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跃 作品数:12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深圳市儿童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脊髓拴系综合征74例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总结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者骶尾部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74例TCS患者的皮肤表现类型、就诊年龄、首诊原因及合并系统表现的情况。结果 74例患者中共有脂肪瘤50例、潜毛窦19例、脊髓脊膜膨出12例、脊膜膨出10例、血管瘤8例、皮赘2例、藏毛囊肿2例、脊髓表皮窦1例。其中一种表现39例、两种表现29例、三种表现6例。明显类33例、非明显类41例。以皮肤表现首诊者48例,其中皮肤肿物33例、血管瘤8例、皮肤凹陷6例、皮肤缺损1例。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常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且常为首发的单一症状,临床易忽视,臀沟不对称和血管瘤皮损为预示因素之一,早期识别并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刘建中 李萍 唐鹏跃 李建红 罗珍 冯思航关键词:脊髓拴系综合征 皮肤表现 骶尾部 先天性血管瘤3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皮损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先天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3例(74.19%)、非消退型先天型血管瘤6例(19.35%)、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例(6.45%)。首诊年龄2 d^11岁。皮损位于四肢12例(38.71%)、头面颈9例(29.03%)、躯干9例(29.03%)、臀部1例(3.22%)。均表现为单发、界限清楚、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或斑块。呈紫红色肿物或斑块11例(35.48%)、蓝红色肿物或蓝色斑块11例(35.48%)。皮损表面见粗糙的毛细血管扩张10例(32.26%),周缘见白色晕圈12例(38.71%)。皮损消退后呈不同程度的局部空袋样多余皮肤、萎缩、颜色改变和静脉扩张。结论先天性血管瘤临床少见,容易忽视和误诊,本病有其特征的临床表现和演变过程,早期识别、正确分型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干预。另需警惕可能的少见并发症,定期随诊直至皮损稳定。 邓霞 李萍 李萍 李建红 刘建中 罗珍 罗珍关键词:先天性血管瘤 儿童丛状血管瘤5例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年龄4个月-1岁6个月,4例为出生后患病,1例为出生时即出现。皮损首发时常以鲜红或暗红的丘疹、斑块为主,质韧或硬,多发或单发,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可有触痛。之后可逐渐进展,也可相对稳定。均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系统表现。1例皮损位于臀部的患者5年后出现跛行。部分病例尝试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丛状血管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血管瘤、鲜红斑痣,需皮肤组织病理确诊。治疗无特效方法。 罗珍 李建红 刘建中 唐鹏跃 冯思航 李萍关键词:血管瘤 丛状 儿童 Bart综合征3例 被引量:2 2017年 报告3例Bart综合征。患儿为2女1男。出生后2例女童表现为单侧从膝部至足背皮肤缺损,男童表现为双侧从膝部至足背皮肤缺损。3例患儿均采用保守治疗,缺损皮肤恢复良好。随访至今,3例患儿皮肤缺损处表现为色素减退样瘢痕。该文对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罗珍 曾伟彬 罗均芬 冯思航 唐鹏跃 李萍关键词:先天性皮肤缺损 新生儿常见发育缺陷的皮肤表现 2022年 发育缺陷是一组种类繁多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形态发生错误的各种缺陷,包括畸形(malformation)和发育阻断(disruptions)两大类。累及皮肤的发育缺陷常在出生后或者婴儿期出现,常见的有副乳、附耳、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神经管闭合不全、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脐茸和羊膜带等。其皮肤表现往往有特征性,严重程度不一,从轻微的容貌改变到严重的畸形,有些可提示潜在皮肤外畸形或复杂的综合征。因此,认识累及皮肤的发育缺陷并留意其潜在的伴发情况十分重要,便于及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干预,以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影响。 唐鹏跃 李萍关键词:发育缺陷 新生儿 皮肤表现 幼年黄色肉芽肿85例临床分析 2021年 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男54例,女3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395天。60例患者(71%)为单发皮损,25例(29%)为多发皮损。皮损主要颜色为黄色(44例,52%)和红色(29例,34%)。85例患者共有108处皮损,其中位于头面部的皮损占31.5%(34/108)、躯干占34.2%(37/108)和四肢占28.7%(31/108)。黄色和红色皮损中更容易见到Touton巨细胞、以泡沫细胞为主的浸润和嗜酸粒细胞。85例患者均未发现系统受累。 唐鹏跃 李建红 冯进云 李丹 刘建中 罗珍 冯思航 朱思虹 石航 李萍关键词:黄色肉芽肿 幼年 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了解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标准诊断结果差异。方法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采用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深圳市1-7岁儿童AD的患病情况。结果 共纳入1 504名儿童,其中男716例、女788例。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为标准,AD总患病率为11.84%(178例),男性患病率为11.73%(84例),女性为11.93%(94例)。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基于Williams诊断标准,AD总患病率为3.92%(59例),男性患病率为4.05%(29例),女性为3.81%(30例)。早产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χ2 = 5.43,P 〈 0.05)。结论 深圳市1-7岁儿童AD患病率明显上升,早产是AD的危险因素;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作为标准可以减少AD漏诊。 张珍珍 孟圆 李萍 李建红 唐鹏跃 刘建中关键词:皮炎 特应性 儿童 患病率 人口特征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和皮损表现特点。结果 20例患者首发有皮损11例(55.00%)、骨损害所致骨骼痛或皮下包块6例(30.00%)、淋巴结肿大2例(10.00%)、尿崩症1例(5.00%)。表现为单系统受累4例(20.00%),多系统受累16例(80.00%)(其中14例<2岁);风险器官受累11例(55.00%);死亡1例(5.00%)。15例(75.00%)患者有皮肤损害,均合并系统受累,躯干、头面部最常见。皮疹主要表现为丘疹、斑块、结节和脂溢性湿疹样损害两类。皮损发生年龄最早1个月,最晚11岁6个月,12例在1岁以前出现。结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表现多样,早期容易误诊。2岁以下儿童易发生多系统和风险器官受累,预后差。 李建红 李萍 唐鹏跃 罗珍 冯思航 刘建中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CD147siRNA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CD147siRNA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中VEGF表达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后A375细胞中VEGF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A375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后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转染CD147siRNA前后的A375细胞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结果转染CD147siRNA后,A375细胞中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下调率分别为10.77%(P<0.05)和38.5%(P<0.01)。转染CD147siRNA前后的A375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后VEGF的表达水平均较单独培养时显著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98.5%(P<0.01)和159.9%(P<0.01)。转染CD147siRNA后的A375细胞使ECV-304细胞的体外迁移活性下降44.77%(P<0.01)。结论 CD147siRNA能有效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中VEGF的表达水平和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体外的迁移活性。 林静 唐鹏跃 刘香关键词:CD147 黑色素瘤 VEGF 儿童皮肤毛发移行疹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毛发移行疹(cutaneous pili migrans,C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皮肤科医生对CPM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5例儿童CPM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中男1例,女4例,皮损均位于足部,其中2例位于足底,2例位于踇趾,1例位于趾甲下,主要表现为皮下/甲下黑色线状异物,可伴有移行轨迹,不痒,可有轻微疼痛,去除黑色毛干后痊愈。结论儿童CPM主要发生在暴露于更高压力的足底和足趾的凸起区域,亦可发生在甲下,皮肤镜和显微镜检查有助于鉴别。本病预后较好,用镊子夹出异物后5~7 d皮损可完全消退,未见复发。 唐鹏跃 朱思虹 肖星 李建红 李丹 刘梦绮 李萍关键词:匐行疹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