而且随着抗体滴度的升高,凝集速度更快、颗粒更大;布病阳性血浆所产生的凝集首先出现均匀的颗粒状凝集,而后呈相互粘连的絮状团块,而且分布不均;阴性血清无论搅拌时间长短,均不出现凝集现象;阴性血浆随着搅拌不出现均匀的颗粒状凝集,直接形成相互粘连的絮状,且分布不均。结论用血浆标本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会产生非特异性凝集,需要很好地鉴别。
- 张双宅陈雅萍张弘
- 关键词:布鲁氏菌
- 自动化工作站在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中的应用
- 2010年
- 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需多梯度稀释血清和转板加样,工作量大。现以检测脊灰I型抗体为例,设计高效、节省的全自动工作站程序模式,完成检测任务。1材料与方法1.1仪器全自动工作站(Tecan Freedom EVO-100,瑞士TECAN公司),
- 刘维华张双宅张国平张弘赵冬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
- 河北省供血员农村居民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流行因素分析
- 1995年
- 对供血员较多的三个村2505位居民血清ALT异常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的关系进行了一半动态观察。首次检测ALT异常率为3.27%(82/2505),抗-HCV阳性和饮酒是ALT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二者有联合作用。一年后ALT异常率为3.22%(67/2079);原ALT异常者24.64%(17/69)仍异常,与ALT持续异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抗-HCV,阳性者持续率为44.44%(4/9),阴性者持续率为11.63%(5/43);原ALT正常者中有50人(2.49%)发生异常,抗-HCV阳性和饮酒是发生ALT异常的危险因素。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ALT异常率及正常者一年后异常发生率的影响就总体人群而言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儿童可能起主要作用。
- 赵玉良赵玉良卜桂珍刘彩云张双宅张双宅李书彬陈淑芬康铁军孙永德
- 关键词:谷丙转氨酶抗-HCV饮酒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CHO)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CHO)疫茵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阻断效果。方法:选70例生于母亲为HBsAg和HBsAg双阳性的婴儿,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39例)。A组为单纯疫苗组,注射3次疫苗(0.l、6月, 10μg/次);B组为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自(HBIG)组,注射3次疫苗(同A组),并于出生时注射半支(50IU)HBIG。全程2~6个月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抗抗-HBs阳转率为 83.87%,阻断率为83.87%,疫苗加半量乙肝免疫球蛋白(50 IU)组分别为93.10%和93.59%。 结论:乙肝基因重组(CHO)疫苗有良好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如果出生时加注半支HBIG效果更好。
- 林惠芳韩秀兰孟宗达段维萍侯通赵玉良郭艳萍张双宅刘洪斌曹惠霖刘崇柏
- 关键词:阻断疫苗CHOHBIG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母婴传播
- 石家庄市2013-2016年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偶合麻疹野病毒感染病例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对石家庄市2013-2016年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MCV)后麻疹病例进行麻疹病毒型别鉴定。方法对接种MCV后麻疹病例血清和咽拭子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RTPCR法分别测定麻疹IgM抗体和麻疹病毒核酸,再进行病毒培养,采用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9例接种MCV后麻疹病例的麻疹病毒分离株均属于H1基因亚型,与北京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100%,与中国S191疫苗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7%。结论本研究中接种MCV后出现的麻疹病例均为偶合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感染所致,非疫苗相关麻疹病例。
- 张双宅史艳蒋瑞平王晓丽刘维华
-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
- 石家庄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了解急性脑炎/脑膜炎的流行特征与病原谱,为全国范围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重要的现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石家庄市5个县为项目县,选择其中的6所医院为监测试点医院,开展疑似脑炎/脑膜炎病例报告、登记工作、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工作。[结果]2007年5月~2010年3月累计报告急性脑炎/脑膜炎患者631例,年发病率为9.87/10万,年病死率为0.22%。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51:1,平均年龄11.71岁,81.62%的病例小于15岁,城乡分布比为1:1.74,各月都有病例发生,但3~11月相对较多。38.99%病例接种过乙脑、流脑、Hib疫苗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78.92%的病例在标本采集前使用了抗生素。82.52%的实验室确诊监测病例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谱的前5位依次为肠道病毒、乙脑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检出实验室确诊的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的主要病原为肺炎链球菌、Hib、奈瑟氏球菌,其中Hib导致的脑膜炎首次在河北省检出。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性脑炎/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结论初步了解了急性脑炎/脑膜炎的流行特征与病原谱。对于进一步研究急性脑炎/脑膜炎及其他症状群的流行病学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全国的疾病症状监测及相应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 郭建花周吉坤张世勇张双宅
- 关键词:症状监测病原谱
- 脐血麻疹胎传抗体影响因素研究
- 王晓丽侯玲孙汝春张双宅徐保红周红庞志钊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引起暴发流行,在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中麻疹是死亡人数最多的。2005年中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研究针对初免月龄前婴儿麻疹发病...
- 关键词:
- 关键词:麻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苗接种
- 河北省2007--2008年急性脑炎及脑膜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急性脑炎及脑膜炎是一组严重危害1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为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北省13个市(县)开展调查:
- 郭建花周吉坤张世勇张双宅李静孙印旗齐顺祥尹遵栋
- 关键词:脑膜炎
- 1984-200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总结分析25年来石家庄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方法对1984-2008年石家庄市HFRS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石家庄市的HFRS疫情出现了1986、1999年两个疫情高峰,从2003年开始,疫情迅速下降,报告发病率由2002年的13.28/10万迅速下降为5.71/10万,并逐年下降到2008年的0.32/10万(38例)。全市疫情呈现出春季、宅区、流动人口多发的特点。2003-2008年的鼠间疫情监测发现,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但2008年的鼠带病毒率突然升高到7.32%。全市HFRS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小家鼠,其带病毒率分别为5.50%、5.21%。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春季、室内较高。结论尽管石家庄市HFRS疫情呈下降趋势,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监测,提高疫情报告质量,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其卷土重来。
- 郭建花张宝珍刘立张双宅周吉坤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鼠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