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少喜

作品数:27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室性
  • 6篇综合征
  • 6篇消融
  • 6篇房颤
  • 5篇心房
  • 5篇早搏
  • 5篇射频消融
  • 5篇室性早搏
  • 4篇导管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心室
  • 4篇射频
  • 4篇疗效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率
  • 3篇心室颤动
  • 3篇心脏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0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孙少喜
  • 13篇彭健
  • 13篇李蘅
  • 13篇罗苑苑
  • 9篇吴天源
  • 6篇吕磊
  • 6篇罗义
  • 6篇邓伟
  • 6篇许顶立
  • 6篇谭珍妮
  • 5篇刘福强
  • 5篇谭文亮
  • 5篇李岩
  • 4篇李韶南
  • 4篇黎镇赐
  • 4篇孟素荣
  • 2篇刘震
  • 1篇李崇信
  • 1篇区文才
  • 1篇黄建楷

传媒

  • 5篇医学临床研究
  • 4篇广州医药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STSF导管高功率消融模式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56孔冷盐水(STSF)压力导管高功率消融模式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使用STSF导管高功率消融模式行射频治疗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68例(STSF组),匹配同期年龄、性别、左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且使用6孔冷盐水(ST)压力导管常规功率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71例(ST组),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即刻环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单圈隔离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消融时间、术中盐水灌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都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STSF组单圈隔离成功率与ST组无差异(左侧肺静脉92.6%vs 90.1%,P>0.05;右侧肺静脉83.8%vs 87.3%,P>0.05),与ST组比较,STSF组手术及消融时间缩短[(70.9±10.0)min vs(79.1±14.2)min,P<0.001;(25.4±4.5)min vs(30.5±6.3)min,P<0.001],灌注量更低[(406.5±46.3)mL vs(729.2±106.1)mL;P<0.001],X线透视时间相近[(6.5±2.5)min vs(7.3±2.6)min;P=0.056]。2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均较低(2.9%vs 3.9%;P=0.39),STSF组2例术中发生气体爆破,但未引起心包填塞,ST组有2例术后出现心衰,利尿后好转,1例出现持续性胸痛,胃镜提示食道糜烂,予流质饮食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恢复。结论应用STSF导管高功率消融模式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大环隔离可提高消融效率,减少术中液体负荷,且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
孙少喜谭文亮黎镇赐吴天源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高功率
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尽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对预防房颤所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造成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沉重负担,降低生活质量,有些...
孙少喜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房功能超声心动描记术左房结构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
血清醛固酮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醛固酮(ALD)水平对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入住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268例[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1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术前测定基础血清ALD水平。将患者分为ALD<130 pg/m L(127例)和ALD≥130 pg/m L(141例)两组,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及ISR(原病变冠脉直径狭窄程度≥50%)等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血清ALD水平在ACS组比SAP组高[(160±58)pg/mL vs.(118±46)pg/m L,P<0.05];PCI术后1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ISR发生率ALD高者远高于ALD低者(24.1%vs.3.1%,P<0.05;16%vs.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D水平是发生ISR的最强预测因素(比值比为每10 pg/m L 2.56)。结论基础血清ALD水平是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ISR的预测指标,这提示PCI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是和术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密切相关。
吴天源李韶南罗义吕磊孙少喜
关键词:醛固酮支架内再狭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血管事件
依布利特和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依布利特和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50例急性房颤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胺碘酮组,依布利特组的患者予0.008mg/kg静脉注射,可重复给药一次。胺碘酮组的患者予5mg/kg于30 min静脉滴...
罗苑苑李蘅孙少喜彭健
关键词:依布利特急性房颤胺碘酮疗效比较
文献传递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指标、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cytochrome P450,family 2,subfamily C,polypeptide 19,CYP2C19)多态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采取RT-PCR方法进行外周全血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并进行分组。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后次日,测定血中hs-CRP和IL-6含量,治疗后12个月内,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快代谢组(CYP2C19*1/*1)患者最多,为78例(42.8%);中等代谢组(CYP2C19*1/*2、CYP2C19*1/*3),为65例(35.7%);慢代谢型组(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最少,为39例(21.5%)。与快代谢组比较,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hs-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代谢组比较,慢代谢组患者hs-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型与hs-CRP及IL-6呈正相关(r=0.163、0.175,P<0.05)。中代谢组、慢代谢组患者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快代谢组患者(P<0.05)。结论CYP2C19基因型与hs-CRP及IL-6具有相关性,CYP2C19基因型为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能够激活机体炎症反应,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吴天源罗义吕磊谭文亮孙少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CYP2C19HS-CRP预后
