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峰
- 作品数:50 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 目的:总结并综述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全面、条理、直观的展现肺癌外科治疗的新动向、新思维、新方法。方法:Pubmed检索肺癌外科治疗2010.1.1-2013.4.30肺癌相关3期临床实验、Meta分析、系统综述;复习S...
- 李小飞闫小龙倪云峰周勇安姜涛王小平
- 关键词:肺癌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循证医学
- 连续观察兔油酸ARDS模型稳定性及血L-1、IL-8近期变化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油酸(OA)构建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3天内的稳定性及血浆炎症因子IL-1、IL-8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n=24)耳缘静脉注射油酸(0.1mL/kg)建立ARDS模型,对照组(n=6)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检测对照组6h和实验组6h、24h、48h、72h(n=6)动脉血PH值、PaO2、PaO2/FiO2、PaCO2、肺湿/干重比值(W/D),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IL-8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中细胞因子IL-1在6h、24h组升高;细胞因子IL-8在6h组、24h组、48h组升高。6h组、24h组、48h组氧合指数<200mmHg。结论:兔油酸ARDS模型48h内稳定,炎性细胞和IL-1、IL-8可能是导致ARDS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原因之一。
- 李英卓张志培范崇熙汪健倪云峰邓迎春杨菁李小飞程庆书
- 关键词:油酸IL-1IL-8
- 油酸致兔ARDS模型长期效果的多因素析评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油酸致ARDS模型对疾病的长期模拟效果,并探讨内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经左侧耳缘静脉按油酸0.1 ml/kg的剂量缓慢注入,观察动物呼吸、心率变化,测定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于注射油酸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以及72小时处死动物,收集静脉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H-E染色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计算肺组织含水量以判断肺损伤程度。结果:①所有模型动物在6小时内均出现ARDS表现。②6h组、24h组以及48h组氧合指数(PaO2/FiO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符合ARDS诊断标准。72h组氧合指数(PaO2/FiO2)虽然也明显降低,但未达到ARDS的诊断标准。③血浆中TNF-α与IL-6明显升高(P<0.05),于致伤后72小时后有所恢复,但仍高于正常。BALF中TNF-α也出现相同变化趋势,而IL-6则在试验期间持续高表达。④镜下可见两肺充血、出血,肺泡及肺间质水肿,透明膜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终末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双肺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兔静脉注射油酸48小时内可以稳定模拟ARDS病理生理状态和临床表现,72小时后该模型部分指标恢复,很可能与中性粒细胞活性降低以及兔本身代偿有关。
- 范崇熙张志培李英卓汪建倪云峰李小飞程庆书
- 关键词:油酸炎症因子
- 纵隔气肿10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总结分析引起纵隔气肿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提高对纵隔气肿疾病本质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以纵隔气肿为首发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引起纵隔气肿的疾病谱,分析气肿产生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共102例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气肿,以外伤性纵隔气肿最多。最常见的症状为皮下气肿95例(93%)、胸骨后不适87例(85%)。常见的先兆诱因为严重钝挫伤41例(40%),饮酒或暴饮暴食后恶心、呕吐14例(13%)。最终治愈87例、死亡15例。结论除特发性纵隔气肿外,临床上所见的纵隔气肿多数情况下是某种系统疾病的局部表现,而不单纯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病因。引起纵隔气肿的疾病谱广,需综合考虑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分析特定环境下气肿的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才是重点。
- 柯昌康倪云峰卢强李小飞程庆书王武平
- 关键词:纵隔气肿疾病谱系统疾病
- 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 李小飞赵晋波王武平韩勇周勇安王小平姜涛谷仲平黄立军张涛王英禹高坤祥闫小龙汪健卢强倪云峰李维妙汪林宝王涛贾健博李沛
- 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胸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4年
- 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胸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将96名五年制学生随机分为LBL组和PBL+LBL组,分别采用LBL和PBL联合LBL教学方法进行胸外科临床实习教学。LBL组与PBL+LBL组在基础理论考试成绩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临床问题综合分析测试中的成绩,PBL+LBL组明显高于LBL组(P<0.05)。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PBL+LBL的教学模式更加认可。PBL+LBL双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加适合胸外科的临床实习教学。
- 倪云峰杨瑞鑫汪健闫小龙卢强谷仲平姜涛李小飞
- 关键词:胸外科教学方法
