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刚
-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垂直双蒂法在中重度巨乳症的临床运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垂直双蒂法保留蒂部超薄筋膜,提高上蒂移动度治疗中重度巨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科收治30例巨乳症患者,按双侧垂直双蒂设计,采用垂直倒T形切口,保留蒂部修薄筋膜层,游离其余组织。采用内外侧不对等切除腺体和皮肤组织,缩小乳房基底部分面积,重塑乳房正常形态。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3~8.7 h,平均(6.0±0.4)h。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坏死、脂肪液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乳头乳晕复合体血运及感觉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对术后乳房外形、感觉及切口瘢痕均较为满意。结论 垂直双蒂法保留超薄筋膜蒂行巨乳缩小术可有效上提乳头乳晕复合体,操作安全,术后效果明显,切口瘢痕较小,适于乳房下垂伴中重度肥大的患者。
- 黄一雄陆毅傅敏刚彭启立
- 关键词:巨乳症垂直双蒂法乳房缩小成形术
- 粘着斑激酶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
- 2007年
-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测定HS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中的FAK、整合素α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TGF-βR1)及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将HSFB分别用抗FAK、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并测定培养前后整合素α1、TGF-βR1、α-SMA及FAK的表达。结果与NSFB相比,HSFB中的FAK、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用抗整合素α1、TGF-βR1、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后,HSFB中的FAK表达下降(P<0.01);阻断FAK表达也可分别导致了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对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的蛋白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减少FAK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 傅敏刚平萍范志宏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粘着斑激酶Α肌动蛋白
- 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法隆乳术:18例报告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 评估应用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技术( cell-assissted lipotransfer,CAL)隆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韩国Lipokit脂肪移植机自患者大腿、侧腰和下腹部抽取脂肪,将静置后的上层脂肪250 ml及抽吸液500 ml分别按文献中所示步骤经消化、离心和洗涤等处理,获取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流式细胞仪检测术中提纯的SVF中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比例.收集体外培养的第3代ADSCs,进行ADSCs的功能检测.MRI测量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乳房体积,分别记为V0、V3、V6,计算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率,记为R3、R6.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评价术前和术后乳房MRI影像的变化,观察有无结节、囊肿或钙化形成.结果 2009年6月至2010年11月,于临床共进行CAL隆乳18例,其中10例患者随访达6个月.新鲜分离的SVF细胞群中ADSCs平均占41.67%;培养的ADSCs细胞生长良好,经诱导后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能力;MRI测量结果显示V0=(416.19 ±40.43) ml、V3=(551.72±59.86) ml、V6=(538.81±68.35) ml;R3=(51.20±11.96)%、R6=(54.22±12.73)%.统计结果显示,V3和V6分别与V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3与V6比较,R3与R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MRI影像未见囊肿或钙化表现.结论 CAL隆乳术中提纯的SVF细胞群中具有纯度较高的ADSCs,并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功能特征.术后3个月内,乳房体积缩小明显,之后乳房体积基本稳定,并较术前明显增大,形态明显改善,CAL隆乳术安全有效.
- 王琳陆毅罗旋傅敏刚胡祥董辉范志宏
- 关键词:隆乳术乳房体积
- FAK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转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了解FAKSiRNA对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与瘢痕增生相关因子整合素α1、TGF-βR、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ve kinase,FAK)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探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探针合成FAK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比较转染前后成纤维细胞内以上各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转染48h后,FAKmRNA、整合素α1mRNA、TGF-βRmRNA、α-SMA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FAKSiRNA可能通过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TGF-βR、FAK和α-SMA的表达,从而抑制瘢痕的增生与挛缩。
- 陈蕊范志宏傅敏刚王琳平萍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黏着斑激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关节囊内粉碎性骨折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 评价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关节囊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8例掌指关节囊内粉碎性骨折,其中开放性损伤6例,闭合性损伤2例.采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其中2例同时加用克氏针内固定,2例采用皮瓣覆盖创面.结果 术后平均8周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间隙狭窄,受伤关节无不稳定.掌指关节活动范围达65°~85°,手握力达健侧80%~90%.结论 应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关节囊内粉碎性骨折,不仅能有效固定关节内的骨折,且大大缩短了骨折端的愈合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有效地减少了手指的致残率.
