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姬泽敏

作品数:17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CO
  • 4篇提高采收率
  • 4篇驱油
  • 4篇二氧化碳
  • 4篇采收率
  • 3篇氧化碳
  • 3篇CO2
  • 3篇捕集
  • 2篇地质封存
  • 2篇数学模型
  • 2篇数值模拟
  • 2篇二氧化碳捕集
  • 2篇CO2驱
  • 2篇EOR
  • 2篇值模拟
  • 1篇等效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技术
  • 1篇烟道
  • 1篇烟道气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5篇姬泽敏
  • 5篇廉黎明
  • 4篇秦积舜
  • 4篇李实
  • 4篇韩海水
  • 3篇马德胜
  • 2篇刘慧卿
  • 2篇陈兴隆
  • 2篇刘晓蕾
  • 2篇周体尧
  • 2篇王敬
  • 2篇杨思玉
  • 2篇贾宁洪
  • 2篇吕伟峰
  • 1篇孙盈盈
  • 1篇张红玲
  • 1篇邢兰昌
  • 1篇俞宏伟
  • 1篇宋新民
  • 1篇王璐

传媒

  • 7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第二届中国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非常规油气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直径砾岩长岩心水驱后烟道气驱油与埋存实验被引量:14
2018年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道气驱的驱替特征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可更大程度地模拟砾岩油藏的真实驱替特征和渗流特点;火驱产出烟道气可应用于砾岩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注气时机、注气压力、注气方式;水驱中期优势渗流通道尚未完全形成,此时适当提高油藏压力后转烟道气-水交替驱可避免烟道气过早气窜而形成无效循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烟道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可有效吸收烟道气中有害气体硫化氢,同时可实现烟道气的安全有效埋存。
韩海水李实马德胜姬泽敏俞宏伟陈兴隆
关键词: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
CO_(2)-EOR过程中油藏储层构造封存能力的模拟
2024年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90%的9个模型,分别探究了含水饱和度为30%,50%和90%以及储层压力为10 MPa,20 MPa和30 MPa时油藏各相组分的分布规律;基于前人对封存CO_(2)安全储存状态划分的研究,最终明确了CO_(2)的安全封存量。结果表明:1)当含水饱和度(30%)和压力(10 MPa)一定时,增加CO_(2)含量(10%~90%)可大幅提高CO_(2)的有效封存体积分数(26%~93%);2)压力的提升(10~30 MPa)促进了CO_(2)在油相中的溶解,从而略微降低了储层的封存能力(18%~7%);3)含水饱和度对储层封存CO_(2)的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该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条件下CO_(2)的构造埋存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璐刘森姬泽敏廉黎明田茂章宋文枫岳孝昆房红旭鲁效庆
关键词:含水饱和度储层压力
难采储量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及政策
本文针对我国已探明未动用原油储量建设投资大、油井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的重大挑战,以及老油田陆续进入'双特高'阶段后期、油水赋存状态极其复杂、部分油田濒临废弃、剩余资源将转变为难采储量的严峻形势,提出了...
宋新民马德胜姬泽敏白喜俊
关键词:油田开发难采储量储量预测压裂技术驱油技术
文献传递
束缚水对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效果影响研究
减少C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排放的CO有效利用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相比CO-EOR,CO-EGR技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仅有的研究重点关注干气藏或通过实验无法准确评价含水气藏CO-EGR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典...
何畅姬泽敏王明远耿晓燕周体尧孙盈盈陈天戈
关键词:束缚水矿化度
裂缝-孔洞型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实验被引量:10
2019年
通过设计、制作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可视化实验模型,开展了该类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实验,分析了注采方式、注气速度、注采井型及驱替方向(垂向、平面)对开发动态、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孔洞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注采井间波及范围取决于生产井与储集层的沟通位置,局部驱油效率决定于裂缝-孔洞配置关系;均质裂缝储集层采收率高,裂缝开度越大采收率越高;受低连通度和重力分异共同影响,裂缝下部盲端孔缝、孔洞下部、低开度-低角度裂缝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受注采井与储集层沟通关系的影响,在未井控的储集层下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注气速度越高、裂缝非均质性越强,生产井气窜越早、最终采收率越低;水平井注采开发效果最好,无底水时可以考虑水平井注采;裂缝-孔洞型储集层注气开发在构造低部位优先布生产井,构造较高部位生产井气窜及时关井可以提高注入气利用率。
王敬王敬姬泽敏刘慧卿王一爽蒲玉龙
关键词:储集层剩余油分布
用于CO_2驱的助混剂分子优选及评价被引量:12
2015年
中国油藏开展CO2驱油技术,普遍存在着油藏混相压力高,导致混相驱难以实现及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此,借鉴CO2-水体系的微乳液领域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以氟代烷烃链和非氟OAc链作为亲CO2端,以烷烃类结构作为亲油端,研制了合成有机助混剂。利用界面张力测试,分析其在煤油和原油油样中降低CO2-油样界面张力和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作用并进行优选。测试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两类新型助混剂(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与柠檬酸三异丙酯分子)都具有较好的助混效果。在某油田原油的应用测试中,在CO2驱替气中加入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后,CO2-油样界面张力平均降低28.7%,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降低27.47%,效果明显,具备进一步研究以投入工程应用的价值。
