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枝 作品数:51 被引量:183 H指数:8 供职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委资助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更多>>
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品种筛选 被引量:5 2020年 为了在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带非籽粒玉米种植区的自然条件下筛选出适宜种植的抗干旱、耐瘠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选择14个在不同地区性状表现较好的青贮玉米品种(巡青518、院军1号、TH3912、平青贮518、巡天6171、吉单27、巡天16、巡天3号、克106、克108、克101、大京九26、豫青贮23、德美亚1号),分别在2018,2019年5月10日进行播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重复,在开花期测定株高、茎粗及穗位比3个农艺性状,在早霜前(9月26日)进行收获,测定鲜草产量,利用烘干减重法计算含水量与干生物产量,测定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淀粉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RFV)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院军1号、克106、克108、巡天6171、巡天3号、德美亚1号及克101的全株含水量均在65%~75%的范围内,符合青贮玉米收获标准。2018年,院军1号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巡天6171茎粗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巡天3号穗位高显著高于除德美亚1号外的其他品种(P<0.05);院军1号、巡天6171、巡天3号的各器官干物质比例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而克106、德美亚1号、克101的各器官干物质比例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巡天6171的鲜草产量达85.45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院军1号干生物产量最高,为21.60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院军1号的籽粒产量达7.36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P<0.01)。2019年,院军1号株高极显著高于除巡天3号外的其他品种(P<0.01),巡天6171茎粗显著高于克101、克106及克108(P<0.05),巡天3号穗位比显著高于除德美亚1号及巡天6171外的其他品种(P<0.05);院军1号、巡天6171、巡天3号的各器官干物质比例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而克106、德美亚1号、克101的各器官干物质比例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巡天6171的鲜草产量达85.55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许瀚林 姚泽英 马琳峰 李雯 俞凤芳 曹熙敏 葛剑 李军 刘贵河 吕爱枝关键词:农牧交错区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冀西北半干旱补灌春玉米超高产源库特征研究 2011年 以郑单958和登海601为材料,研究冀西北半干旱补罐区超高产玉米的源库特征。结果表明,登海601玉米生育期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叶源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量大,源生产能力高;郑单958表现相对登海601较差。登海601的产量达到18 474 kg/hm2,产量构成因子的表现突出,其单位穗数为91 800穗/hm2,穗粒数为528粒/穗,千粒重为384.75 g,粒叶比达到0.23 kg/m2,源库能协调发展。郑单958单位面积穗数高,穗粒数低,群体总粒数偏低,千粒重也低,产量未突破15 000 kg/hm2。 吕爱枝 曹熙敏 章彦俊 丁成方 王晓波 王美云 赵明关键词:源库特征 超高产 冀西北农牧交错区雨养补灌青贮玉米的品种比较 被引量:6 2020年 为调节冀西北农牧交错区种植结构,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对9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品质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D376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均最大,分别为48.05、24.12 t/hm^2,饲用品质为1级;巡天1102、大京九23、奥玉青贮的生物产量高于对照品种,且饲用品质均符合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1~2级),各品种均无倒伏倒折现象,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研究表明,ND376、巡天1102、大京九23与奥玉青贮较为适宜在冀西北农牧交错区种植。 许瀚林 刘瑶 袁晓峰 袁慧敏 吕爱枝 刘颖慧关键词:青贮玉米 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Dalapon变异体的筛选 被引量:6 2006年 为了发掘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资源,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除草剂的方法对几个小麦近缘野生种细胞系进行了变异体筛选。