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海
- 作品数:25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问题与改革——基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看法被引量:5
- 2007年
-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日益低下,业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全国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已将毕业论文列入评估的关键指标。在这二难的困境下,深入分析和探讨毕业论文写作与质量的这一命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何小海
-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
-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以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活页式教材开发为例被引量:2
- 2024年
- 教材改革为“三教改革”的基础,活页式教材的特点使它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阐述了活页式教材开发的意义、国内外活页式教材建设的方法,并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为例,探讨了专业课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实践经验,阐明了校企“双元”角色在活页式教材研发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的开发提供策略和途径。
- 何小海彭小燕
-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 “和乐”精神在《赖柏英》中的构建探微
- 2021年
- 林语堂在小说《赖柏英》的创作中,主动汲取中国文化之"和",吸纳基督精神之"和",援引西方文化之"乐",构建"和乐"精神的三个维度。林语堂在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小说的叙事等方面,以"和乐"为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乐"精神包含和睦、知足、简单,成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逻辑起点,也是林语堂人生哲学的现代表述。
- 何小海
- 关键词:原生态
- 闽南习俗的文化审视被引量:2
- 2006年
- 一些优秀的闽南习俗或提供了远古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摹本,或浓缩了闽越民族的农耕文化。它携带着许多特性,蕴藏着闽南人民浓郁的生活期望、浓厚的家园情感、绵远的人文教化,其精神文化指向是积极向上的。
- 张静容何小海
- 关键词:精神文化人文教化
-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被引量:8
- 2005年
- 本文从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必要性和实现途径”这一命题入手,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青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需求等诸方面的因素需要加强大学生形象塑造。进而对大学生形象塑造进行了定位分析。探讨要以素质培育为主线,作为大学生良好内在形象的塑造支点;开展塑造“大学生形象工程”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公众形象;以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形象塑造提供参照点等途径实现大学生的形象塑造。
- 何小海张静容
-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自我意识德育工作校园文明建设
- 边缘话语与主题抒怀——抗战文艺战士杨骚的南洋书写
- 2022年
- 边缘生存与边缘话语,是南下作家在战时南洋地区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化方式。在南洋这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国度里,左翼作家杨骚善于透过法西斯统治的重重帷幕,以边缘性的话语与南洋人民共同完成反侵略文学这一神圣篇章的主题书写。杨骚以编辑为务、编辑闽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在当时那些对马华文学影响较大的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撰写富有南洋特色的马来亚军民抗战剧,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 何小海
- 关键词:杨骚边缘话语抗战文艺
- 林语堂幽默的文人价值取向
- 2015年
- 林语堂基于作者及作品风格,既将幽默置于话语结构中进行宏观阐释,又将其置于社会语境的生活体验层面去创作实践,这是其幽默的基础及其作为文人的价值取向。两脚踏中西文化,使其幽默显得特立独行,远离世俗欲求之外。探讨其幽默观的产生背景,解析其幽默观产生的内在原因,可以更为客观地探讨其幽默的文人价值取向。
- 何小海
- 关键词:幽默
- 论两岸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培育
- 2019年
-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匠精神是助推中国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驱动力。企业亟需各式各样的大国工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立足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把工匠精神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使命中,归纳大国工匠的人文内涵,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和载体,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 何小海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文体求索与寓意取向——对鲁迅《现代史》文体杂糅的考察
- 2015年
- 《现代史》是鲁迅以寓言形式写成的杂文,文体杂糅,充分发挥杂文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最锐利武器的特征,创造性地通过"变戏法"的描写,针砭时弊,进一步开拓了社会批评的角度,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新旧军阀交替上台及其敛财的本质。此外,文章巧用反语,标题"所言者小,所见者大",风格独具,形成其独特的创作特色。
- 何小海
- 论传统文化在杨骚文化心理的积淀
- 2015年
- 杨骚是中国左翼作家,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之一,虽屡受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但在作品中更多地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性,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从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生命哲学入手,杨骚沿承了中国文人的共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体现在愤世意识、田园意识、反抗意识等三个方面的文化观。
- 何小海张静容
- 关键词:杨骚文化观传统文化反抗意识