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和预后。方法:ES定义为24h内簇发3次或3次以上需经ICD干预的VT/VF事件。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南方医院7例ICD患者发生的8次ES临床资料。结果:7名患者植入ICD后发生ES8次。诱发因素为低钾血症3次、心力衰竭2次、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和紧张恐惧各1次等。均祛除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次ICD风暴均全部终止。结论: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ICD设置,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冠脉血运重建,能有效地终止ES。
罗苑苑孙少喜李蘅李岩刘福强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心室颤动除颤器电风暴
早期复极综合征并反复晕厥两家系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两个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合并反复晕厥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对两个先证者所在家系的所有家族成员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直立倾斜试验、生化等检查.结果 两家系中所有成员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先证者1反复心原性晕厥,静息心电图表现为ERS,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其弟弟、儿子及侄儿均诊断为ERS,其他家族成员均未有心脏事件(晕厥、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先证者2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示ERS,其中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其父于65岁时心脏性猝死,其一侄儿诊断为ERS,余家族成员均正常.结论 ERS可表现为反复晕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不一定总是良性的临床过程.ERS与Brugada综合征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但尚不能充分证明两者有共同的发生机制.遗传性家系的研究为进一步基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珍妮邓伟罗苑苑李蘅孙少喜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晕厥室性心室颤动早期复极综合征
Tei指数指导优化房室延迟对置入双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应用Tei指数指导优化房室延迟(AVD)对置入双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拟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且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优化AVD组(82例)。对照组患者置入的起搏器按厂家初始设定的AVD进行工作,优化AVD组患者术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Tei指数指导优化AVD。置入起搏器1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距离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急性肺水肿、心功能恶化入院、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优化AVD组患者AVD优化后左心室充盈时间(LVFT)、左心室输出量(LVCO)较优化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3.74±7.57)msvs(342.57±5.34)ms,t=-5.510,P<0.05;(3.09±0.21)L/minvs(2.99±0.19)L/min,t=-2.936,P<0.05]。置入起搏器12个月后,优化AVD组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距离、LVF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2.09±27.01)mvs(336.71±20.92)m,t=-6.676,P<0.01;(362.76±6.47)msvs(342.63±4.42)ms,t=-10.650,P<0.01;(48.09±2.49)%vs(46.35±2.16)%,t=-4.754,P<0.01;(1.36±0.26)cm2vs(1.52±0.35)cm2,t=3.434,P<0.05;(108.40±7.40)分vs(102.80±5.80)分,t=-5.291,P<0.01]。优化AVD组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为90.2%(74/82),对照组患者为77.5%(6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8,P=0.031)。结论应用Tei指数指导优化AVD能减轻置入双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李韶南罗义李广镰刘震区文才孙少喜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力衰竭TEI指数
特发性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联及不同室性早搏数目负荷与HRV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8例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A组(<1000个),B组(1000~10000个),C组(>10000个),分别计算出HRV的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分钟时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每5分钟时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ow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HF)以及两者比值LH/HF。分析HRV各指标与特发性室性早搏的相关性及不同室性早搏负荷组间HRV有无差异。结果特发性室性早搏与LF/HF(r=0.322,P=0.000)、HF(r=-0.017,P=0.014)、rMMSD(r=0.163,P=0.019)明显相关。各组间HRV指标比较,rMMSD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其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受损,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减弱相关,室性早搏数目负荷>10000/24h的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减低可能更明显。
谭珍妮李崇信邓伟李蘅孙少喜罗苑苑彭健
关键词: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频域指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