- 直流电场对肺癌细胞移行及Integrin β1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直流电场对细胞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并认为癌症的转移及转移能力可能与趋电性有关。本研究探讨肺癌A549细胞在体外直流电场中的趋电移行,及直流电场对Integrinβ1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按A549细胞是否暴露于5V/cm直流电场及暴露时间分为A,B,C,D4组,显微摄像系统每5min连续记录各组细胞移行的变化图像,观察细胞在直流电场中的移行趋势;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细胞内Integrinβ1位置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β1下游的p-FAK及p-ERK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暴露于直流电场中的细胞胞体形态由扁平形逐渐转变为垂直于电场的纺锤形,观察期间细胞呈现朝阴极定向移行,而未暴露于直流电场的细胞则未发生胞体形态改变及定向移行运动。细胞免疫荧光示在直流电场中A549细胞膜表面上的Integrinβ1向阴极方向边集,Westernblot结果显示Integrinβ1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p-FAK及p-ERK的表达量增多。结论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具有趋电性,体外直流电场可诱导其朝阴极定向移行,Integrinβ1在电场中定向重排并激活其通路下游转导信号可能在肺癌细胞趋电移行中起关键作用。
- 闫小龙韩静张志培汪健倪云峰高坤祥王云杰
- 关键词:肺肿瘤直流电场细胞移行
- 肺癌局部与肺叶切除术对高龄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高龄肺癌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0岁手术治疗后一年以上的212例肺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93例,行肺叶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B组119例,行肺内包块局部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及肺癌专用量表EORTCQLQ-LC13测评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与术前相比,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所下降,于3-12月之内逐渐恢复。两组间比较,在整体健康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疲劳、疼痛、呼吸困难、气促与咳嗽症状等方面B组优于A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近期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在术后一年内逐渐恢复;肺叶切除术并淋巴结清扫术比局部切除术对高龄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更大。
- 朱以芳闫小龙谷仲平汪健倪云峰余咏姜涛
- 关键词:肺癌高龄患者
- MLL与LBL相结合在基层医生胸腔外科临床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传统教学法(LBL)、微课教学法(MLL)、ML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基层医生胸外科临床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唐都医院第10期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班的120名基层医生随机分为LBL教学组、MLL教学组、MLL与LBL相结合教学组三组,每组各40人。在培训结束时,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及实践技能考查进行量化考核,评估三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对三种教学方法的认同度。结果:LBL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较好(P<0.005),而实践技能考查成绩较差(P<0.001);MLL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较差(P<0.005),而实践技能考查成绩较好(P<0.001);MLL与LBL相结合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查成绩两方面都较好(P<0.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MLL教学法、ML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都得到了较好的认同度(P<0.05)。结论:ML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基层医师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且能够使其将所学知识更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 鲍培龙赵晋波王小平田丰汪健闫小龙倪云峰李小飞雷杰
- 关键词:基层医生传统教学法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体内成软骨的实验观察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软骨细胞混和培养体内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扩传兔MSCs及软骨细胞,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和(3∶1),以6.0×1010/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PGA(聚羟基乙酸)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密度的单纯MSCs和单纯软骨细胞分别接种以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将细胞PGA材料复合物种植在成兔皮下,各标本于体内培养8wk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各组细胞与PGA支架的黏附良好.混和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软骨细胞组)体内培养8wk后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并基本保持了复合物初始的大小和形状,两组新生软骨外观及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阴性对照组(单纯MSCs组)在体内培养过程中未形成软骨组织,而是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结论:软骨微环境在MSCs成软骨分化及体内软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能有效地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促进MSCs体内软骨形成.
- 倪云峰李小飞刘源雷战军卢强
- 关键词:软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P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