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镇痛
  • 3篇术后
  • 2篇疼痛
  • 2篇麻醉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泌乳素
  • 1篇腰麻
  • 1篇腰麻-硬膜外...
  • 1篇药物用量
  • 1篇异丙酚
  • 1篇应激反应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联合
  • 1篇硬膜外联合麻...
  • 1篇硬膜外自控
  • 1篇硬膜外自控分...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冯忠
  • 4篇李彦平
  • 4篇李树人
  • 4篇丁冠男
  • 4篇岳红丽
  • 1篇李锦
  • 1篇赵志丹
  • 1篇谭红

传媒

  • 2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岳红丽丁冠男冯忠李彦平李树人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术后镇痛效果血清泌乳素复合芬太尼罗哌卡因药物用量
受损脐静脉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CELF5介导丙泊酚的神经保护作用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外科手术中丙泊酚对海马神经细胞(HT22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丙泊酚(3.6μg/mL)处理HT22细胞6 h,以建立丙泊酚处理的HT22细胞模型(丙泊酚组),对照组添加相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用枪头连续划损细胞构建物理损伤HT22和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细胞模型。根据Transwell板上室培养细胞种类分为HT22+丙泊酚组/对照组,HUVEC+丙泊酚组/对照组,损伤HT22+丙泊酚组/对照组和损伤HUVEC+丙泊酚组/对照组。检测不同方式处理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的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细胞与HT22细胞共培养探索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分离HUVEC培养液中的外泌体,通过细胞培养液、去外泌体培养液和外泌体处理HT22细胞探究HUVEC来源外泌体与HT22细胞的关系。结果丙泊酚处理的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降低到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当共培养体系中受损的HUVEC细胞位于上室时,丙泊酚处理的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高于对照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当HT22细胞经此上清液预处理后,丙泊酚处理的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高于对照组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进一步实验证明来自受损HUVEC细胞的外泌体预处理后,丙泊酚处理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是对照组的2.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对受损HUVEC细胞和对照HUVEC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由于差异倍数较大的CELF5在神经元细胞中表达丰度高,将CELF5作为候选基因做进一步验证,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证实受损HUVE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CELF5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之后构建CELF5敲除的HUVEC细胞系。当使用CELF5敲除的受损HUVEC细胞与HT22细胞共培养时,丙泊酚处理HT22细胞的生存能力是野生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丙泊酚的神经保护作用依赖于受损HUVEC细胞来源的外泌体CELF5�
杜亚婷李振坤冯忠黄杨心蕊谭红薛富善
关键词:丙泊酚神经保护作用内皮细胞外泌体
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影响的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LC 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B组于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C组为对照组,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采用VAS评分和躁动评分评估苏醒期及术后疼痛和躁动情况,比较3组镇痛效果、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呼之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术后需肌内注射哌替啶例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瑞芬太尼用量、呼吸恢复时间显著少于或短于B组和C组(P<0.05),呼之睁眼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术后0.5h、1h、6hVAS评分分值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术后0.5h、1h、6hVAS评分分值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12h、24h3组VAS评分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A组、B组在拔除喉罩即刻、术后0.5h及1h躁动发生率显著少于C组(P<0.05),A、B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术后需肌内注射哌替啶1例(2.5%),B组5例(12.5%),C组12例(30.0%),3组间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显著降低LC术后疼痛和躁动的发生率,超前镇痛效果较好。
冯忠李锦岳红丽丁冠男李彦平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喉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苏醒和疼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苏醒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3mg/kg、阿曲库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所不同的是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进行超前镇痛。术中两组均置入喉罩控制呼吸,采用丙泊酚、阿曲库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VAS评分和躁动评分评估苏醒期及术后的疼痛和躁动情况。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0.5h、1h、6h、12h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拔除喉罩即刻、术后0.5h及1h躁动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氯诺昔康进行麻醉诱导前超前镇痛效果较好。
岳红丽冯忠丁冠男李彦平李树人
关键词:氯诺昔康超前镇痛术后苏醒术前疼痛
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复合全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1999年
观察了咪唑安定( Ⅰ组) 、异丙酚( Ⅱ组) 和2 药合用( Ⅲ组) 对循环指标、应激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Ⅰ、Ⅱ组麻醉诱导后SBP 明显下降,Ⅲ组变化不明显。麻醉维持期循环稳定。意识恢复时间Ⅱ组(5 ~13 min) 和Ⅲ组(7 ~20 min) 相近,Ⅰ组最长(35 ~80 min) 。Ⅰ组术中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较麻醉前明显升高( P< 0 .05) ,Ⅱ、Ⅲ组则相对稳定。提示: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合用不仅有协同作用,且可取长补短,属临床可供选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冯忠赵志丹李树人
关键词:咪唑安定异丙酚应激反应全身麻醉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始于产程潜伏期与活跃期的比较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始于产程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对母婴应激反应的影响和脐带血中的罗哌卡因浓度。方法将80例于2009年1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分娩且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各40例),分别于潜伏期(宫口扩张o.5~2.5cm)和活跃期(宫口扩张≥3.ocm)于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mg±芬太尼10μg,随后采用0.1%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模式开始分娩镇痛,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的镇痛评分、下肢肌力、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药物用量及产妇满意度,检测镇痛前、娩出胎儿即刻产妇静脉血和胎儿娩出后脐带血皮质醇浓度(放射免疫法)及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同期相同条件不接受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7。或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镇痛后5rain始至宫口开全过程中,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VAS评分仅在宫口7.0~8.0cm及宫口开全时低于对照组[宫口7.0~8.0cm:(2.9±1.4)分、(2.6±1.5)分与(9.2±0.7)分,F=201.50,P〈0.01;宫口开全:(4.7±2.2)分、(3.6±2。0)分与(9.1±0.7)分,F=62.07,P〈0.01]。(2)胎儿娩出即刻母体血皮质醇浓度较镇痛前增高,但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均比对照组增高幅度小(761±125)μg/L、(731±184)μg/L与(902±172)ttg/L,t=-3.491和-3.483,P均〈0.011,而潜伏期与活跃组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脐带血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8±46)μg/L、(159±49)btg/L与(170±86)μg/L,F=0.23,P〉0.053。(3)胎儿娩出即刻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
冯忠岳红丽丁冠男李彦平李树人
关键词:镇痛镇痛病人控制麻醉硬膜外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