- 何继银陆毅傅敏刚杨君毅陈蕊范志宏
- 关键词:掌指关节外固定器
- 采用腋皱襞小切口微创组织瓣剥离法治疗腋臭157例报告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对采用腋皱襞小切口微创组织瓣剥离法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进行临床评估,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用腋部小切口微创法治疗157例腋臭患者。用解剖剪刀在真皮下层与皮下组织交界处锐性分离,切开包含有毛囊和大汗腺的腋浅筋膜层(皮下脂肪浅层)直至腋深筋膜深层。将腋浅筋膜层组织瓣从腋深筋膜浅面剥离掀起并完全切除。随访6个月~1年。结果157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腋部瘢痕不明显,上肢活动无影响。结论腋部小切口微创组织瓣剥离法治疗腋臭术是清除大汗腺最彻底的方法。本方法治疗效果持续可靠,创伤口小、瘢痕不明显,是治疗腋臭的一种好方法。
- 王涛杨君毅陆毅马进傅敏刚范志宏
- 关键词:大汗腺腋臭
- 两种细胞辅助脂肪移植隆乳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两种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技术(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隆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CAL技术隆胸30例,根据术中提取的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来源分为两组,来源于脂肪组织的称为固相组(S组,n=24),来源于吸脂液的为液相组(L组,n=6)。术后均随访12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来源SVF中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比例,MRI检测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乳房体积,计算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率。结果两组新鲜分离的SVF细胞群中,ADSCs平均比例分别为S组40.73%、L组3.75%。MRI测量及统计结果显示,S组术后6、12个月时乳房体积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12个月时脂肪吸收率为(51.83±15.28)%,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组12个月时脂肪吸收率为(75.47±12.20)%,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RI影像见囊肿2例,均来自S组。结论脂肪组织相比吸脂液,其SVF细胞群中ADSCs含量明显更高;CAL辅助脂肪移植技术隆乳术安全有效,术后6个月乳房体积即可保持基本稳定。
- 王琳陆毅傅敏刚何继银黄一雄范志宏
- 关键词:隆乳术乳房体积
- 粘着斑激酶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
-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测定HS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中的FAK、整合素α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TGF-βR1)及α肌动蛋白...
- 傅敏刚平萍范志宏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整合素SMA粘着斑激酶TGFFAK
- 文献传递
- 小干扰RNA分子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使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基因的表达,观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生物学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方法设计特异性探针合成FAK 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检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转染后的成纤维细胞呈短梭形改变,胞质、突触减少,细胞核内核仁减少。细胞生长曲线表明,转染FAK siRNA的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明显抑制。转染后瘢痕成纤维细胞阻滞在G1期,S期和G2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FAK与瘢痕增生相关密切,因此改变FAK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可望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活性。
- 陈蕊钱柳张冬青王琳傅敏刚陆毅范志宏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黏着斑激酶小干扰核糖核酸细胞周期成纤维细胞
- 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瘢痕疙瘩顽固性痛痒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 2009年
- 目的探索治疗瘢痕疙瘩患者顽固性痛痒的新疗法。方法经常规激素治疗(1~2mL/次·月,平均5.2次)后痛痒无明显改善的瘢痕疙瘩患者35例,年龄18~55岁。随机单盲法分为A型肉毒素注射组(T组)16例,得宝松注射组(C组)19例。随访1次/月,共6个月。采用VAS量表评估痛痒症状的变化,记为V随访次数,统计分析V值,评价疗效。免疫组化检测疗程结束后,两组瘢痕内切除组织的SP表达(T组9例,C组11例)。结果除V0外,两组间各观察点V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各观察点的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各观察点的VAS值逐步缓慢下降,其中V1vsV0,V6vsV5有显著差异。与C组相比,T组切除的瘢痕组织内SP阳性染色较少。结论肉毒素A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顽固性痛痒疗效明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肉毒素A可能是通过减少瘢痕内的SP含量达到治疗效果的。肉毒素注射可作为治疗瘢痕疙瘩顽固性痛痒的有效手段。
- 王琳邰宁正傅敏刚范志宏
- 关键词:A型肉毒素瘢痕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