杨思玉廉黎明杨永智李实汤钧姬泽敏张永飞
关键词:CO2驱
C_(16+)正构烷烃-二氧化碳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被引量:5
2017年
选取正二十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八烷、正三十二烷4种C_(16+)重质正构烷烃,分别与CO_2组成二元体系,通过系列恒质膨胀实验,获取各体系的泡点压力,分析了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表明,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CO_2含量的增加大幅度升高,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大趋势。CO_2摩尔分数小于等于50%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下降,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降幅越大;CO_2摩尔分数等于75%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增加。CO_2含量小于等于50%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体系的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小;CO_2含量等于75%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基本不变。从微观尺度分析,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相变边界呈上述变化规律的原因在于重质正构烷烃分子链较长,分子间间隙较大,容纳CO_2分子的能力较强,且易发生蜷曲。
刘晓蕾秦积舜韩海水李实姬泽敏
关键词:CO2泡点压力
多因素影响的泡沫驱数值模拟方法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泡沫封堵规律实验结果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综合考虑多孔介质渗透率、发泡剂质量浓度、泡沫干度、油藏温度、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以及渗流速度等多因素影响的泡沫驱数学模型.采用IMPES和Runge Kutta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泡沫封堵特性和泡沫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驱时机的推迟,最终采收率先小幅升高后迅速降低;随着泡沫干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泡沫干度为50%~67%时的驱替效果最佳;随着发泡剂质量浓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迅速增加后趋于稳定;随着注入速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各因素对泡沫驱最终采收率影响程度大小为:发泡剂质量浓度>注入速度>泡沫干度≈转驱时机.由于该数学模型考虑了众多与实体油藏相关的参数,所以该模拟方法可以更容易、有效地应用于指导泡沫驱矿场试验方案的制定.
王敬刘慧卿张红玲姬泽敏徐杰
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提高采收率
空间信息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2024年
系统梳理了不同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在CO_(2)封存监测领域应用的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涡度相关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5类,涉及监测数据获取、定位与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等3个环节。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监测目的、不同搭载平台以及不同监测场地,需选取与其相匹配的空间信息技术;针对空间信息监测数据来源广、数据量大的特点,需建立有效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空间信息技术需要与目前成熟的监测技术进行交互验证,促进协同作业。未来需建立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方案设计方法与标准,建立跨尺度监测技术的协同应用方法,形成空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协同应用,加快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碳封存项目中的应用。
吕伟峰吕伟峰王明远林千果贾宁洪姬泽敏贾宁洪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地质封存CO_(2)运移行为预测方法
2024年
针对注入咸水层CO_(2)运移特征预测的工程需求,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建立了矿藏尺度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有限元数值模型,探讨了地层孔隙度、温度及CO_(2)注入流量等因素对咸水层中CO_(2)运移行为的影响规律,开发了可移植使用的仿真软件,最终形成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地质封存CO_(2)运移行为预测方法;以中国神华集团咸水层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项目中的石千峰地层为例,开展了有限元数值建模、CO_(2)运移行为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CO_(2)注入阶段的前期,CO_(2)沿着近似水平方向运移并在注入井周围形成高压区域;随着CO_(2)的持续注入,CO_(2)在咸水层中的分布区域逐渐形成上宽下窄的“舌状”,咸水层压力有所降低;在CO_(2)停注后,咸水层的压力逐渐降低至原地层压力水平,出现咸水反向驱替CO_(2)的现象;2)随着地层孔隙度的减小,CO_(2)注入咸水层后地层压力呈指数增长趋势,孔隙度的改变影响CO_(2)的运移形态;在CO_(2)停注后,随着咸水层孔隙度的增大,咸水的反向驱替现象愈加明显,咸水层顶部的CO_(2)堆积量增加;3)地层温度的升高增强了咸水的反向驱替作用,CO_(2)运移时“舌状”区域的边界倾角随之增大,咸水层顶部的CO_(2)侧向分布范围逐渐扩大;4)CO_(2)的扩散范围随注入流量的增加而扩大;注入流量相同的条件下,CO_(2)的扩散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CO_(2)停注后,注入流量越低反向驱替现象越明显;5)所开发的仿真软件具有数值模型建立、仿真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测试结果表明了软件的可用性;研究成果可为CO_(2)地质封存点的选址、注入条件优化、泄漏监测提供理论和模型基础。
武晓菲徐同晖何畅姬泽敏贾宁洪贾宁洪
关键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数值模拟运移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