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刚
- 作品数:25 被引量:1,393H指数:18
- 供职机构:香港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被引量:113
- 2016年
-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吴晓刚
-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英社会分层招生制度
- “雪中送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基层政治信任被引量:1
- 2019年
- 本文通过分析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 2012),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民众政治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能显著提高弱势群体对基层政府官员的信任水平,领取低保的群体更加信任基层政府官员;代表民生工作的地方低保救助率与民众政治信任水平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现阶段,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必然能带来更高水平的政治信任。本文认为,民众的政治信任不单取决于政府绩效或个人生活境遇,更取决于政府绩效的惠及性和可感知性,即个人能否感知到政府的绩效表现以及是否从中获益。
- 李忠路吴晓刚
-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政府绩效政治信任
-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被引量:164
- 2007年
-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平等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吴晓刚
- 关键词:户籍制度社会流动
- 社会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新范式被引量:66
- 2020年
- 社会学是对社会行动提供诠释和反事实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因果性解释,必须能够作为预测社会现象的基础。受到数据和算力限制,多年来社会学定量研究的主要取径是通过统计检验实现关联和因果分析,而无力进行预测。本文对"社会预测"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阐述了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社会预测的科学原理和当代路径,并对社会预测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预测的学术价值、治理价值和话语价值,并阐述了其作为定量社会研究前沿的范式突破意义。我们认为,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社会预测,是中国社会学特别是计算社会学引领国际前沿的重要契机,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 陈云松陈云松吴晓刚胡安宁句国栋
- 关键词:社会预测研究范式
- 户口、“农转非”与中国城市居民中的收入不平等被引量:65
- 2013年
- 导致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和流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亦具有政策启示意义。本文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转非"的城市居民纳入研究视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03、2006、2008),考察非农户口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户口转换所带来的收入优势仅限于通过高度选择性渠道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倾向分值匹配方法的分析更进一步显示,户口转换带来的收入效应仅限于在国有部门内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较高的群体。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户口身份对收入影响式微的过程,在市场部门内则尤其如是。
- 郑冰岛吴晓刚
- 关键词:户口收入不平等
- 城市地区家务劳动和家人照料时间性别差异研究被引量:18
- 2018年
- 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城镇夫妻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模式。考虑到夫妻间潜在相联的性别角色期待对夫妻家庭分工的影响,采用似不相关模型对回归系数的标准误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对于家务劳动,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会显著减少其本人而增加其丈夫工作日的家务劳动时间。在休息日,丈夫的家务劳动时间随妻子收入贡献的增加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对于家人照料,妻子收入贡献会显著增加丈夫照料家人的时间。而其本人的照料时间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均呈现明显的"性别展示"模式:该时间先随妻子收入贡献增加而减少,当超过约60%,其收入贡献的进一步提高反而会增加妻子参与照料的时间。
- 贺光烨简敏仪吴晓刚
- 关键词:家务劳动性别差异
- 农村劳动力迁移与中国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地区差异:来自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证据被引量:14
- 2010年
-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中国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地区(县/区)内部工资性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中国地区间的差异是个人工资收入不平等最突出的决定因素,而地区内不平等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迁入有助于降低区内的收入不平等,而迁出则起相反的作用,而且这两种作用在县、县级市和市辖区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在研究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不平等关系时,应该从迁入、迁出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并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状况考虑进来。
- 张卓妮吴晓刚
- 关键词:人口迁移收入不平等
- 1990-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被引量:106
- 2009年
-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教育分层的趋势。基于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本研究将学龄子女和其父母的背景信息作匹配,对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他们入学和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中教育机会有了极大的扩展,但家庭背景仍然在决定入学和升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农村户口子女的状况相比于城镇户口同龄人来说变得愈加不利,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入学状况的影响作用增大了。尽管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普及的结果,农村(户口)孩子获得的初中教育的机会相对增加了,高中教育升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却在扩大;即使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后,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高中升学率的影响仍然呈增加趋势。
- 吴晓刚
-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社会分层
-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被引量:32
- 2017年
- 本文通过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中三所精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具有代表性样本的数据分析,从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效率两个角度检验了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从教育公平的方面来讲,获得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城市家庭和好的重点高中。从人才选拔效率的角度来讲,获得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学生的学业表现、社会活动能力、非认知能力、毕业后的计划和实际去向与统招学生却并无显著差别。本文的发现对于如何完善自主招生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等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吴晓刚李忠路
- 关键词:学业表现教育不平等家庭背景自主招生人才选拔
-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 2021年
- 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关于市场转型争论的理论框架,更加关注中国社会主义下具体制度如户籍(户口)和城市工作单位(单位)制度的作用,以及工人自我选择性的流动。相关领域实证研究的发展也得益于系统性资料搜集的精心设计和高质量的调查数据以及高级统计方法的应用。经验分析的内容也已扩展至社会阶层、性别、种族、教育、财富和住房等新的主题。本文在结论部分指出来自中国的经验发现对于不平等和社会分层领域研究的广泛影响,并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 吴晓刚吴晓刚
-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