结果表明,从黑麦草T ove中筛选到了抗4.32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该浓度下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6%;从长穗偃麦草R 123中筛选到了抗2.88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9%;从黑麦草N apoleon和卵穗山羊草Y 100中均筛选到了抗1.44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分别为0.49%和0.56%;方穗山羊草A e42的抗性水平最低,为0.72 mm ol.L-1,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33%。对存活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水平上的鉴定表明,其仍然保持对D alapon的抗耐性;从不同浓度D alapon下筛选到的存活愈伤组织均得到了有抗性的再生植株。在种子水平上对纤毛鹅观草进行筛选,得到了0.195%的抗性植株。 吕爱枝 赵和 王天宇 王海波关键词:抗除草剂 变异体 农林专科院校植物遗传学教学内容的探讨 2000年 植物遗传学是农林专科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育种和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抓好植物遗传学教学,提高运用遗传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吕爱枝 龚学臣关键词:农林院校 植物遗传学 教学内容 六倍体裸燕麦与普通小麦属间可交配性研究 被引量:11 2011年 以4个不同的六倍体裸燕麦品种和普通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确定裸燕麦和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调查杂种结实率并诱导杂种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六倍体裸燕麦与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因品种和正反交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以六倍体裸燕麦为母本的正交试验中,‘白燕2号’母本结实率最高,为12.98%。在以六倍体裸燕麦为父本的反交试验中,‘白燕5号’为父本时结实率最高,为6.25%。相同品种间正反交结实率也有差异。4个裸燕麦品种与春小麦的杂种胚均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此研究对燕麦的优异基因资源的利用和裸燕麦、小麦种质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吕爱枝 章彦俊 曹熙敏 俞凤芳 周世杰关键词:普通小麦 远缘杂交 可交配性 愈伤组织 播期对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021年 为确定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贮玉米(Zea mays L.)适宜的播种日期,本研究以青贮玉米‘德美亚1号’、‘院军1号’、‘巡天3号’、‘德美亚2号’4个品种为材料,设置S1(5月2日)、S2(5月7日)、S3(5月12日)3个播期,开展播期试验,探究3个播期下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株型适中、适合密植、生育期短,在5月7日播种,株高、茎粗最高,为208.95 cm,2.67 cm,叶面积指数为3.93,干草产量可达17.53 t·hm^(-2),相对饲用价值最高达159.7,草品质达国标二级;‘德美亚2号’秆矮、早熟、抗逆性好,在5月7日种植产量为17.24 t·hm^(-2),相对饲用价值达205.9,草品质达国标一级;‘院军1号’、‘巡天3号’含水量过高,不适宜制作青贮玉米。综上,‘德美亚1号’为最适宜在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播种期为5月7日。 李雯 马琳峰 曹熙敏 俞凤芳 佘智慧 徐占云 刘贵河 吕爱枝关键词:青贮玉米 播期 营养品质 氮肥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德美亚1号、院军1号、巡天6171”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9个施氮量组,分别为N0组(0kg/hm^(2))、N1组(141.75 kg/hm^(2))、N2组(193.5 kg/hm^(2))、N3组(245.25 kg/hm^(2))、N4组(297 kg/hm^(2))、N5组(348.75 kg/hm^(2))、N6组(400.5 kg/hm^(2))、N7组(452.25 kg/hm^(2))、N8组(504 kg/hm^(2))。结果显示,德美亚1号在施氮量452.25 kg/hm^(2)时,干草产量最高,为20.57 t/hm^(2),株高208.57 cm,茎粗2.17 cm,叶绿素含量60.54%,干草品质可达国家二级;其次是施氮量504 kg/hm^(2)时,干草产量18.83 t/hm^(2),株高198.53 cm,茎粗2.37 cm,叶绿素为64%,干草品质达国家三级。研究表明,德美亚1号较适宜在冀西北坝上地区种植。 李雯 马琳峰 俞凤芳 曹熙敏 刘贵河 吕爱枝关键词:氮肥 青贮玉米 玉米自交系抗倒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对5个玉米自交系材料的抗倒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茎秆倒伏主要受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根数、鲜重和茎秆最大侧拉力的影响;玉米抗倒伏性可用茎秆侧拉力进行量化评定;筛选到抗倒伏的自交系2个,为进一步进行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及抗倒伏玉米育种奠定基础。 吕爱枝 张晓光 王立秋 李小艳关键词:玉米 自交系 抗倒伏 茎秆性状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被引量:2 2010年 试验提出玉米局部精作穴播的新型栽培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宽窄行模式相比,局部精作穴播土壤扰动减少89%,实现了土壤的局部精作和轮休;同等密度条件下,高地力水平条件(常规模式下经济产量大于11005kg/hm2)更有利于产量潜力的挖掘,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穗重实现增产,试验中春玉米(登海601)经济产量可提高18.7%。同时指出,叶面积指数是该技术条件下增产的关键环节。 王晓波 齐华 王美云 丁成芳 吕爱枝 赵明关键词:玉米 穴播 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